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20137次
4人
5個
100個
1234人
117部
: 郝氏歷代源流 已閱:6 / 回復:2(樓主)太史公著《史記》,以千古之才為先秦各諸侯國考敘王族世系,使許多族姓的遠祖源流系次昭彰于萬年之后,但郝國在《史記.世家》,不列其名,為彌補郝姓遠古歷史的這一空白,歷代郝氏族人特別是宋元明以來的郝姓子孫們在修撰譜乘時,往往都要仿《世家》之例,補上一篇遠祖世系提綱,但這些由修譜者煞費苦心編撰出來的遠古世系,或系依祖輩傳說而錄,或據各種野史小說中的遺文佚事雜編而成,有的甚至完全是修譜者憑空杜撰,因而往往互相矛盾,錯誤叢生,漏洞百出,絕非信史。只因為這種譜系傳習己久,己為廣大郝氏子孫接受,以備郝氏子孫尋根問祖的參考。經典明載:郝氏出自風姓,而風姓是太昊集團的姓徽。但《百家姓孝略》說:郝系出太昊氏郝省封于郝。唐朝顏師古作注《急就篇》說:郝,京兆盩厔鄉名也,因地以命氏焉。漢有郝賢,今盩厔縣猶出郝姓。利親,言其善父母也。東漢時許慎撰《說文解字》亦同此說。權威的氏學經典,唐朝太常博士林寶撰《元和姓纂》卻說: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之時,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此一說出,歐陽修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鄭樵撰《通志.氏族畧》、宋本《廣韻》等都從其說。但南宋時人羅泌撰《路史》說:″帝之弟郝骨氏為帝立制,其裔孫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又云:今太原有郝鄉,太昊弟郝骨氏后,一云:右扶風盩厔鄉也,帝乙時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太昊后風姓國名記:郝、辰、巫、武、元。此文說明古皇伏羲氏之弟,曰骨氏,名帝達,其裔孫名子期,帝乙時封于大原郝地,后子孫以地為氏,曰郝骨氏,至商,因郝姓地為郝骨氏發祥地,故為郝氏。既有郝骨氏,亦有郝省氏,或曰郝胥氏,而許多郝氏族譜也紛起效尤,為什么屬于中原太昊集團的風姓郝氏與屬于帝嚳族的子姓郝氏有兩種不同說法呢?這在郝姓族源史上,一直是個不解之謎。權威的姓氏學鄧名世在他的杰作《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一中說:郝,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封于太原之氏,因以為氏。鄭樵所作的《通志.氏族畧》說: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之佐也,殷帝乙時,有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因此鄭樵作序說: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所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東周之后,姓氏合而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秦漢之后,姓氏不分,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志。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姓的。今日的郝姓只是氏,而非姓,郝氏是風姓中分離出來的,風姓的始祖是東夷集團的大首領太昊。《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一說:風,太昊伏羲氏之姓也,三皇以來有天下者異德則異號,異號則異姓,異號者,如伏羲或庖羲,神農或曰炎帝,黃帝或曰帝鴻,異姓者,如炎帝生于姜水,黃帝生于姬水,皆以為姓,詳此即太昊,東方之帝,木生風,故伏羲以風姓,實象其德,黃帝之相風后,即其裔也,春秋有任、宿、須句、顓臾四國在濟水上,此風姓司太昊之祠。因此郝姓也以太昊為遙遠的始祖。光緒三十一年《山東郝氏世譜.世次韻語中,便有″淵源太昊長"之語。明言郝姓源于太昊。