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27881次
4人
5個
101個
1235人
117部
商朝君主世系圖脈絡清晰子履~成湯,唐,商太祖,公元前1575年子丁,子以躍~太丁,殷墟甲骨文卜辭作"大丁,子姓,湯之子,早亡。子勝~外丙,湯之子,太丁之弟,太丁早死,公元前1546年,伊尹攝政,外丙謚(商)哀王。子庸~仲壬,甲骨文卜辭作″中壬",笫三任君王,公元前1544年,中壬謚懿王。子至~太甲,太丁之子,笫四君王,公元前1540年,商太宗。子絢~沃丁,甲骨文卜辭作″羌丁″,太甲之子,第五任君王,公元前1528年。沃丁謚昭王。子辯~太庚,甲骨文卜辭作″大庚",太甲之子,沃丁之弟,第六任君王,公元前1509年,太庚謚宣王。子高~小甲,太庚之子,第七任君王,公元前1504年,廟號小甲,謚敬王。子伷~太戊,甲骨文卜辭作"大太戊,天戊,太甲之孫,太庚之子,公元前1487年,商穆王。子密~雍己,太庚之子,第九任君王,公元前1412年。子莊~仲丁,太戊之子,公元前1400年。子發~外壬,甲骨文卜辭作″卜壬″,太戊之子,公元前1391年。子整~河亶甲,甲骨文卜辭作″戔甲″,太戊之子,公元前1381年。子滕~祖乙,甲骨文卜辭作″且乙",公元前1372年,商中宗。子旦~祖辛,甲骨文卜辭作"且辛",祖乙之子,公元前1353年,廟號祖辛,謚桓王。子逾~沃甲,《世本》作開甲,甲骨文卜辭作″羌甲",公元前1339年,廟號沃甲,謚僖王。子新~祖丁,祖辛之子,公元前1334年,廟號祖丁,謚莊王。子更~南庚,《史記.殷本紀》作:沃甲之子,祖丁堂弟,殷墟卜辭作″祖辛之子,祖乙之弟",公元前1325年,廟號南庚,謚頃王。子和~陽甲,甲骨文作″象甲",祖丁之子,公元前1319年,廟號陽甲,謚悼王。子旬~盤庚,甲骨文作″般庚,祖丁之子,公元前1315年。子頌~小辛,祖丁之子,公元前1287年。子斂~小乙,祖丁之子,小辛之弟,公元前1284年。子昭~武丁,小乙之子,公元前1274年,商高宗。武丁妻婦好。子躍~祖庚,甲骨文作″且庚",武丁之子,公元前1215年。子載~祖甲,甲骨文作″且甲",帝甲,武丁之子,公元前1204年,商世宗。子先~廩辛,《竹書紀年》作"馮辛",祖甲之子,公元前1171年,商甲宗。子囂~庚丁,甲骨文作″庚祖丁、庚且丁",祖甲之子,公元前1167年。子瞿~武乙,庚丁之子,公元前1159年。子托~文丁,武乙之子,公元前1124年。子羨~帝乙,文丁之子,公元前1101年。子受德~帝辛,帝乙之子,改姓名殷壽,公元前1077年。始于公元前1575年成湯建立商朝即位,終于公元前1046年止。資料:甲骨文資料解釋:小甲,商王,名高,太庚之子,小甲是廟號,繼太庚之位。殷墟卜辭列為旁系先王祭祀。《史記.殷本紀》: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甲骨文:其又大庚,惠(無心底)翌日酒,王賓大庚彡。翌庚辰,侑于大庚至于中丁宰(宀羊)。祖丁子新親屬關系:祖父子滕,商王祖乙;父親子旦,商王祖辛;叔父子逾,商王沃甲;本身子新,商王祖丁;兒子子和,商王商王陽曱;侄子子更,商王南庚。子期:帝乙眾多兒子中之一,被封到郝地為爵,是為郝氏先祖。有的說鐘子期,鐘徽,郝氏先祖子期。神農之世前有郝省氏,后有郝骨氏至郝胥氏,其裔孫期被商帝乙封于大原郝國,即現在陜西省盩厔縣境內,期裔孫郝晏被秦昭襄王封上卿大夫,晏裔孫瑗被漢朝高祖委任太原郡守,從盩厔徙太原,形成漢魏時期著名的太原郝氏。回復 引用 評分 報告 使用道具 TOP萊州郝公郝氏連長帖子198?精華1?積分1092?威望20 ?郝幣638 ?4# 發表于 2018-5-5 18:26 | 只看該作者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時,周朝及諸侯國都有卿,是高級長官,分為上、中、下三級(即:上卿、中卿、下卿)。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一般授予勞苦功高的大臣或貴族。相當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睞。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
作者:27.221.102.* 回復:2 發表時間:2018-05-21 15:22:22
商湯立國前子姓派生出的姓氏子姓:黃帝玄孫契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命為司徒,封于商。契母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遂以子為姓。契姓:舜時司徒契,為商族始祖,其后裔以祖名為氏。或謂周代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后代有以本族血緣先祖契之名為氏者。相姓:契孫相土,傳為馬車的發明者,其支系子孫以相為氏。商丘姓:火正閼伯(契),將火種置于丘上,以供百姓取用,死后葬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后裔為紀念他,以地名為氏。一云,商丘姓為微子后裔,宋國大夫食采于商丘,因以為氏。四姓:相傳為子姓后裔。改姓:《世本》云:“改,子姓國。”其后人以國為氏。茶姓:其來源有二:一、殷代人的舊姓;二、子姓茶氏出于郃陽(今陜西合陽)屠城,居者以地名為姓。后也寫作荼。因亦有誤寫為茶者。屠姓:屠姓中的一支為子姓屠氏,出于郃陽(今陜西合陽)屠城,居者以地名為姓。荼姓:子姓荼氏出于郃陽(今陜西合陽)屠城,居者以地名為姓。