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  

03-08

23275次

1人

1個

5個

45人

2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名族

我們應該把名族改為蒙古族,不知什么時候才能改啊!

作者:117.88.134.*   回復:1   發表時間:2009-07-20 12:08:21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如皋冒姓先世非蒙古人說


冒姓為如皋著姓。清代著名學者張澍(1776-1847)在其所著《姓氏尋源》一書中說“如皋冒氏,自宋至今為茂族”。據《冒氏宗譜》載,宋時如皋即有一位叫冒敬臣的人,做過大理寺丞的官。到了元末,有常熟人冒檜,因避亂遷居如皋東陳河東。明洪武初以博學聞,后為明太祖召見,授廣西道巡按,其后子孫繁衍,成為東陳鎮河東望族;另一支出元末兩淮鹽運司司丞冒致中之后,初居東陳鎮河西,后徙如城,代有聞人,為如皋望族。關于冒姓得姓源流,清同治之前的冒氏家譜均闕如。直至同治時如皋冒氏十八世祖冒澄在其為《冒氏世譜》所撰之《如皋冒氏宗系源流記》中始謂如皋冒氏出元末丞相脫脫(1314-1355)之后,本姓篾兒吉特(Markit)氏。然據《海陵冒氏族譜·序》稱海陵(泰州)冒氏始祖冒啟之生于元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而脫脫生于延祐元年,即公元1314年,僅長啟之五歲。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乃啟之之兄,其年齡當與脫脫相近,甚或長于脫脫,因此,如皋冒氏絕不可能出脫脫之后。或有感于此,到了光緒間修《冒氏族譜》時乃改謂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鎮南王脫歡(?-1301)之后。近代學者冒廣生(1873-1959)亦主脫歡之后說(《小三吾亭文集甲·如皋冒氏得姓本記》),然其子冒舒諲在《如皋冒氏得姓本末辨》(載1997年第1期《尋根》)一文中詳細地考查了脫歡的子孫世系,認為冒氏出脫歡之后“多半臆測之說,并無確切根據”。

根據《元史》記載,脫歡(?-1301)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至元二十一年(1284)六月封鎮南王,奉旨出鎮安南敗績,世祖以其“喪師辱國,斷其朝請”。二十八年(1261),徙鎮揚州。大德五年(1301)薨。脫歡有六子:

① 老章:大德五年襲封鎮南王,至大三年(1310),因僭擬車駕被劾,赴闕賜死。

② 脫不花:至大三年(1310)繼兄襲封鎮南王,泰定二年(1325)卒,子孛羅不花年幼,中書平章乃蠻臺權鎮揚州,明年(1326)以脫不花之弟帖木爾不花(脫歡第四子)襲封鎮南王。天歷二年(1329),帖木爾不花以其侄孛羅不花已成年,讓爵于孛羅不花。至正十六年(1356),孛羅不花死于淮安,子大圣奴襲爵,守信州。至正十九年(1359)死于陳友亮軍。

③ 寬徹不花:泰定三年封威順王,鎮武昌,有六子:別帖木兒、答帖木兒、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和尚。至正十一年(1351),寬徹不花與子別帖木兒、答帖木兒攻徐壽輝,為徐部將倪文俊擊敗,別帖木兒被俘。至正十六年(1356),寬徹不花與其弟帖木兒不花以兵鎮懷慶,未幾復還武昌,命其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以大船四十余艘水陸并進,至沔陽攻倪文俊,至漢川縣雞鳴汊,船擱淺,遭倪軍火攻,接待奴、佛家奴遇害,報恩奴自殺,同行妃妾皆陷。寬徹不花走陜西,后死于成州。幼子和尚封義王,侍從順帝左右。至正二十八年(1368),順帝將北奔,詔淮王帖木爾不花監國,和尚佐之。大都將破,即先遁,后隱跡鄄城,更姓蘇氏。今山東鄄城蘇氏即和尚后裔。

④ 帖木爾不花:泰定三年(1326)襲封鎮南王。天歷二年(1329)讓爵于其侄孛羅不花,改封宣讓王,命鎮廬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廬州陷,還大都,二十七年(1367)年封淮王。明年,明軍攻大都,元順帝將北奔,詔命監國,城破死之,年八十三。