其實當郝省氏部落最初加入東夷集團時,它本是太昊氏的婚姻氏族,后來太昊部落氏族強盛,成為東夷部落集團的大首領,郝省氏部落附屬于太昊部落,它與太昊部落氏族的關系便由婚姻氏族變為父子氏族,因而郝省氏部落又以太昊為本族始祖.《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說:郝邑故城,漢盩厔縣也,秦以前郝都,風姓,在京兆郡長安縣西二百四十里。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七記載:晚唐五代時的部分郡望中中說:京兆長安,漢代盩厔縣。即陜西省盩厔縣。這是唐朝以前史料記載的。《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十六入聲十九鐸云:郝,秦上卿郝晏,唐有土蠻楊、劉、郝三姓世為長襲封王,又盧水郝奴垂慕容氏既敗之后,稱帝長安,姚萇攻降之后,燕有平北司馬郝景,北燕有昌黎郝越。但郝氏修譜時,卻將太原郝氏茫然無緒的遠祖世系一口氣聯糸到期被封郝,并上溯到少典時帝達,神農時郝骨氏和傳說時代的郝省氏、伏羲氏、太昊,列出了以太昊,郝省氏到子期、郝晏、郝瑗、郝夔、郝賢、郝廉、郝黨等有名或無名可考者三十七世,時間跨越堯、舜、虞三代及夏商周各朝,其間不僅掛一漏萬,且多半于史無征,令人難置信,被后世的一些姓氏書和郝姓家譜廣泛采用,并且添遺補漏,越來越詳細,降低了他們的可信度和史料價值,此例一開,后世郝氏修譜一旦先世失考紛紛效仿舊習,牽強附會,將本族扯入其名賢之后,以藉此光耀門楣。在編撰的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以后唐宋元各朝所列郝姓的世系,雖漏洞百出,卻也可能有郝氏族人的祖先一代一代耳提面命傳下來的世系成份。因此,雖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全信,否則,就有數典忘祖之罪過。
作者:27.221.102.* 回復:5 發表時間:2018-06-17 22:17:19
眾說紛紜的郝國創始傳說郝姓的主源追溯郝姓歷史長河之源,便會遇到商周時期的大原郝國,上下郝國雖有兩個,即赫胥之郝和渭水之郝,但前者的歷史湮沒無聞,后嗣衰微不昌,獨有渭水之郝之后一支,子孫繁榮。在郝姓的民眾,絕大多數都自稱是這個渭水之郝的后裔。一赫胥之郝太昊之世,部落氏族中產生了一位杰出的人物,名叫赫胥。赫胥也作郝胥,即郝省,曾輔助太昊為民造農牧佐政有功,太昊因此封于郝,并贊言爾后嗣將大出。后來,郝省氏的后代果然備極蕃昌,成為今世郝姓的最主要族源。因此,許多郝姓族譜都追尊郝省為其血緣始祖。郝省的聰明才華,使他名聞遐邇。太昊派他當輔佐之助手,他佐臣期間,為太昊的事務治理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太昊對郝省非常贊賞信任,因為郝省能議朝政利敝,以輔助太昊。嗣后,太昊對郝省更加親信器重,將他的自己美麗的小女兒嫁給郝省,又賜郝胥風姓,風為太昊之異姓,是太昊為東方之帝,木生風,故伏羲以風為實象其德,郝省受賜風姓,實際上只是被任命擔任風姓部落的首領,繼承風姓正統,后世于是以赫胥為風姓始祖,太昊又封赫胥于郝,因此赫胥又叫郝胥或郝省,神農之世,炎帝又將郝省改稱郝骨。一渭水之郝太昊之佐臣郝省氏的裔孫叫期,做了商朝第十五代、第二十七位王帝乙的專門治理水利的官吏,期頗能承繼光大乃父治水事業,其時渭河水患致澇成災,久治不好,帝乙派期善于治水,前去治理。期采取疏導和障堵相結合的辦法,頗見成效,渭得治,人民安居,帝乙對期治理渭之功,大加嘉獎,將渭河流大原封給他作埰邑,并賜子姓認作帝乙的兒子為子期。期去世后,人們感念他的功德,尊他為渭水之神。期的后裔頗為發達,在這里建了郝邑小邦國,期建立的盩厔大原郝地,是杰出的一個,渭水即陜西渭水,大原疑作太原,許多史書都作太原郡郝鄉,因此這一帶便是古老大原郝國的故地。然而時代太過久遠,渭水流城古老大原郝國興衰演變的歷史面貌,己淹沒無聞,所以郝國在商未周初時期一直存在,到春秋早期,周人在這里建立的秦國強大起來,兼并這里的小邦國郝地首當其沖,被秦滅掉。大原郝國滅亡之后,郝人以邑為氏,姓郝氏,成為歷史上郝姓宗族的一支族源。這支郝氏,主要集中分布在陜西中部一帶。春秋至戰國時,郝姓宗族的許多成員在秦國做官任職。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民國十三年《安徽揚州丹揚郝氏家乘姓源》等記載說:戰國秦國大臣上卿郝晏,就是此支郝姓的后裔。秦地郝邑之后的此宗郝氏,后代宗族衰微,不見發展繁昌,郝晏之前便再也不見有什么人物載入典籍史書,大概此宗郝氏,后來日見衰落,漸漸地便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了。期雖死,但他的家族后裔卻備極繁昌,后世郝氏子孫都尊他為得姓始祖。晉時汝南內史王湛在《晉都尉王夫人郝氏神誥》中認為:"郝氏出自期。"山東郝氏世譜.世次韻語》開首也說:″子期生民",即認期為郝姓血緣始祖,期之后的這支郝氏,就是當今郝姓的最主要和正宗族源。