后也寫作茶。商姓:商姓中有二支為子姓商氏:一、契始封于商,子孫以地名為民;二、商朝被周武王滅后,商代子孫以國為氏。空同:子姓,相傳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柘一作空同山),遂以國為姓,即空桐姓,后省作空同性。空桐姓后亦訛寫為空相姓。空姓:空同姓、空桐姓、空相姓都有省為空姓者。目夷姓:目夷,相傳為商代祖先契分封的小國,后以國為氏。另外一支目夷氏,為微子后裔,宋桓公子目夷為左師,子孫以父名為氏。商代立國以后子姓派生出的姓氏:湯姓:商朝始祖成湯的后代。祖姓:殷商王有祖甲、祖乙、祖己、祖丁,其支系子孫皆有以祖為氏者。武姓:武姓中的一支出自商王武丁,漢代武班便是。還有一支武姓為春秋時宋國君主宋武公之后,以謚為氏。苑姓:苑姓的來源之一為商王武丁之子文,文被封為苑侯,其后以爵為氏。苑庚姓:武丁之子、祖庚之弟文的后代以苑為氏,至春秋楚莊王時苑庚任楚國上卿,其后代遂以苑庚為姓氏。曼姓:曼姓中的一支相傳為商代國王武丁的叔父曼侯的后代。鄧姓:商代國王武丁封其叔父于河北(今黃河以北一帶),為鄧候,其后因以鄧為姓。鄧侯姓:鄧侯的后代還有以鄧侯為姓者。沃姓:商代國王太甲之子沃丁的后代,子孫以祖名為氏。另外,微子啟后裔也有沃氏。孔姓:商湯后裔。商族始祖契為子姓,商王成湯字天乙,其后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另外,微子后裔也有孔氏。宋國大司馬孔父嘉遭難,其子奔魯,改姓孔氏,孔丘即其后裔。殷姓:殷姓的主源出于子姓。商王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周武王滅商紂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乙姓:其主源出于子姓。殷商國王湯,字天乙,子孫以祖父字為氏。殿姓:殿姓為湯姓所改。江南有湯悅,原為成湯的后代,后改姓殿。甲姓:甲姓的一支相傳為商代國王太甲的后代。自姓:相傳出于子姓。鐵姓:其一支出于子姓。商紂亡國后,殷族有一支遷居到鐵丘(今河南濮陽北),居者以地名為姓。萊姓:商代王族的后裔封于萊國(今山東黃縣東南萊子城),子孫以國名為氏。萊姓后來有改為來氏者。來姓:商代子孫食采于邾(今河南滎陽東厘城故址),因以邑名為氏。枚姓:商代國王之后,以周官銜枚氏而獲姓。北殷姓:傳說商代的始祖契分封在北殷國,后代遂以國名為姓。北旄姓:據《世本》記載,北旄氏出于子姓。太師姓:商代有太師摯,其后代以官為氏。堂陽姓:商王太丁封母弟才于堂陽,其后裔以封地為氏,是為堂陽氏。鮮虞姓:春秋時,子姓鮮虞國為晉所滅,子孫以故國名為氏。瞿姓:據《宣和博古圖》,商代器皿中有瞿父鼎,蓋以封邑地名為氏。整姓:其中一支出于子姓,為商王整甲的后代。蕭姓:殷民六族,其中之一為蕭氏。另外,微子后裔也有一支蕭氏,系微子之孫大心的子孫以國名為氏。稚姓:商湯后裔封于稚,以國為氏。權姓:其中一支出于子姓。商王武丁的裔孫封于權,后代以地名為氏。梅姓:其中一支出于子姓。殷紂王時有貴族梅伯,以國為氏。梅伯姓:商紂王時貴族梅伯的后代有以梅伯為氏者。索姓:其中一支為商代遺民索氏之后。長勺姓:商代遺民六族之一叫長勺氏,遷居于魯(今山東萊蕪東北)。樊姓:其中一支為子姓。周成王封伯禽以殷民七族,其中有樊氏。商朝滅亡后太丁后裔派生出的姓氏。林姓:比干后裔。比干之子林堅為林姓得姓始祖。王姓:其中一支為子姓王氏,系比干后裔。孫姓:其中一支為子姓孫氏,系比干后裔。比姓:比干后裔。比干封于比(今河南泌陽一帶),其后代有以國名“比”為姓者。王子姓:其中一支為比干后裔。商朝滅亡后,王子比干子孫,以王子后裔改姓王子氏。柴姓:其中一支為比干后裔林士弘之后,唐初因避禍而改為柴姓。后周世宗柴榮即其后。李姓:其中一支為比干后裔林閭之后。明代思想家李贄,原名林載贄,后改為李贄。鮮姓:箕子后裔。周武王滅商之后,封箕子于朝鮮,因以鮮為氏。另外,鮮于氏有改為鮮氏者。鮮于姓:箕子后裔。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鮮,箕子的支子仲食采于于邑,子孫遂合鮮、于二字為氏。祿姓:其中一支為武庚后裔。武庚字祿父,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邶姓:紂子武庚后裔。古代殷都以北稱為邶(今河南湯陰南),周武王封紂子武庚于此,即古邶國。其子孫以國為氏。一說周武王滅商后,以舊商都封紂王之子武庚。并將其東、西、北三面分別由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監管,統稱為三監。殷都以北為邶,屬霍叔,居于邶地者以地名為姓。背姓:古代有背邑,居者以地名為姓。據說是周代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后代。一說背原為武庚的封地,其后裔以國為氏。宋姓:周武王封微子啟于宋,傳國36世,為楚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微姓:宋國貴族微子啟和微仲衍的后代。圍龜姓:周代宋國貴族的后代。衍姓:微子啟弟微仲衍的后代。戎胥姓:據《路史》,商代貴族微仲衍的后代戎胥娶驪山氏女為妻,其后有戎胥氏。司城姓:微子啟后裔。春秋宋國國君宋武公名司空,司空又是西周掌管工程的官名,所以宋國將司空改為司城。宋公子蕩為司城,其后代遂以官名司城為姓。朔姓;微仲衍后裔。一說為春秋時宋國樂朔之后。督姓:其中一支為春秋時宋國大夫華父督之后。華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后裔。