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刁斗

03-09

7090次

1人

1個

55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對話刁斗:邊緣是小說最合適的位置

張赟 刁斗

張赟(以下簡稱張):刁斗老師,您好,首先感謝您接受我的訪問。您是一名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作家,您認為您和以往年代的作家,比如知青作家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

刁斗(以下簡稱刁):文學是個大傳統,精神、文化、修養、德行、趣味,甚至習慣,總以各種方式代代傳承,就這一點而言,古今中外的許多作家對我都有影響,影響自然是聯系的一種方式。知青一代作家也不例外。比如馬原,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他小說中那種崇智的東西就征服了我,到現在他自己都背叛它了,可我仍喜歡。不過馬原好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青作家。還比如王小波,也不是你們那個意義上的知青作家吧,但90年代一看他的小說,我的認同幾乎一瞬間就建立了起來。我的意思是,哪朝哪代的作家沒有關系,既往那些樂于將小說引入智力游戲這個層面的作家,我都愿意引為同道。

說到區別,別說兩代人,就是同一代人親哥兒們,那區別也是又多又大的,我感覺,就我和長我十歲二十歲與小我十歲二十歲的作家比,有個根本的不同可能是,對某些“政治上正確”的東西,上一代仍然相信,下一代完全不信,我呢,我理智上已經不信了,可感情上還愿意那東西有些可信之處。當然這也不盡然,馬原的不信就像我的下一代一樣堅定決絕。但我不知道,他的這種“無代溝”狀況是否會造成他與自身背景資源的大面積脫節,而這種脫節,是不是導致他染上了后期薩特那種滑稽色彩的一個原因。

張:您提到王小波,讓我想起您對王朔也很欣賞,您把注重“有趣”和“調侃”的他們引為同道,和您的“輕浮”的小說觀念也有聯系吧?

刁:當然,可惜我走過一段挺長的彎路,覺醒的時間晚了一些。好在醒了總比不醒強,能拋棄贗品找到真貨讓我很得意。

張:您的小說曾被評論家們歸為新狀態小說、都市小說、先鋒小說、新生代小說、晚生代小說,等等,對于文壇五花八門的劃分、歸類與命名,您是怎么看的?這些命名和定位有沒有對您的寫作產生影響?或者說當代文學批評對您的寫作有沒有積極的作用?您是否愿意按照批評家的思路調整自己的寫作狀態?另外您自己是怎么給自己的作品定位的?

刁:給小說家歸類可能方便批評家說話和出版商宣傳,它對我構不成任何影響,同樣,針對我小說的褒獎或貶損,我也都把它看成外界對我的鞭策之一種。我很清楚,哪個人都是借他人的酒澆自己的愁。當然說我好我高興,可說我不好我也不會生氣。我的自我調整建立在我的寫作實踐中,它多半不受理論支配,連我自己的都不受;如果批評家的意見恰好與我的頓悟和取向吻合了,我會在心里對那批評家會心一笑。
我的小說是我觀察自我解剖自我的產物,是我的精神自傳,所以它可能更適合與我相近的那類人看:有點閑錢買得起書,有些閑時間看得成書,最主要是對自己和他人那種情感化的、本能性的東西有好奇,感興趣,對一些公理通識類的東西有質疑,不信任,也就是在精神活動中務虛的成分更大一些。一般來講,在傳奇與寓言兩者中我喜愛后者,在記錄命運與分析性格兩者中我欣賞后者,在反映生活與發現世界兩者中我看重后者。所以,我希望我的小說是寓言的,是分析的,是發現的。

張:您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當代的精神漂泊者,在作品中您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精神流浪的主題,并將人物推至精神的絕境,如《游戲法》中的沈陽、《證詞》中的鐵軍、《回家》中的“我”,他們都曾奮力反抗、自救,但卻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這里面是否包含著您的某種終極關懷?

