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RAO  

03-07

178964次

9人

12個

204個

933人

101部


站長: 饒有武 管理員: 饒曾國 饒國平   [申請管理員]
[主樓] 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赤壁饒有武撰
一、面臨的難題
根據修水、崇陽、赤壁、監利等地譜牒記載,整理得出如下數據:
1、锜公生于1224,崇陽始祖興二約生于1194―1264(非寧即理)。锜與興二隔七代。譜載第七代“嫡晜孫”比烈祖大30歲或小40歲。
又,南橋劵頂中部刻有“至正九年己丑春江夏南橋——力鼎”字樣。五七支譜東山格載:公以身祈南硚之堅永而日不惜余年,則壽之高或七八十,或八九十,可知顧公之歿在至正九年,則其生在元世祖年間亦可知。 由此可得出東山公生于1269年。按此推算,五七公約生于1269-30X5=1119年。 而锜公生于1224年。五七公比锜公大105歲,“嫡玄孫”比“嫡高祖”大105歲!
2、鎮公生于1227,蒲圻始祖千二生于1222,鎮與千二隔五代。譜載“嫡玄孫”比高祖大5歲。
又,白沙譜載:(父)玉貞生于元大德丁未1307年。蒲圻譜載:(子)千二生于宋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年。兒子在宋朝,父親在元朝。兒子比父親大85歲。
3、監利始祖萬一生于1254,鎮與萬一隔五代。譜載“嫡玄孫”比高祖小27歲。6年一代。
又,白沙譜載:(父)玉祥生于元大德丁未1307年。監利譜載:(子)萬鎰生于宋寶佑甲寅1254年。子在宋朝,父在元朝。子比父大53歲。
4、崇陽始祖千一是千二的哥,約生于1220年,“嫡玄孫”比高祖大7歲以上。
以上數據說明,鑒、锜、鎮,與五七、興二、千一、千二、萬一等輩,或是同齡人,是同輩關系,或早生一個世紀,晚輩應是長輩。
這正是“兒生宋朝父生元,穿越時空子在先”。與“宋朝祖宗唐朝孫”如出一轍!
這種情況是一脈相承嗎?否!能做到一脈相承?否!修譜時如何排列世系?排不了!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當年找不到源頭,胡抄亂接而造成的(有譜牒文獻為證)。
現在要修通譜,就得排出世次。為了排世次,修改出生時間嗎?改誰的?誰的都無法改,都不能改,改誰都有人不答應。
年代對不上,又不能改,要是按照傳統的“一脈相承”的舊思想來修《三沙通譜》,是沒法修的。
傳統的修譜思想是什么?一是“求根溯源”,二是“一脈相承”。
一定要找到源頭,事實上這是辦不到的。不是我們沒有根、沒有源,只是時間太久無法得知。自欺欺人的遠祖世系全是假的,有什么用呢?
各分支修譜追求一脈相承,那是在小范圍內,基本上可以做到。根據實際情況,修三沙通譜這種做法就不適用了。三沙支并不是一脈相承。其他支如是。