宋國正考父食采于華,其后以華為氏。另外,宋戴公名孫,字華父,任宋國太宰,弒君殤公,自立為華氏,其后世子孫因之。花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古代華字與花字通用,漢代以后,子姓華氏有改為花氏者。皇甫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宋戴公的兒子充石,宇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皇父,遂以皇父為姓,后或去“父”稱皇氏。至西漢時,有皇父氏改為皇甫氏者。皇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系皇父、皇甫氏所改。虺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微子后代有虺子,其后代以虺為姓。戴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宋戴公生公子文,遂以父謚為姓。樂姓: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國君宋戴公有子名樂父,遂以為氏。另外,宋戴公四世孫名樂莒(一作樂呂),子孫以樂為姓。衍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國君宋戴公有子名樂父街,遂以為氏。祝其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戴公子祝其為大司寇,因以為氏。鐘離姓:微子啟后裔。宋桓公曾孫伯宗仕晉,被權臣所殺,子州犁奔楚,食采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子孫遂以為氏。鐘姓:微子啟后裔。系鐘離氏所改。子蕩姓: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國有公子蕩。其后遂以為氏。還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出于宋國樂大心。另外一支還氏為春秋時宋國附庸蕭國大夫蕭無社的后代。左師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宋桓公公子目夷,任左師之職,子孫以其官名為姓。右師姓: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國有右師之職,與左師同為執政官。宋莊公之子公子申,世代為右師,因以為氏。右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系右師姓所改。右歸姓:微子啟后裔。魚姓:微子啟后裔。宋桓公公子目夷,字子魚,子孫以其字為氏。目姓:微子啟后裔。宋桓公公子目夷,字子魚,子孫以父名為氏。向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有公子向父,其后代以字為氏。老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國老氏為宋戴公之孫,以邑名為氏。老男姓:據《路史》,微子啟的后代有老男氏。老成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戴公的后代有老成氏,后簡為姓老。空相姓:據《路史》,空相氏為微子啟后裔。中野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宜姓;微子啟后裔。系周代宋國宜僚的后代。舍姓:據《路史》,舍姓為微子啟后裔。石弟姓: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石弟之后。桐門姓: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北城門名桐門,樂大心為右師,居于桐門,后以為姓。即利姓:據《路史》,即利姓為微子啟后裔。屠三姓:據《路史》,屠三姓為微子啟后裔。幾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目夷之孫大夫仲幾,字子然,其孫以祖名為氏。近姓:據《路史》,近姓為微子啟后裔。墨臺姓: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成公之子名墨臺,其后因以為氏。墨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系墨臺姓所改。臺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系墨臺姓所改。墨夷姓: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襄公之子墨夷須的后代。另,宋襄公的庶兄公子目夷的后代也有墨夷氏。斡獻姓:微子啟后裔,系華姓所改。據《世本》所載,宋司徒華定之后為幹獻氏。及木姓:微子啟后裔。王夫姓:微子啟后裔。又作王父姓。并官姓:微子啟后裔。孔子的妻子姓并官,一作并官,是周代宋國始祖微子的后代。三伉姓:微子啟后裔。不第姓: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有不第氏。孔父姓: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大司馬孔父嘉后有孔父氏,亦為孔氏。子奢姓:微子啟后裔。