刁:我喜歡“精神流浪”或“精神漂泊者”這樣的說法。也許有點矯情,但它指向自由。我小說中的人物總在反抗和自救,爭取身心自由,這是因為,不如此人就沒法活——肉身還活著,心卻死了。這就好像兩口子,婚姻關系還在,可關心與體貼,幫助與照顧,甚至連性生活,都沒有了,那這婚姻對人就只成傷害了,比沒有這個婚姻關系更可怕更害人。我喜歡能超越一己利害去感受疼痛和喜悅的心靈。但反抗和自救能否成立呢?我又認為不能。人生來就是為了失敗而存在的,所有短暫的成功,都只有在映襯永恒的失敗時才有意義,失敗是人的宿命、劫數、根本。這是我的宇宙觀。那是不是基于這樣悲觀的意識我就干脆死了更好呢?這我又不同意。一了百了是因為失望,可我原本就沒什么希望,怎么會失望呢?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不是因為他以為那石頭還能推上去,他知道他不能;他推它,也許只為出汗暖身子,或練練臂力,好在與其他神的摔跤比賽中贏盒香煙。如果我有終極關懷,那就是希望我和我的同類在滾石上山的路上,能多出點汗,把力量練得更大一點。

張:您一直在作品中強調故事的真實性,有時把自己個人的一些真實資料都編了進去,比如說《去張集》中對您的職業、社交以及寫作情況的交代;《證詞》中“作者的話”對故事來源作了詳細的講述;《重現的鏡子》中,甚至林建法老師也出現了,讀到這時,我覺得很有意思。這僅僅是您為了增加真實感而采取的一種敘述圈套嗎?

刁:主要是好玩,是一種修辭興趣。我喜歡那種似真似幻真假莫辨的狀態,一寫下我熟悉的人名與地名,一想到他們/它們在生活中的情狀與在我筆下的情狀,我就開心,覺得擺布他們/它們,包括現實中的那個我,有創世的快感。掌控是種享受呀。我特理解當領導的為什么都喜歡給下屬開會,可你讓他參加上司的會,他就不愿意了。至于真實,在我個人來說,那種所謂生活中的真實我根本不看重,甚至它都不存在,具體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是真與假的大雜燴,虛與實的混合體;只有在小說里,那種感覺上、經驗中、意念里抽象出來的東西,才有真實的可能,這種真實才叫真實。具體的真實是物質性的,它短暫、偏頗、有跡可尋,抽象的真實則是精神性的,它朦朧、圓融、渾然一體。兩相比較,前者是有條件的小真實,后者是無條件的大真實。

作者:121.234.212.*   回復:4   發表時間:2009-06-18 06:46:13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對話刁斗:邊緣是小說最合適的位置

我的小說是我觀察自我解剖自我的產物,是我的精神自傳,所以它可能更適合與我相近的那類人看:有點閑錢買得起書,有些閑時間看得成書,最主要是對自己和他人那種情感化的、本能性的東西有好奇,感興趣,對一些公理通識類的東西有質疑,不信任,也就是在精神活動中務虛的成分更大一些。一般來講,在傳奇與寓言兩者中我喜愛后者,在記錄命運與分析性格兩者中我欣賞后者,在反映生活與發現世界兩者中我看重后者。所以,我希望我的小說是寓言的,是分析的,是發現的。

張:您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當代的精神漂泊者,在作品中您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精神流浪的主題,并將人物推至精神的絕境,如《游戲法》中的沈陽、《證詞》中的鐵軍、《回家》中的“我”,他們都曾奮力反抗、自救,但卻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這里面是否包含著您的某種終極關懷?

刁:我喜歡“精神流浪”或“精神漂泊者”這樣的說法。也許有點矯情,但它指向自由。我小說中的人物總在反抗和自救,爭取身心自由,這是因為,不如此人就沒法活——肉身還活著,心卻死了。這就好像兩口子,婚姻關系還在,可關心與體貼,幫助與照顧,甚至連性生活,都沒有了,那這婚姻對人就只成傷害了,比沒有這個婚姻關系更可怕更害人。我喜歡能超越一己利害去感受疼痛和喜悅的心靈。但反抗和自救能否成立呢?我又認為不能。人生來就是為了失敗而存在的,所有短暫的成功,都只有在映襯永恒的失敗時才有意義,失敗是人的宿命、劫數、根本。這是我的宇宙觀。那是不是基于這樣悲觀的意識我就干脆死了更好呢?這我又不同意。一了百了是因為失望,可我原本就沒什么希望,怎么會失望呢?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不是因為他以為那石頭還能推上去,他知道他不能;他推它,也許只為出汗暖身子,或練練臂力,好在與其他神的摔跤比賽中贏盒香煙。如果我有終極關懷,那就是希望我和我的同類在滾石上山的路上,能多出點汗,把力量練得更大一點。