作者:饒有武   回復:14   發表時間:2020-06-19 16:14:38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二、面臨的選擇
1、原譜照錄。
“子在宋朝父在元”將成為千古笑話了。
2、修改信息。
改誰的,改修水譜?改外地譜?改誰的都會有人不答應。
再說,修改得將出生時間提前或推遲。不管是提前還是推遲,中間都會空出若干代,這若干代從何而來?自己編造出若干代填補進去?不同樣是笑話嗎?
3、放棄修譜。
不修這譜,一切矛盾都沒有了,各自為珍。但想修譜的人愿望落空了,心中無不惆悵,會六神無主,整夜睡不著覺。
4、文化認同或改名聯修。
這種方法可行,放在后面敘述。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15:11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三、什么是通譜
通譜,是指在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間,通過合作編撰出來的大家認同的譜牒。是家譜的一種。
關鍵詞是“大家認同”。基本要素是:
1、認同共祖。就是承認有共同的祖先。各支合攏后,共同的祖先只有一個。
2、連通世系。即從共同的祖先開始,將各支編排統一的世次表,即吊線圖。這樣,看起來就是一脈相承了。
世系是家譜最重要的內容,世系是一個家族血緣傳繼最直接、最明了的表述。
只有能夠連通世系,才會有共祖。如果連世系都連不通,哪兒有什么共祖?玄孫比高祖還要大,這世系是無法連通的。
修三沙通譜的困難在于連通世系。世系連通不了,這通譜就通不了。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15:43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四、無奈的變通
1、既然不能連通,那么只能變通。
家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家族情懷的寄托,短時間內難以割舍,難以消失,還得存在一段時間,還得修。
小范圍內修支譜問題不大,要是在較大范圍內修通譜,問題就凸現出來了。這些問題大多數人始料未及,而且沒有現成的辦法可以解決。
所以,修《三沙通譜》,極具挑戰性,需要大智慧。不是喊口號,說大話,吹牛皮,唱高調,就能修成的!要顛覆傳統的觀念,改變傳統的作法,重新定義通譜的概念。沒有創新精神,是不可能修成的!
我早就說過,“姓氏的各個支系,只是一個文化符號,一面旗幟,是一種文化認同,并不是一脈相承的‘血緣總成’”,三沙如是,元亮如是,清公亦如是,全國各姓的各個分支,莫不如是!這是在橫觀、縱觀中國家譜得出的結論。
既然通譜修不了,又要修一本譜,我們得換一個思路,叫做《三沙大同譜》。
大同,意思是基本相同,大方向相同,也表示文化認同。
通譜是“血緣認同”,大同譜是“文化認同”。說白了,只要你認同三沙,你就可以入譜。
我們應該把現存的各個支系派別,如五七支、千一支、萬一支等等,看成一個個元素符號,淡化血緣相承,強調文化認同。
五七支、千一支、萬一支等幾支好歹算是有一個假世系,鳳翎支、憲公支連假世系都沒有,若要血緣認同,豈不是像古時候一樣,繼續“追補強合”?就算你愿意追補強合,中間缺少的世次從何而來?難道后人給先祖取名字來填補缺少的世次?只有“文化認同”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文化認同不需要一脈相承的世次。
大同譜雖說是非血緣的集合,但對于家族文化來說,毫無疑問是有意義的。修譜的目的是敦親睦族,有和諧的家庭、家族,才有和諧的社會、國家。大同譜同樣能起到這個作用。
2、也可叫《三沙聯修譜》。聯是聯合,通是連通。如果各是各的祖宗,是聯修。如果是同一個祖宗,是通譜。
聯修,也是一種常見的修譜方式。聯修與通譜不同。聯修只是在一起修譜,而不要求同祖共宗。通譜則要同祖共宗,不是同祖共宗的,也硬拉在一起,合并在一起。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16:14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五、具體的作法
既然是非血緣的集合,譜牒內容就要有所改變。
①首先要去掉“總吊圖”。既然不是一脈相承的,當然不要總吊圖了。只需各分支編排各自的吊線圖,從各支的始遷祖開始吊線,不要遠祖世系吊圖。各支始遷祖以上的世系,叫做遠祖世系。
②還要去掉遠祖世系立柱。遠祖世系本來就是自欺欺人的,去掉了毫不可惜。同樣從各支始遷祖開始立柱。以前的遠祖世系立柱可以放到譜后,留作歷史資料。
③各支有關祖源敘述的譜牒文獻,反映了當時修譜的先賢們對祖源的認知。雖說有錯誤,但囿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我們不可苛求。這些老文獻能反映當年修譜的先賢們艱辛的歷程,可以保留這些文獻。原有的各支文獻,應該照樣轉錄,可以加注,不要修改!留給后人去研究。
這樣作,既可以保留原有歷史資料,又淡化了血緣關系,趨向于客觀實際。
可能有人覺得這不像譜,是四不像。是的,這是突破了傳統家譜定義的新概念譜牒,是我們創新的一種新譜種。
要是修《三沙聯修譜》,那就極簡單了,跟一般修譜的方法基本相同。
其實聯修譜也有文化認同的元素。跟三沙沾邊的才參加聯修,毫不相干的就不會參加了。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16:41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六、三沙文化
兄弟三人,為躲避兵亂而外出逃難,分居在三個地名有沙的地方。這就是“三沙說”。
修水饒氏宗譜《饒氏源流舊序》(道川譜以后的修改版)云:因兵亂,兄弟謀避兵于寧。出門見鳧翳在沙,甚得其所。因誓曰:“兄弟此去,當逢沙即止,遇沙即住。”
戰亂災荒,兄弟被迫遷徙,出門看見水鳥在水邊沙灘上無拘無束,悠然自得,有溫暖的窩巢,充足的飲食,嬉戲的伙伴,不是天堂,勝似天堂!兄弟幾個見狀頓受啟發,覺得有沙之地,是吉祥之地,是富庶之地,是安樂之地。因此約定:我們此去,碰到地名有沙的就停下來,遇到地名有沙的就住下來。
雖說是一個傳說,但反映了當年兵荒馬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反映了民眾遷徙無常、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反映了外遷者希望能找到一個安寧富庶的好地方安身立命的普遍心態。同時也反映了先祖們對美麗家園,安居樂業的向往和憧憬。
“三沙”應理解為理想的居所。不能狹隘地理解為黃沙、白沙等具體的地名。
“鳧翳在沙”出自《詩經?大雅?鳧翳》。“三沙說”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也是“三沙文化”。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17:17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三沙說還有其他幾種版本。
有人說,我們饒家先祖是大戶人家,出門八抬大轎,威風凜凜。祖上是三弟兄,為了逃難,天各一方,來到了三沙,我們屬于其中一支。還有人說,我們的祖先是一員武將,戰功卓著而脾氣暴躁,懷里抱著太子與皇帝一起看戲,結果嚇死了太子,驚死了皇帝,被砍頭前將自己的戰袍撕成三塊交給三個兒子去逃難,三個兒子逃到三沙,避免了滿門抄斬。這些都說明了“逃難到三沙”之說流傳廣泛。根據逃難到三沙的傳說而演繹出來的故事,越傳越神。美化先祖的吹牛成份增加了,文化內涵大打折扣。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18:06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七、附錄:收族記載
■蒲圻四修譜序《饒氏族譜序》云:
康熙壬辰年(1712),同宗江右攜譜牒來余邑敘族,誠有心哉,不憚艱阻者矣!一時先達多不禮焉。詢其世次,則曰吾祖與伊同一派源。因續補其序,以示余族而去。乃逸其名而不傳。徒令人寄概。
意思是說,康熙年間,江西的同宗帶著譜來我縣收族。問他的世次,說我們與他是同一派源。因此補寫上世次給我們看。我們就這樣接上了江西的世系。
蒲圻饒氏宗譜首修于明朝癸卯1424年,至三修都是從始遷祖千二公開始,只有當地世系,沒有遠祖世系。一直到乾隆年間1751四修時才插入江西傳來的遠祖世系,是在首修327年后插入的。
■孝感饒氏十三世颙所撰《孝感饒氏源考》節選:
明萬歷四十六年,臨川饒繼范來宰孝邑,聞口南有饒氏,召見與敘,謂同出一宗。故爾時吾宗遠祖輩,皆以繼字為派。但彼時既不詢其始祖何人,遷居孝邑者何名,而后人又安得有確處乎?故今譜果出江右異林公之傳否,遷居之祖不知果系友禮否,又不知祖八即友禮否;而祖八之子或曰妙清,或曰政,或曰仲信,或曰仲信即政字,而妙清其法名也。俱不可知。
翻譯:明朝萬歷四十六年,臨川饒繼范來到孝感,與口南饒氏在一起交談,他說我們孝感饒氏與他們是同宗。于是,當年孝感饒氏就接上了他們的世系。但當時既沒有問他們的始祖是誰,又沒有問是誰遷到了孝感,這樣稀里糊涂接上世系,后人哪能搞得清楚呢?所以,我們是不是真的是異林公的后人,我們的始遷祖是不是真的是友禮公,祖八是不是就是友禮,祖八之子是不是叫妙清,或叫政,或叫仲信,或者仲信字政,法名妙清,這些全搞不明白,全是糊涂的。
■修譜講究“有根有源”,不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要找到根源,談何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現在正好有一個收族的來了,磕睡來了,正好遇上枕頭,哪管真假,接上就皆大歡喜了。
康乾盛世是中國編修家譜的第一個高峰。為了壯大家族的勢力,擴大家族的陣營,多少人不畏艱辛,四處收族,把一些并無明確血緣關系的散兵游勇,合成了一個個支系。所以有關收族的記載有見于各地家譜。
個人之見,尚未成熟,不求認同,僅供參考。2019-5-1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18:58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當年有人想修三沙通譜,此文是為此而寫的。
全國各姓、各姓的各個支系的遠祖世系幾乎全是胡編亂造的。現在放在一起,就發現矛盾了,通譜就無法修下去了。
把此文發表于此,是想告訴大家,要想把胡編亂接的各個支系捏在一起,很難辦到。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36:12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該回復已被管理員刪除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42:31