褚師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國有褚師之官(管理市場),因以官名為姓。褚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其德可師,號日褚師,生公孫肥,子孫因為褚氏。事父姓:微子啟后裔。艾歲姓:微子啟后裔。魚孫姓: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公子目夷,字子魚,其孫因為魚孫氏。御魚姓:微子啟后裔。蕩姓:微子啟后裔。宋桓公生子蕩,蕩生公子壽,壽生意褚,世為司城,以祖父名蕩為姓。季老姓:微子啟后裔。宋國華氏族中有華季老,其后以此為氏。白馬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商周之交,宋國始祖微子乘白馬向周王朝拜,后人因此以白馬為姓。木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貴族孔金父,字子本,其后以木為氏。木門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公子居食采于木門,因以本門為氏。坎姓: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的附庸小國有坎氏,系微子啟后裔以地名為氏。罔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尾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沙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買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朝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遼姓:相傳為微子啟后裔。寮姓:微子啟后裔。僚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系春秋時宋國詩人宜僚的后代以祖名為姓。懷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圣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合姓: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有大夫宋向戌,為左師,以合為采邑,稱為合左師。其子孫因以封邑為氏。正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系周代宋國正考父之后。政姓:微子啟后裔。教姓:相傳為微子啟后裔。兌姓:微子啟后裔。銳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黑姓:微子啟后裔。據姓:微子啟后裔。宗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襄公母弟敖仕魯,其孫伯宗被權臣所害,伯宗之子州犁逃至楚國。州犁少于連遷居南陽,遞以祖父之字為氏。鄒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宋愍公之后,正考父食采于鄒,生叔良紇,遂為鄒氏。時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春秋時,宋國公子來,官至大夫,得封于時邑,其后裔遂以邑名為氏。談姓:其主源為微子啟后裔。微子啟封于宋,傳國36代至談君時為楚所滅,子孫因以談為氏。牛姓:其主源為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有司寇牛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穆姓:其中一支為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國宋穆公的后代,支系子孫以謚為氏。邊姓:微子啟后裔。周代宋平公之子御成,字子邊,后代以其字為氏。戎姓:其主源為微子啟后裔。宋平公公子戎,字子邊,其子孫以父名為氏。以上均摘自《中華姓氏通史·林姓》,其文內無“郝姓"源出商湯子姓或帝乙之后裔的說法。
作者:103.43.192.* 發表時間:2021-01-19 06:36:30
子期:帝乙眾多兒子中之一,被封到郝地為爵,是為郝氏先祖。有的說鐘子期,鐘徽,郝氏先祖子期。神農之世前有郝省氏,后有郝骨氏至郝胥氏,其裔孫期被商帝乙封于大原郝國,即現在陜西省盩厔縣境內,期裔孫郝晏被秦昭襄王封上卿大夫,晏裔孫瑗被漢朝高祖委任太原郡守,從盩厔徙太原,形成漢魏時期著名的太原郝氏。這段話有錯誤,正確是:神農之世前有郝省氏,后有郝骨氏、郝胥氏,其戶裔孫期被商帝乙封于大原郝國,就是現在陜西省周至縣終南鎮,期裔孫郝晏被秦平王即史稱秦孝公封上卿大夫,晏裔孫郝璦被漢高祖劉邦委任太原郡守,自盩厔徙太原,形成漢魏時期著名的太原郝氏。以上郝姓源出帝乙之后、鐘子期、司馬子期(楚平王時國卿大夫),都是毫無根據的說法,再者引用“秦昭襄王"也是錯誤的。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21-01-19 06:59:2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