張:您一直在作品中強調故事的真實性,有時把自己個人的一些真實資料都編了進去,比如說《去張集》中對您的職業、社交以及寫作情況的交代;《證詞》中“作者的話”對故事來源作了詳細的講述;《重現的鏡子》中,甚至林建法老師也出現了,讀到這時,我覺得很有意思。這僅僅是您為了增加真實感而采取的一種敘述圈套嗎?

刁:主要是好玩,是一種修辭興趣。我喜歡那種似真似幻真假莫辨的狀態,一寫下我熟悉的人名與地名,一想到他們/它們在生活中的情狀與在我筆下的情狀,我就開心,覺得擺布他們/它們,包括現實中的那個我,有創世的快感。掌控是種享受呀。我特理解當領導的為什么都喜歡給下屬開會,可你讓他參加上司的會,他就不愿意了。至于真實,在我個人來說,那種所謂生活中的真實我根本不看重,甚至它都不存在,具體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是真與假的大雜燴,虛與實的混合體;只有在小說里,那種感覺上、經驗中、意念里抽象出來的東西,才有真實的可能,這種真實才叫真實。具體的真實是物質性的,它短暫、偏頗、有跡可尋,抽象的真實則是精神性的,它朦朧、圓融、渾然一體。兩相比較,前者是有條件的小真實,后者是無條件的大真實。

作者:刁品安   發表時間:2009-06-18 06:47:21

[回復] 回復對話刁斗:邊緣是小說最合適的位置

我的小說是我觀察自我解剖自我的產物,是我的精神自傳,所以它可能更適合與我相近的那類人看:有點閑錢買得起書,有些閑時間看得成書,最主要是對自己和他人那種情感化的、本能性的東西有好奇,感興趣,對一些公理通識類的東西有質疑,不信任,也就是在精神活動中務虛的成分更大一些。一般來講,在傳奇與寓言兩者中我喜愛后者,在記錄命運與分析性格兩者中我欣賞后者,在反映生活與發現世界兩者中我看重后者。所以,我希望我的小說是寓言的,是分析的,是發現的。

張:您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當代的精神漂泊者,在作品中您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精神流浪的主題,并將人物推至精神的絕境,如《游戲法》中的沈陽、《證詞》中的鐵軍、《回家》中的“我”,他們都曾奮力反抗、自救,但卻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這里面是否包含著您的某種終極關懷?

刁:我喜歡“精神流浪”或“精神漂泊者”這樣的說法。也許有點矯情,但它指向自由。我小說中的人物總在反抗和自救,爭取身心自由,這是因為,不如此人就沒法活——肉身還活著,心卻死了。這就好像兩口子,婚姻關系還在,可關心與體貼,幫助與照顧,甚至連性生活,都沒有了,那這婚姻對人就只成傷害了,比沒有這個婚姻關系更可怕更害人。我喜歡能超越一己利害去感受疼痛和喜悅的心靈。但反抗和自救能否成立呢?我又認為不能。人生來就是為了失敗而存在的,所有短暫的成功,都只有在映襯永恒的失敗時才有意義,失敗是人的宿命、劫數、根本。這是我的宇宙觀。那是不是基于這樣悲觀的意識我就干脆死了更好呢?這我又不同意。一了百了是因為失望,可我原本就沒什么希望,怎么會失望呢?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不是因為他以為那石頭還能推上去,他知道他不能;他推它,也許只為出汗暖身子,或練練臂力,好在與其他神的摔跤比賽中贏盒香煙。如果我有終極關懷,那就是希望我和我的同類在滾石上山的路上,能多出點汗,把力量練得更大一點。

張:您一直在作品中強調故事的真實性,有時把自己個人的一些真實資料都編了進去,比如說《去張集》中對您的職業、社交以及寫作情況的交代;《證詞》中“作者的話”對故事來源作了詳細的講述;《重現的鏡子》中,甚至林建法老師也出現了,讀到這時,我覺得很有意思。這僅僅是您為了增加真實感而采取的一種敘述圈套嗎?