⑤ 蠻子:元統二年(1334)封交濟王,五月,鎮大名,至元二年(1336)卒。至正十三年(1353)年,不花帖木爾嗣位。

⑥ 不答失里:皇慶二年(1313)封安德王,食邑福州寧德,旋進封宣德王。

第二任鎮南王因罪賜死;第三任鎮南王脫不花之子即第五任鎮南王孛羅不花,孛羅不花之子大圣奴襲封第六任鎮南王,守信州,后死于陳友諒軍;第四任鎮南王帖木爾不花讓爵于其侄孛羅不花,改封宣讓王,鎮廬州。廬州陷,還大都,封淮王。明年,明軍攻大都,元順帝將北奔,詔命監國,城破死之。由此看來脫歡六子及諸孫中并無人居泰州,“家世業儒,雖兵戈擾攘,而不輟弦誦。” (《海陵冒氏族譜》語)。脫歡第四子帖木爾不花,1367年以八十三歲卒,則當生于1286年。據《海陵冒氏族譜·序》稱,泰州冒氏始祖冒啟之生于元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其上有一兄,即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啟之與致中之間有無姊妹,無從得知。其父德新公生于1295年前后大致是不錯的,從年齡上來算,與帖木爾不花當為同時代人。若其為一位隱姓埋名世襲的鎮南王,當屬于脫歡子輩。然襲封鎮南王的脫歡三子中,長子老章1310年賜死,無后;次子脫不花,1310-1325年在位,與德新公年齡大致相當,但一個在揚州為王,一個在泰州業儒,根本不可能為同一人;第四子帖木爾不花1326-1329襲鎮南王,后讓爵于其侄,改封宣讓王,鎮廬州。恐怕也不可能是在泰州業儒的德新公。冒廣生《如皋冒氏得姓記》說:“脫歡之子在揚州者三世,椒聊之實,蕃衍必多,運丞殆其支庶歟?”亦在疑似之間,并無實據。由以上脫歡世系來看,脫歡之子在揚州者三世,并無支庶留在泰州。退一步說,倘德新公確是一位隱姓埋名世襲的鎮南王,決不會派他的兒子去當鹽運司司丞這么一個從八品芝麻小官。無怪乎冒舒諲要說冒氏出脫歡之后“多半臆測之說,并無確切根據”了。

冒舒諲雖然發現鎮南王子孫說的漏洞,但是,他還是堅信自己的血液里“流淌著蒙兀兒民族的基因”(冒舒諲:《微生斷夢》)。于是,他千方百計尋找理由來證實自己是蒙古人后裔。他認為,冒致中雖然不可能出于脫脫之后,但很可能是脫脫之父馬札爾臺(1285-1347)任丞相后仗勢營私販鹽派往淮南鹽場代理營運的族人,姓篾兒吉特(Markit)氏。他認為,蔑、冒二字諧音,在蒙語出于同一字音,將蔑兒吉特改為單音節冒姓正是合乎邏輯的。查“蔑兒吉特”蒙語為Markit,其第一個音節是mar ,若如皋冒氏出于Markit氏之后,完全可以改用讀音更接近的“馬”、“麻”等字作為姓氏,或者根據元代漢語譯音改用“蔑”字音近的字。“蔑”、“冒”二字,無論上古、中古還是元、明之際,根本談不上諧音,怎么可以說將蔑兒吉特改為冒姓正是合乎邏輯的呢?

鎮南王之后說被冒舒諲先生用無可辯駁的論據推翻,但還有幾位姓冒的先生仍然堅信他們的高貴血統。他們說,他們的那位“家世業儒,雖兵戈擾攘,而不輟弦誦”的老祖宗德新公是一位元室遺臣(遺族?),“可能是元世祖忽必律第九子鎮南王脫歡的子孫,一位隱姓埋名世襲的鎮南王,或者是鎮南王的其他旁支”。但是,鎮南王之后說已被無數史實證明完全是無稽之談,他們才不得不改說他們的老祖宗德新公是元末明初一位居泰州五十多年的蒙古貴族。為避兵亂,這位德新公讓三個兒子改姓冒,并且像煞有介事地將“德新”這個漢式的名字注為daixian,似乎“德新”這個名字也是蒙古人的名字了。他們說德新公為了避兵亂,令其三子改漢姓冒,各自亡命,但又說冒致中被張士誠挾持到蘇州拒不受封,逃出蘇州,北抵如皋,從此才隱姓埋名,豈不是自相矛盾?