[回復] 回復三沙通譜之困境與思考

2019-4-30微信記錄
饒##:@饒西艷(遵義湄潭)?鑑,生于1222年;宋亡,1279年,鑑53歲,锜51歲,始祖遷三沙,當時都帶著妻小,仕清為長,二十多歲,遷浙江,那么,锜公之子是誰遷湖北?宋末,不可能是锜公之孫出遷的,我覺得可以細考。
饒有武:我們早在十多年前就考了。不能細考,細考就漏水了。
家譜,是中國獨有的民族文化。
任何一個支系,都只不過是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文化認同。
注意,我說的不是指三沙,也不是指饒氏,而是指全國各姓。指全國各姓各支。
對于饒姓來說,元亮支也好,三沙支也好,清公支也好,不過是一面面旗幟。
大家聚集在這一面面旗幟之下,凝集宗族之情。用時尚的話說,是抱團取暖。
宗族,是一個社會單位,是一個社會群體。有積極的作用。
古代,出于生存的目的,需要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于是大家利用血緣作為紐帶,聚集在一起,可以互相幫助互相照顧。這是家譜產生和存在的原因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族中的血緣就慢慢地稀釋了,摻假了,不那么純了。宗族也就不再是真正的“宗族”了。
中國的宗族,通過幾百年的整合,早就不是“血緣總成”,而是裹著家族色彩的謎團。
修水古譜中的《秉明公忠臣傳》 等文獻,將鑒、锜、鎮等人定位在南宋末年。
而崇陽的五七、千一,赤壁的千二,監利的萬一,等等,全都是南宋末年人。隔了好幾代而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有的甚至比高祖的年紀還要大!
千萬不要以為古譜是真的。遠祖世系基本上假的。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6-19 16:43:48

1 [2] 最后一頁 跳到 頁/共2頁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