刁:主要是好玩,是一種修辭興趣。我喜歡那種似真似幻真假莫辨的狀態,一寫下我熟悉的人名與地名,一想到他們/它們在生活中的情狀與在我筆下的情狀,我就開心,覺得擺布他們/它們,包括現實中的那個我,有創世的快感。掌控是種享受呀。我特理解當領導的為什么都喜歡給下屬開會,可你讓他參加上司的會,他就不愿意了。至于真實,在我個人來說,那種所謂生活中的真實我根本不看重,甚至它都不存在,具體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是真與假的大雜燴,虛與實的混合體;只有在小說里,那種感覺上、經驗中、意念里抽象出來的東西,才有真實的可能,這種真實才叫真實。具體的真實是物質性的,它短暫、偏頗、有跡可尋,抽象的真實則是精神性的,它朦朧、圓融、渾然一體。兩相比較,前者是有條件的小真實,后者是無條件的大真實。

作者:121.234.212.*   發表時間:2009-06-18 06:48:12

[回復] 回復對話刁斗:邊緣是小說最合適的位置

我的小說是我觀察自我解剖自我的產物,是我的精神自傳,所以它可能更適合與我相近的那類人看:有點閑錢買得起書,有些閑時間看得成書,最主要是對自己和他人那種情感化的、本能性的東西有好奇,感興趣,對一些公理通識類的東西有質疑,不信任,也就是在精神活動中務虛的成分更大一些。一般來講,在傳奇與寓言兩者中我喜愛后者,在記錄命運與分析性格兩者中我欣賞后者,在反映生活與發現世界兩者中我看重后者。所以,我希望我的小說是寓言的,是分析的,是發現的。

張:您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當代的精神漂泊者,在作品中您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精神流浪的主題,并將人物推至精神的絕境,如《游戲法》中的沈陽、《證詞》中的鐵軍、《回家》中的“我”,他們都曾奮力反抗、自救,但卻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這里面是否包含著您的某種終極關懷?

刁:我喜歡“精神流浪”或“精神漂泊者”這樣的說法。也許有點矯情,但它指向自由。我小說中的人物總在反抗和自救,爭取身心自由,這是因為,不如此人就沒法活——肉身還活著,心卻死了。這就好像兩口子,婚姻關系還在,可關心與體貼,幫助與照顧,甚至連性生活,都沒有了,那這婚姻對人就只成傷害了,比沒有這個婚姻關系更可怕更害人。我喜歡能超越一己利害去感受疼痛和喜悅的心靈。但反抗和自救能否成立呢?我又認為不能。人生來就是為了失敗而存在的,所有短暫的成功,都只有在映襯永恒的失敗時才有意義,失敗是人的宿命、劫數、根本。這是我的宇宙觀。那是不是基于這樣悲觀的意識我就干脆死了更好呢?這我又不同意。一了百了是因為失望,可我原本就沒什么希望,怎么會失望呢?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不是因為他以為那石頭還能推上去,他知道他不能;他推它,也許只為出汗暖身子,或練練臂力,好在與其他神的摔跤比賽中贏盒香煙。如果我有終極關懷,那就是希望我和我的同類在滾石上山的路上,能多出點汗,把力量練得更大一點。

張:您一直在作品中強調故事的真實性,有時把自己個人的一些真實資料都編了進去,比如說《去張集》中對您的職業、社交以及寫作情況的交代;《證詞》中“作者的話”對故事來源作了詳細的講述;《重現的鏡子》中,甚至林建法老師也出現了,讀到這時,我覺得很有意思。這僅僅是您為了增加真實感而采取的一種敘述圈套嗎?