作者:27.221.102.* 發表時間:2018-06-17 22:18:56
郝國話文明在《呂氏春秋》說:″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于湯三千余國。"這是夏朝初小國林立。許多部史書均有這樣的記載。又《晉書》說:″自孔甲以后以至于桀,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余國。"綜合上述史書等得知,夏朝之初,有萬余個部落方國,當時方國與部落之間征戰不息,經歷商朝之初,僅剩下三千余國。而《晉書》又說:″春秋之初,尚存千二百國,迄獲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而見于春秋經傳者百有七十國焉。"由此可知,從商初至周時春秋之末,方國之間的兼并更加激烈殘酷,大部分方國被消滅了,可惜史書沒有留下這些國名,到春秋末期留下國名只有一百七十國。故郝國歷史,經典所記語焉不詳。關于郝國地位置所在,文獻早有記載,《說文解字》說郝在右扶風鄠盩厔鄉。″《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說:郝邑故城,漢盩厔縣也,秦以前,郝都風姓,在京兆郡雍州長安縣二百四十里。《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七:雍州長安縣條云:郝邑在縣西二百余里。清雍正十三年敕修《陜西通志》說:盩厔在堯舜時代即為古駱國,夏屬古雍州,商稱郝國和崇國。類似的記載也見于大量方志與族譜之中。漢代盩厔縣,唐宋雍州長安縣,即陜西省盩厔縣。據考證,古郝邑故城位于陜西省盩厔縣城東渭水與黑水匯合之處之南岸的終南、九峰、尚村、祖庵等一帶。譜牒紛傳赫胥之后受封于郝,建邑開始,以郝為氏,但赫胥族所封之郝所建之邑究竟在哪里?卻長期是個謎。大原郝國究竟是在山西省太原還是陜西省盩厔呢?由于時代太過遙遠,資料奇缺,證據不足,至今難以定論,因此作為郝姓發源地之一的大原之郝所在地,至今仍是一個有待郝氏子孫們去探索的不解之謎。郝姓大都自稱出自大原郝國,但關于這食邑之郝為誰所建,則各家傳說不一,莫衷一是,歸納起來,約分為兩大類不同的說法,兩類即郝省之族所建說和期之族所建說。郝國為郝胥族所建,郝姓出自郝省之說,流行于秦漢魏晉時期,見于《潛夫論.氏姓篇》等早期氏學經典一文,傳說赫胥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自幼聰敏睿智,有圣人風度,年僅十五歲時,便成為太昊的得力助手和輔弼大臣。隨著赫胥氏族的繁衍壯大,又分衍出許多新的氏族。赫胥本是兩個人,傳說赫胥是火正,是管理部落事物的,而胥是木正,后成為南方之官,負責觀測南方天象,赫胥是太昊與伏羲兩族融合的產物,赫是太昊氏的族人,太昊之世,赫是火正,郝人應是該屬于這一氏族,赫應是郝人的祖先,由太昊族的郝和伏羲族的胥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氏族赫胥氏族,他們的首領便叫赫胥,作為兩族融合的產物,赫胥氏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自太昊時代末經至神農氏,直到祝融時代,赫胥一直世襲火正和木正、農正之職,能推廣用農耕和用火取火取熟食,造福人們,并被授于郝省的稱號。期之族所建說法,起源于林寶著《元和姓纂》、《廣韻》、《通志.氏族略》等,此后大多數姓氏學者著作都從其說,在郝氏族譜中也以此說最流行。這一種說法認為古郝國邑地是由太昊——赫胥——帝達——少典——神農——郝骨這一族系所建,史載郝省裔孫期事商朝,襲封于郝,后便以郝為氏,見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其它氏學經典。
作者:27.221.102.* 發表時間:2018-06-17 22:19:58
