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
17156次
2人
5個
2個
20人
0部
提封”之揚,“北門鎖朔”之譽,但到了明初,由于漳衛兩河連年泛濫,因津衛肆虐,兩岸淹沒良田,漂沒廬舍,生靈無處存身,人民難以保命,朝庭無力治理,官吏腐敗無能,致使縣邑坍于水患,郡城記于波中,又紛紛舍棄故土,外出異地謀生。因此,這一帶就成了蕩漾浩淼,茫無天際的水鄉澤國。因是蒲蒿遍地,葦藝叢生,狐兔出沒,鬼磷明滅,鳧哀凄,人煙稀少,荒涼悲切。更有甚者,當初燕王南京靖難之時,大名郡城一帶曾有吳杰平三等人擁兵拒阻。燕王無奈繞道館陶經山東南行,北歸后深恨之。建文三年李堅伐燕敗績,燕兵略地大名,人牲雞犬殺戮殆盡。相傳燕兵在這一帶殺了七七四十九天,見到再無炊煙升起,方肯罷休。天災人禍把大名古郡已變成“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不毛之地。在烽火臺附近,這里原有一條自大名府到廣平府的驛道,傍烽火臺而過。古有十里長亭送別之俗,這里本有話別的長亭,但因多年失修,也蕩然無存。這里距漳河較近,是水患的重災區,每當漳河水侵嚙,便首先受其害。由于連年的水患,這里長年處于煙波浩淼之中,除了蘆荻蒿蓼,鳧鴉狐兔,杳無人煙。因此地偏僻荒涼,悚然凄恐,所以官不蒞臨,兵不駐足,加上燕王靖難之后,把這一帶殺戮將盡,更是人跡罕至。永樂年間,這一帶不斷有外地移民遷來,當時最有影響的就是洪洞移民的故事。那時遷來之民,誰都想找片富庶肥沃的土地安身,又有誰想到水鄉澤國里去受苦受難呢?烽火臺地處元城、大名、魏縣三縣的交界處,當時北邊有元城的竇莊,距此地五里之遙,西邊有魏縣的鄭郝馬莊,距此地三里之遠,東南有大名的宋二莊,距此地二里多路,盡管遷民陸繼到來,唯獨這煙波浩淼一望無際的水泊中,尚無人問津。這位逃難的罪臣,審度此地以后,看到進可以遠徙,退可以藏身,有魚鳧可獵,有菱可采是個理想地棲身之所,如果暫柄此地,既可以躲避官軍的緝捕,免遭路途奔波之苦,又可以休養生息,充饑果腹,兔受餓餒之難。于是就在烽火臺(俗稱煙敦,又叫敦臺)之北里許的地方覓得一塊高地,折枝作棟,結草為廬,暫居安身。以待體力恢復,伺機南行,再作打算。暫居之后,便捕魚捉蝦,獵狐狩兔,拾卵采菇,摘果剜菜,不期就能飽腹,盡管生活在水泊之中,野草中間,整日與狐兔鳧脊為鄰,不免毛骨悚然,但喜無官過問,無兵騷擾,到也安靜。試想,既使到家,也未必就有這樣安全居住的環境,有這樣自滿自足的生活條件,與其東躲西藏,還不如在此偷安,遂毅然決心,在這里定居下來。2頁
作者:推國權 回復:0 發表時間:2021-04-26 03:15:5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