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31137次
2人
2個
127個
1096人
119部
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http://www.mgdz432.top/space.php?userid=1603希望大家留言,把各自家族的字輩排行和祖籍及遷徙地寫下來,以便能夠從中找到相同的祖先。希望大家利用好這個平臺,最重要的是這個平臺里所有的資料都可以永久保存,方便于今人以及后人查找。很多大家在微信群 QQ群里交流的重要內容,時間長了就沒有了。字輩非常關鍵,是查找同一支宗親的關鍵線索。我就是通過這個平臺 ,通過相同的字輩找到同一支宗親。字輩在中間范和名字最后范都有,以中間范字為多。編排字輩用今天的話來說,通常為一段勵志或正能量的話,類似對聯一般,對仗工整,平仄相對。但也有很多是用寓意比較好的字來編排字輩過去同一支宗親失散多年以后可以通過相同的字輩再次相認,現在沒有字輩了,再丟了可真正是上互聯網也找不到了。南文學村地處蒲州古城蒲州鎮東北方。黃河東岸 ,古稱河東,典故“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來源于此。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的故鄉。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居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南文學村隸屬于縣級市永濟市,永濟古稱蒲坂,傳為舜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處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永濟古有通衢大道,西至長安,北達幽燕,黃河水運上溯龍門,下抵三門,“隔秦稱塞,臨晉名關”的蒲津渡口連接秦晉。同蒲鐵路橫穿全境,廟風、水永、運永三條干線及縣鄉公路交錯轄區。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古蒲州城瀕臨黃河,古為畿輔重鎮,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國六大雄城之一。永濟歷代明賢輩出,舜帝、柳宗元、王維、楊貴妃、馬遠、楊博等堪稱歷代英杰,聲名遠揚。“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膾炙人口的由著名詩人王之渙吟誦的《登鸛雀樓》中的鸛雀樓就位于永濟市內黃河岸邊,它同武漢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一起,并稱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樓,同時也是四大名樓中唯一位于中國北方和黃河岸邊的文化歷史名樓。永濟市內的普救寺,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西廂記》中崔盈盈和張生緣定三生的地方,也成為了千千萬萬青年人追求愛情的圣地。“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成為了人們對追求愛情的祝愿和向往。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橋和唐開元鐵牛也位于此處。唐初,河東為京畿,蒲州是長安(今西安)與河東聯系的樞紐。開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于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于唐開元十三年( 725),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后因黃河變遷東移,開元鐵牛等沒入水中逐漸為泥沙埋沒,悄然消失。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墻外流過,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50年代后,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于黃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灘里了。1991年,在黃河岸邊古蒲津渡遺址出土的四尊唐朝開元年間鑄造的每個重達60噸左右的大鐵牛,模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出后,震動了世界考古界、冶金界和工藝美術界。
作者:黨玉柱 回復:0 發表時間:2018-05-02 08:57:23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