? 郝氏歷代源流太史公著《史記》,以千古之才為先秦各諸侯國考敘王族世系,使許多族姓的遠祖源流系次昭彰于萬年之后,但郝國在《史記.世家》,不列其名,為彌補郝姓遠古歷史的這一空白,歷代郝氏族人特別是宋元明以來的郝姓子孫們在修撰譜乘時,往往都要仿《世家》之例,補上一篇遠祖世系提綱,但這些由修譜者煞費苦心編撰出來的遠古世系,或系依祖輩傳說而錄,或據各種野史小說中的遺文佚事雜編而成,有的甚至完全是修譜者憑空杜撰,因而往往互相矛盾,錯誤叢生,漏洞百出,絕非信史。只因為這種譜系傳習己久,己為廣大郝氏子孫接受,以備郝氏子孫尋根問祖的參考。經典明載:郝氏出自風姓,而風姓是太昊集團的姓徽。但《百家姓孝略》說:郝系出太昊氏郝省封于郝。唐朝顏師古作注《急就篇》說:郝,京兆盩厔鄉名也,因地以命氏焉。漢有郝賢,今盩厔縣猶出郝姓。利親,言其善父母也。東漢時許慎撰《說文解字》亦同此說。權威的氏學經典,唐朝太常博士林寶撰《元和姓纂》卻說: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之時,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此一說出,歐陽修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鄭樵撰《通志.氏族畧》、宋本《廣韻》等都從其說。但南宋時人羅泌撰《路史》說:″帝之弟郝骨氏為帝立制,其裔孫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又云:今太原有郝鄉,太昊弟郝骨氏后,一云:右扶風盩厔鄉也,帝乙時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太昊后風姓國名記:郝、辰、巫、武、元。此文說明古皇伏羲氏之弟,曰骨氏,名帝達,其裔孫名子期,帝乙時封于大原郝地,后子孫以地為氏,曰郝骨氏,至商,因郝姓地為郝骨氏發祥地,故為郝氏。既有郝骨氏,亦有郝省氏,或曰郝胥氏,而許多郝氏族譜也紛起效尤,為什么屬于中原太昊集團的風姓郝氏與屬于帝嚳族的子姓郝氏有兩種不同說法呢?這在郝姓族源史上,一直是個不解之謎。權威的姓氏學鄧名世在他的杰作《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一中說:郝,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封于太原之氏,因以為氏。鄭樵所作的《通志.氏族畧》說: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之佐也,殷帝乙時,有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因此鄭樵作序說: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所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東周之后,姓氏合而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秦漢之后,姓氏不分,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志。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姓的。今日的郝姓只是氏,而非姓,郝氏是風姓中分離出來的,風姓的始祖是東夷集團的大首領太昊。《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一說:風,太昊伏羲氏之姓也,三皇以來有天下者異德則異號,異號則異姓,異號者,如伏羲或庖羲,神農或曰炎帝,黃帝或曰帝鴻,異姓者,如炎帝生于姜水,黃帝生于姬水,皆以為姓,詳此即太昊,東方之帝,木生風,故伏羲以風姓,實象其德,黃帝之相風后,即其裔也,春秋有任、宿、須句、顓臾四國在濟水上,此風姓司太昊之祠。因此郝姓也以太昊為遙遠的始祖。光緒三十一年《山東郝氏世譜.世次韻語》中,便有″淵源太昊長"之語。明言郝姓源于太昊。其實當郝省氏部落最初加入東夷集團時,它本是太昊氏的婚姻氏族,后來太昊部落氏族強盛,成為東夷部落集團的大首領,郝省氏部落附屬于太昊部落,它與太昊部落氏族的關系便由婚姻氏族變為父子氏族,因而郝省氏部落又以太昊為本族始祖.