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82807次
9人
12個
204個
934人
101部
古籍中自造字的讀音解決方法上官人莊饒有武撰古籍中有時會出現一些自造字。如左巫右聖,上白下丌(ji),外門內點,等等。漢字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一個一個地創造出來的。當前漢字系統已基本穩定,已有的漢字足以滿足表達的需要,不必再造新的字了。過去造字可謂百花齊放,你造我造他也造。這就有一個問題,你造的字我不認識,我造的字你不認識,勢必給閱讀帶來很大的阻力,降低了書面交流的作用。所以造字必須得到認可。或由政府官員整理公布,如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秦始皇統一文字等;或由權威字典收錄,如我們都知道的《康熙字典》,收錄在權威字典,即為合法的了。我們現在見到的自造字,就是尚未得到認可的。在任何一本字典上都查不到的字,我們就可以認定是自造字。
作者:饒有武 回復:6 發表時間:2020-06-18 08:01:29
自造字多見于家譜。編修家譜者,不乏高度文化修養者,但更多的是爛筆秀才。這些人喜歡標新立異,故弄玄虛,以為他寫出的字別人不認識,看不懂,才顯得他高明。因為字典上查不到這些字,所以這些自造字的字義和讀音,我們無法得知,只有造字者自己知道。根據上下文可以猜測字義,但讀音沒辦法猜測。雖說漢字可以目讀,重在義而不是音,但有時還是得發出音來的。我們用什么方法來確定這些字的讀音呢?我們能把造字的古人從墳墓里拉出來,問他讀什么音嗎?當然不能,以前沒有人提出過方法,我們只得靠自己。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8 08:05:08
古代用“反切法”給漢字標注讀音,就是用兩個字的讀音來確定一個字的讀音。因為自造字一般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即合體字,多是會意字,獨體字的自造字目前還沒見過。所以我們可以借用反切的方法。即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取第二個字的韻母,來給自造字注音。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8 08:06:39
如:左巫右聖這個字,取巫的聲母W,取聖的韻母èng,組成音節Wèng,得到這個字的讀音(甕)。上白下丌,取白的聲母b,丌的韻母ì,組成音節bi,得到這個字的讀音(碧)。外門內點,取門的聲母m,點的韻母iǎn,組成音節miǎn,得到這個字的讀音(免)。上下結構(包括上中下)的字,上取聲母下取韻母,左右(包括左中右)結構,左聲右韻,包圍(全包圍半包圍)結構,外聲內韻。當然漢字結構不止這些,如果碰上獨體字得另想辦法了。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8 08:07:50
可能有人對這種方法有所懷疑,這樣行嗎?這種確定讀音的方法科學嗎?我只能這樣說,這是無奈之舉!不知讀音而要發音,怎樣發音,發什么音?總得有一個方法不是。對此,以前沒有任何人提出過方法,我們這是創新之舉。得到大家的認可,約定俗成,就成為一種方法了。沒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怎么知道螃蟹能吃呢?以上僅為個人想法,上官人莊饒有武的個人想法。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8 08:10:15
其實,一個字的讀音,可以有千萬種。如:你,赤壁說“嗯”,通城說“也”,英語說“優”,蒙語說“氣”,......。再如:吃,蒲圻話說“恰”,神山話說“切”,官塘話說“勒”,武漢話說“騎”,潮汕話說“七”......。為了能順利進行語言交流,就有了普通話。我們探討自造字的讀音,是為了朗讀的需要。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8 08:20:58
有什么好的見解和方法,請發表高見。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8 08:22:06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