如皋《冒氏宗譜》首修于明成化十九年,即公元1483年。首倡修譜者乃致中五世孫冒瑺。但直到三十年后,才由其子冒鸞主修完成。時任南京吏部郎中的諸讓為之寫的序說:“東林之玄孫瑺,邑庠彥也,有志于譜而失之誣,故不究其所以來,斷以東林公為姓。”而冒鸞族叔、泰州冒氏五世祖冒政(有恒公)為《冒氏宗譜》寫的序中說冒瑺倡議修譜時對他說過:“然余生也晚,既不能詳考夫受姓之由,又不能悉記夫隱顯之實跡,今斷所知東林公為始,因略就簡,以序次列,子盍為我序之?” 有人認為不能詳考受姓之由,又不能悉記隱顯之實跡,正是如皋冒氏一族出身元室遺族,“在明初嚴密防范元室后人的情況之下,如果暴露,要受到滿門抄斬”,因此子孫“怕受到迫害,所以不考祖先的來源,不詳說受姓的原因,冒氏的族源從略”的原因。

明朝政權對元室遺族和和元代遺臣真是這樣殘酷無情嗎?事實恰恰相反,根據歷史記載,明太祖對元室遺族和和元代遺臣是非常寬大的。早在進軍中原時,他就把一般元朝官吏作為爭取的對象,宣稱要對率眾來降的故元官吏量材擢用。他還稱:“蒙古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為才能,一體擢用。”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三)。“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高岱:《鴻猷集》,卷五)。他要求諸將克城時“毋肆焚掠殺人”,對元之宗戚要“咸俾保全”。洪武三年六月,他重申“直北宗王駙馬部落臣民,能率職來朝,朕當換給印信,還其舊職,仍居所部之地,民復舊業,羊馬孳畜從便牧。” (《明太祖實錄》)。因此,洪武年間,給來降之故元官吏授予文武官職者極為普遍。當明軍攻克大都后,明太祖為安定北方秩序,立即發布詔書,安定民心,宣布凡逃匿他方的元朝故官和軍民人等“果能自拔來歸,并克罪責,仍令完聚。”他還明確宣布,如元順帝父子能“審識天命,銜壁來降”,他將“待以殊禮,作客吾家。” (《皇明昭令》)。洪武三年五月,明軍北征,俘虜了順帝之孫買的里八剌以及后妃、公主、宮人、諸王人等。六月,送至京師。有人請行獻俘禮,明太祖當即拒絕,說“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獻俘之禮,不忍加之。”十一月,北征大軍得勝班師,李文忠上賀表,內多詆毀元朝之語。明太祖很不高興,即切責宰相說:“卿等為宰相,當法古昔致君于圣賢,何乃習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體,妄加詆誚。況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之興亡,自是氣運于朕,何預而以此張之四方。有識之士,口雖不言,其心未必以為是也,可即改之。”明太祖對北元統治上層進行招撫時,明確承認蒙古貴族對蒙古草原的統治權。洪武三年四月,他讓人帶書信給退居漠北之順帝,聲稱其只要“奉天道,順人事,遣使通好,庶幾得牧養于近塞,籍我之威,號令其部落,尚可為一邦之主,以奉其宗祀。” (《明太祖實錄》)。五月,一聽到順帝死訊后,明太祖即遣人吊祭,并為之上謚號,又封被俘之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七月,他又致書繼位的愛猷識里達臘,一再宣稱只要臣服明朝,即“可為一邦之主。”九月,他派人具厚禮,送買的里八剌回漠北。從明太祖的一系列對蒙政策來看,根本不存在冒氏一族“在明初嚴密防范元室后人的情況之下,如果暴露,要受到滿門抄斬”的事兒。倘如皋冒氏確系蒙古貴族甚或蒙古皇族后裔,也用不著在元朝政權推翻115年之后修譜時還不敢正視家族的真實歷史,給子孫后代留下不解之謎。