《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說:郝邑故城,漢盩厔縣也,秦以前郝都,風姓,在京兆郡長安縣西二百四十里。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七記載:晚唐五代時的部分郡望中中說:京兆長安,漢代盩厔縣。即陜西省盩厔縣。這是唐朝以前史料記載的。《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十六入聲十九鐸云:郝,秦上卿郝晏,唐有土蠻楊、劉、郝三姓世為長襲封王,又盧水郝奴垂慕容氏既敗之后,稱帝長安,姚萇攻降之后,燕有平北司馬郝景,北燕有昌黎郝越。但郝氏修譜時,卻將太原郝氏茫然無緒的遠祖世系一口氣聯糸到期被封郝,并上溯到女媧時帝達,少典時郝骨氏和傳說時代的郝省氏、伏羲氏、太昊,列出了以太昊,郝省氏到子期、郝晏、郝瑗、郝夔、郝賢、郝廉、郝黨等有名或無名可考者三十七世,時間跨越堯、舜、虞三代及夏商周各朝,其間不僅掛一漏萬,且多半于史無征,令人難置信,被后世的一些姓氏書和郝姓家譜廣泛采用,并且添遺補漏,越來越詳細,降低了他們的可信度和史料價值,此例一開,后世郝氏修譜一旦先世失考紛紛效仿舊習,牽強附會,將本族扯入其名賢之后,以藉此光耀門楣。在編撰的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以后唐宋元各朝所列郝姓的世系,雖漏洞百出,卻也可能有郝氏族人的祖先一代一代耳提面命傳下來的世系成份。因此,雖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全信,否則,就有數典忘祖之罪過。
作者:27.221.102.* 發表時間:2018-06-18 09:03:27
沉淪與復興戰國時期的郝姓郝國自商代帝乙時受封食祿埰邑,歷商、周兩個王朝,一直頑強地生存了四百余年至周莊王時期才告終結,因周莊王時,秦武公先后征服并吞了綿諸、邶戎等之后,初設縣制以管理所得之地,使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但郝國期間歷史,朝代盛衰、風云變化的情況,一直鮮為世人知曉。郝國雖然立國短暫,但在歷史上,郝國只不過是個勢力不大的彈丸小邦,先秦經典中對它僅有一鱗片爪的記載,讓用歷史科學之繩,將這些零星的史料碎片串聯起來,再結合出土文字資料的輔助來勾勒出郝國歷史的大體輪廓。郝國滅亡之后,郝氏族姓一度衰落,在歷史上銷聲匿跡達三百余年之久,直到戰國晚期,否極泰來,以郝晏為代表的郝氏族姓在沉淪了數世紀之后首次崛起,這個郝國遺民的后代,馳騁秦國政壇數十年,掛印封侯,左右朝政,威懾天下,赫赫如日中天,后來郝晏之后雖然悲劇性地隕落,但百足之蟲,死而勿僵。郝晏后裔繼續發展為漢代郝姓的勃興打下了基礎。秦武公十四年也是周莊王十三年在郝姓歷史上是一個極非常的年代,那場亡國的悲劇給郝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一日之間,祖國家園成為滿目瘡痍的廢墟。昔日的貴族淪為亡國之奴,郝國的子民們大部分戰死疆場,余下的也多淪為奴隸,變為秦國異族統治下的臣民。因此秦人滅郝實為郝姓歷史的里程碑,從此郝姓由一個擁有四百年悠久歷史的貴族邑姓,淪落為普通的姓氏,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國破家亡之后,帶著亡國之痛,郝姓族人開始了背井離鄉的大流亡,他們有的逃到中原各諸侯國避難,從此散居四方,大部分的郝國遺民則被迫向秦國腹地內遷,定居于陜西杜陵、武功、杏城、雕陰等縣,其中有一支內遷至盩厔,形成秦漢以后時期著名的盩厔郝氏,另有大批郝國遺民,被浮諸渭黃,以實海濱,遷徙到廣大的秦嶺以南地區,特別是巴蜀地區。這些南下秦嶺的郝國遺民后裔,后來便形成了南方少數民族中的郝姓。如歷史上著名的土蠻,有的郝氏族譜記載說:還有一支郝國遺民,甚至逃至東胡之大興安嶺以南地區,其后裔形成扎薩克與遼西的郝姓,并說霍云君便是這宗逃到扎薩克與遼西的郝氏后裔,至郝晏才返回秦國。周惠王姬閬與其叔子頹因王權相互殘殺,之后又有周襄王與其弟叔帶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爭權奪利。這時秦穆公于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開辟國土,遂稱霸西戎。
作者:27.221.102.* 發表時間:2018-06-18 19:30:45