刁:主要是好玩,是一種修辭興趣。我喜歡那種似真似幻真假莫辨的狀態,一寫下我熟悉的人名與地名,一想到他們/它們在生活中的情狀與在我筆下的情狀,我就開心,覺得擺布他們/它們,包括現實中的那個我,有創世的快感。掌控是種享受呀。我特理解當領導的為什么都喜歡給下屬開會,可你讓他參加上司的會,他就不愿意了。至于真實,在我個人來說,那種所謂生活中的真實我根本不看重,甚至它都不存在,具體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是真與假的大雜燴,虛與實的混合體;只有在小說里,那種感覺上、經驗中、意念里抽象出來的東西,才有真實的可能,這種真實才叫真實。具體的真實是物質性的,它短暫、偏頗、有跡可尋,抽象的真實則是精神性的,它朦朧、圓融、渾然一體。兩相比較,前者是有條件的小真實,后者是無條件的大真實。

作者:121.234.212.*   發表時間:2009-06-18 06:48:50

[回復] 回復對話刁斗:邊緣是小說最合適的位置

但預言小說死活之事,不論多么悲壯或多么隆重,四十年前的巴斯也好今天的馬原也罷,我都愿意把他們的危言聳聽放在搞笑的層面來賞玩。想想球王貝利吧,他對歷屆世界杯的勝負預測,不都成了像世界杯本身一樣讓人解頤的樂子嗎?

張:在您的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外國作家的人名和外國作品里的人名(尤其集中體現在《證詞》中)。像福樓拜、霍桑、卡夫卡、博爾赫斯、羅伯-格里耶、索爾?貝婁、米蘭?昆德拉等名字在您的作品和創作談中舉不勝舉。顯然您受外國文學影響很大,好像還尤為推崇法國新小說。那么外國文學都給了您哪些重要啟示?另外,您有喜歡的中國作家嗎?

刁:馬原就是我喜歡的中國作家呀。隨著閱讀的不同和心境的不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的接受對象,但總體上對某種風格某種特點是有偏愛的。十多年里,我書房掛的唯一一幅照片,始終是貝克特與新小說的格里耶、西蒙、薩洛特那幾個人的合影,我對那些形式主義者的好感達到了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我比較喜歡西方20世紀上半葉的現代主義小說,一方面,它們的敘述調子與構成方式符合我的美學趣味,給我帶來的愉悅感更強;另一方面,它們對于普遍人性和日常生活的關注角度與關注立場更讓我認同,更貼合我的參悟與感受。有人認為我以及與我類似的小說家把西方文學作為營養是喝狼奶,是對中國祖宗的大不敬。我覺得這樣的言論既狹隘自卑,又文不對題。打個比方說,如果我爸的能力只夠教我到高中,大學之后我另拜師傅,就不對嗎?如果我爸只能教我數理化,我在文史哲上另投他門,就不行嗎?再往極端處說,如果我爸吃喝嫖賭,不學無術,我不敬他責任在我嗎?人類文明的薪繼火傳,沒人規定只能繼中國的薪,傳漢族的火,小說在中國是敘事的藝術,在英法德俄西葡日,也并未變成社論檄文表揚稿呀。人性中那些基本的東西是共同的,區別只在于他為級別喜或者悲,你為收入喜或者悲,我為戀愛喜或者悲。

張:您能談一談近來的創作情況嗎?有即將問世的長篇小說嗎?

刁:平常沒什么雜事干擾我,我每天的樂趣就在于看書寫作和玩,我覺得我伏案的時間比大部分同行都長。但寫作這東西,其實越寫越心虛,或者叫要求越來越嚴格,越往前走越愿意自行設置障礙,讓自己和自己掰掰手腕,所以我產量沒過去高了。我總在否定自己,不斷修改寫完的東西,經常槍斃成熟的構思甚至成稿。也正因為這樣,去年就開了頭的一個長篇,一年多了還只有兩萬多字放在那里,倒是沒事就看看改改,卻不敢往下寫,覺得它在它的虛有世界里還沒熟透,我還不該去采摘它。這兩年寫了幾個中篇,除了發在《人民文學》上的《哥倆好》,還有《的》、《身份》、《出處》和《虐戀考》,分別發在《當代作家評論》、《花城》、《山花》和《小說界》上,現在擬發的有《狗肉豆腐湯》與《三界內》,尚未出手但已基本定稿的有《梅杜薩之筏》。


作者:121.234.212.*   發表時間:2009-06-18 06:49:59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