那么,冒氏家族為什么不能詳考受姓之由呢?這是因為,無論最早的《世本》,還是其后的《潛夫論》、《風俗通義》、《姓苑》、《姓譜》、《姓解》、《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辯證》、《路史》,都沒有冒姓的記載。直至明朝洪武年間,吳沈奉旨編撰《皇明千家姓》,才收錄了“冒”姓,說“冒”姓為“滎陽族”,也就是說“冒”姓發源于河南滎陽地區。《千家姓》沒有詳細談到冒姓的受姓之由,其后的《萬姓統譜》也只記載了冒姓幾位名人,根本沒有冒姓的源出。如皋冒氏“不能詳考夫受姓之由”不是因為冒氏的受姓有不可告人的隱情,而是因為冒姓的受姓之由根本無從稽考的緣故。

冒氏家族為什么在元亡后140年后修家譜時還要隱顯實跡呢?原來冒致中的最大的歷史問題在于他與朱士誠的關系。冒舒諲先生認為,冒致中任兩淮鹽運司丞期間與販鹽出身的張士誠可能彼此稔知有素,張士誠據平江路稱王,冒致中渡江從之。后張氏事敗,冒致中乘亂中逃出吳中,隱居如皋鄉間。朱元璋攻下蘇州后,凡與張士誠有來往的文人都被押解到南京,分別予以處決、發往濠州和戌邊。這才是冒致中隱顯實跡的原因。

家譜稱先祖為某某公,這是世人皆知的慣例。有人認為,冒氏家譜稱其先祖為“德新公”,而不稱冒德新,是因為他根本不姓冒。因為他不姓冒,所以進不了冒氏家廟,不能享受子孫們的祭祀,或者只能享受兼祭。泰州冒氏世從冒啟之始計,如皋冒氏則世從冒致中始計,也是因為“德新公”不姓冒的緣故。由此得出結論,說德新公是蒙古人。一個家族世代從哪一位老祖宗起算起,其實并沒有統一的規定。曲阜的孔氏家族奉孔子為一世祖,但孔姓的得姓始祖是孔子六世祖木金父。你能因為孔氏家族奉孔子為一世祖,木金父就不姓孔嗎?一個家族的計世多從始遷某地的祖先算起,但并非都是如此。例如,浙江衢州孔氏,先祖宋時隨宋室自曲阜南遷,但他們仍然以孔子為家族的始祖。再如山東膠州法姓和江蘇常州法姓都是元代色目人法都喇(漢名法若正)的子孫,但膠州法姓以其始遷祖、法若正曾孫膠州學正法典為一世祖;而常州法氏始遷祖為法若正十二世孫法世美,他們卻以法若正為一世祖。兩地法氏計世不同,家廟祭祀的祖宗也不同。膠州的家譜甚至不提他們的受姓始祖法若正的名字,自然也享受不到子孫的祭祀了。冒致中兄弟分族,其子孫以二人為兩地始祖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冒姓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氏族。根據殷墟卜辭的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一個叫冃的方國存在。冃國人以國為氏稱為冃氏,即冒氏。這個冃(冒)國西周時還存在,其首領稱為冒伯。西周青銅器冒伯敦就是冒國的彝器。冒氏雖然歷史上少有記載,但傳世的漢代私印中就有一個叫冒侗的人([清]汪靜山等:《金石大字典》)。而在北宋治平中(1064-1067),如皋就有一位叫做冒敬臣的人在朝中擔任大理寺丞的要職。唐中葉以后,北方藩鎮割據,唐末黃巢起兵,北方山西、山東、河北一帶士民南遷,如皋冒氏很可能即是唐末移民的后裔。《姓氏尋源》說“如皋冒氏,自宋至今為茂族”,絕非毫無根據。今天如皋兩萬多冒姓人口中肯定不會沒有他們的后人。如皋舊屬海陵,一部分如皋冒氏遷居泰州是完全可能的,冒致中祖籍如皋自然也是可能的了。他最終隱居如皋,或許就是因為如皋是他的祖籍地,那里有他的親屬的緣故。當然也不排除其原非姓冒,因為他與張士誠有過交往,怕因此受到牽連,才避禍如皋,攀附如皋冒氏大族。


作者 : 徐鐵生(南通)

作者:157.0.110.*   發表時間:2018-07-22 18:20:01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