郝晏家族首度崛起郝國滅亡之后,有一部分郝國遺民仍然留在渭河流域地區的盩厔鄠縣故地,堅守己經殘破不堪的丘壟家園,他們淪為秦國臣民后,并沒有完全絕望,相反,經過近千年痛苦的裂變后,他們獲得一種新生,開始以普通平民族姓的身份去征服生活,通過征戰、仕途、經商、講學等方式,重振郝姓宗族的聲威,戰國晚年在異軍崛起的郝姓家族中,郝晏家族即是這種奮發進取的新郝姓宗族之代表。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說:秦滅郝,其族仕秦,上卿大夫郝晏即其后。元代郝姓著名文人郝經在族譜圖序中說:郝國為秦所滅,子孫仕秦者有郝晏。各家郝姓族譜,也無不說郝晏是古郝國遺民的后代,所以郝晏是古雍州郝國遺民的后代,至于他的祖先世系文獻不足徵,已不得而知。郝晏的籍貫,各種族譜傳說不同。丹陽譜說他居杜陵;安陸譜、荊州譜等說他祖籍山西并州太原縣晉源村,出生在東胡烏桓山后,返回秦國,仍居太原。安徽省六安《郝氏世譜》則認為郝晏仍居故郝國邑地,并說:“蓋郝入秦后,其宗族未嘗他徙太也。″此話雖不全面準確,但說郝晏是雍州郝國遺民是對的。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只說郝晏是秦國人,未指明秦國何地,由此可見,郝晏是那支留居故地的郝國遺民后代。偉大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時,雖然沒有給郝姓宗族史上的這位杰出人物單獨立傳,但郝晏生平事跡之散見于族譜、野史者有許多為正史所無,如:安徽省丹揚、六安譜等均記載說郝晏生性豪獷多智,年輕時從河北、奉天游說歸太原祖居,常游說諸侯各國。譜稱郝晏最初在楚國做官,但仕途發展,不合競如愿,因轉而仕秦孝公,因秦孝公求賢納才,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并頒布了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之策。故在這里郝晏的才能得到發展,最后掛印封侯,稱雄諸侯,成為戰國大夫上卿之一,他官至上卿國相,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地原在郝國故地,渭河流域十二縣,號為霍云君。大概郝晏當時封地很大,但他在這些地分別設立縣制都邑派族人管理。因此,西漢文帝時博士賈誼曰: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郝晏的子孫后裔,各種記載很不一致,有的說郝晏只生一子:郝伯,郝伯一支遷居太原封地。而大多數族譜則說郝晏娶妻姬氏、嬴氐二位夫人共生十一個兒子:萊、榮、芳、蘭、艾、藝、萱、藍、萌、言。家族人丁非常興盛發達,郝晏作秦相數十年,肯定是姬妾眾多,因而子孫也應很多。據記載說郝晏因受商鞅造反之罪牽連,秦惠文王聽信公子虔和公孫賈捏造謠言,于是便借將對秦國有功的商鞅車裂之刑,并遂使滅商鞅和郝晏之家,似乎商鞅和郝晏的子孫被殺盡了,其實不然,因為郝晏的子孫眾多,又散居各地,他們在商鞅車裂后,確實有大部分被滿門抄斬滅族,但他有許多幸存者,他們或逃于外,或隱姓埋名,頑強地生存延續下釆,所以郝晏的子孫至少有七支幸存并傳衍下來,一支為京兆派,如:四川成都譜所記的郝伯。另一支避亂隱居太原縣晉源鄉,傳說是郝晏的長孫房郝璦的這一支,也有的說是幼子郝說即郝言一支,并說這一支卸形成后來的太原郝氏;還有一支即遷烏桓山的那一支,上谷、漁陰七修譜因此說郝晏居烏桓山,子孫繁衍。郝晏的這支最興盛的后裔,或遭殺戮,或逃難異國,或改姓隱居,宗族又一度中衰。《安陸郝氏世譜》稱:秦孝公卒,諸郝避秦惠文王之禍,始別著籍,從此郝氏宗族又各奔東西,分散到四方,另立基業,謀求新的發展和生機。另一支傳說遷往漢中郡長樂。漢源譜說:郝晏九子郝萌,遷居漢中長樂。在民間野史有這樣一條極重要的記載:霍,秦相郝晏號霍云君,子孫氏焉。可見,霍云君的子孫中,確實有一支避禍隱姓埋名改姓霍氏,成為郝姓的一支重要的分支姓氏。此外一支即遷居長安府的那一支,京兆十一修譜因此說郝晏居杜陵,子孫繁衍。另一支避亂隱居漁陽,傳說郝晏七子郝萱這一支,另一支曾作為屬副將跟從秦朝大將公孫壯東上征戰魏國,后被公子虔、公孫賈一伙逼死,怕受牽連之罪,逃至塞北大漠諸胡,成為后世當地匈奴大姓。
作者:27.221.102.* 發表時間:2018-06-20 23:15:0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