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18653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主樓] 由戰(zhàn)爭而繁衍的刁姓由來

明朝初年,中原大局尚未穩(wěn)定,故明軍顧不上調遣軍隊進駐西南邊疆,因而西南邊境的各土司便繼續(xù)進行兼并戰(zhàn)爭,以致麓川在明軍平定元軍之后再度崛起。從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公元1426~1435年)開始,麓川土王思任法開始不斷向四境擴張,清朝史學家毛奇齡在《云南蠻司志》中說他“性桀黠,善兵,每大言復祖父遺業(yè)。至是乘釁據麓川,略孟養(yǎng)地,傍及孟定、灣甸、南甸、怒江,并攻陷騰沖。”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二年(公元1437年)秋,思任法攻占了南甸羅卜絲莊等278個村寨。明正統(tǒng)三年(公元1438年)農歷6月,侵南甸、干崖、騰越(騰沖)、潞江、金齒(保山)等地;農歷7月,欲奪取云龍州;農歷8月,殺瓦甸、順江、江東守軍……嚴重破壞了邊疆的穩(wěn)定及明王朝的統(tǒng)治。同年,明朝云南地方政府聯(lián)絡一些傣族土司,開始著手做武裝征討麓川的準備。

明正統(tǒng)四年(公元1439年)農歷1月,云南總兵沐晟率軍及附近土官進剿,至怒江邊,沐晟聽信思任法的假求降,不準兵馬過江作戰(zhàn)。思任法乘機又攻下騰越以北等地,并在怒江邊造船三百艘,準備進攻大理的云龍州。明軍將領方政不滿沐晟延誤軍機的做法,于同月3日單獨率軍與麓川軍在龍陵大舊寨激戰(zhàn),殲敵三千多人,并乘勝追殺到上江。但由于方政孤軍深入,反被麓川軍包圍。方政向沐晟求援,但沐晟忌恨方政不聽話,僅派了少數人馬作象征性支援,結果方政所部被麓川象陣擊潰,全軍覆沒,五千將士無一生還。沐晟畏罪,于農歷閏2月返回楚雄后服毒自殺謝罪。

明正統(tǒng)五年(公元1440年),明英宗命沐晟之弟沐昂率十萬兵馬出征,沐昂率軍抵達金齒一帶后,卻“逗留不進”,只派參將張榮率一支部隊孤軍進攻芒市,被思任法擊敗。于是思任法更加驕橫,犯景東、奪孟定、攻孟連,把戰(zhàn)火燒到云南腹地。

明正統(tǒng)六年(公元1441年),明英宗以兵部尚書王驥為靖遠伯,總督軍務,調甘肅總兵蔣貴為平彎將軍,師出京師,后征調湖廣、四川、貴州等地兵將十五萬出征麓川(今云南德宏州瑞麗、隴川一帶)。

王驥率明軍巧渡怒江,擊敗思任法叛軍主力,之后翻越高黎貢山收復騰沖,再兵出杉木籠山(今梁河、盈江、隴川交界處)直抵思任法在麓川的老巢。思任法偕二子倉皇逃亡緬甸。王驥率明軍平定云南后,即撤軍返回。

在得知王師北歸班師還朝的消息后,思任法偕二子又卷土重來,大舉寇邊。

明正統(tǒng)七年(公元1442年),明英宗又征調各省軍隊五十萬,由王驥、蔣貴和沐英之子沐昂統(tǒng)兵經騰沖直搗麓川巢穴者蘭,思任法父子再次逃往國外。到了明正統(tǒng)八年(公元1443年),明英宗派遣云南千戶王王政奉旨出使緬甸,緬甸王懼怕明朝國威,遂擒拿思任法及部下三十余人以獻。思任法自知罪大,在途中絕食而亡,王政取了其首級解報朝廷。

數年之后,其子思機法又重起邊亂,明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年),明英宗再命王驥、蔣貴、都督宮聚第三次征討麓川,王師渡龍川江直抵伊洛瓦底江,王驥率大軍一直追叛軍思機法至遠離麓川千余里的勐郵海,當地人都驚訝地嘆曰:“自古漢人從未渡過大金沙江(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今王師到此,莫非天威不成?”王驥慮及短期內難以徹底消滅思機法,遂與之約定,劃大金沙江為界,命思祿居孟養(yǎng),不得越境侵擾,并令其發(fā)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同時刻石立碑于江畔,使大明江山永固,民族團結和融合。

明代宗朱祁鈺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思任法之一子思洪法于孟養(yǎng)遣使向明朝表示臣服。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緬甸王抓獲思機法獻于明廷,思機法被誅于北京。

在這場大耗國力的“三征麓川”的戰(zhàn)爭中,云南當地許多傣族部落土司皆支持明朝軍隊,在平定麓川叛亂的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維護國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王驥曾因傣族同胞無姓氏,在待人接事中出了不少笑話,因此他針對不同的民族、部落、家族情況頒賜了一些漢姓給各部落首領,在傣族中形成了怕、刀、剁三姓,自是開始有漢姓,后來逐漸發(fā)展為怕、白、刀、剁、朵、思、史七大著姓。

其中的刀氏族人世為傣族土司,在穩(wěn)定云南地區(qū)民族團結和促進經濟發(fā)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之中,刀氏族人中有簡筆改為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作者:刁仁兵   回復:1   發(fā)表時間:2009-07-26 17:00:16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刁姓由來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時期的諸侯國雕國,屬于以國名為姓。

據史籍《姓苑》記載:“刁,弘農郡,系出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國,后更為刁氏。齊有豎貂,晉有刁協(xié)。”

古雕國,故址在今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道鎮(zhèn)蘭家川一帶,在商王朝時期原地多為鬼方民族所居。至商朝武丁(商高宗)執(zhí)政時期,曾在延安地區(qū)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討伐鬼方民族的戰(zhàn)爭,其在典籍《周易?既濟》中有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周文王時期,亦大舉攻伐周邊地區(qū),因延安地區(qū)盛有鶻雕(鶚鳥),故稱為“雕”。周武王滅商紂之后,將兄弟之一封于雕,建有姬姓雕國,其時該地區(qū)仍為鬼方民族所占據。

周康王姬釗在位時期,曾兩次命上大夫姬盂率軍征伐鬼方。據周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1055年)鑄造的“小盂鼎銘文”記述,姬盂攻鬼方得勝,俘13000多人,此后,鬼方民族銷聲匿跡,史記不再。一部分族人被融合于華夏族,一部分則被迫北遷,還有一部分成了以后分布在陜北、晉北和太行山東西兩側,成為后來狄族人的祖先。

在周康王伐鬼方之后,延安一帶逐漸成為犬戎和獫狁的領地。到周夷王姬燮執(zhí)政時期,曾命虢公率軍討伐太原之戎(今甘肅平涼)。虢公季子姬白與獫狁在延安西南的洛水北岸大戰(zhàn)并獲勝,首次交鋒即斬首500多。

但到了周宣王姬靜統(tǒng)治后期(公元前796年以后),周王朝對獫狁的作戰(zhàn)卻總是敗績。

在春秋早期和中期,延安地區(qū)為以游牧業(yè)為主兼營狩獵業(yè)的少數民族白狄族所占據,晉獻公姬詭諸就曾娶白狄族狐氏女,生公子姬重耳與姬夷吾,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遣寺人披攻蒲,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到白狄達十二年之久,居住在今延安市子長縣一帶,至今尚有一川名叫重耳川。周襄王姬鄭八年(公元前644年),重耳離開白狄之地,出奔于衛(wèi)國,之后又到齊、曹、宋、鄭、楚、秦等諸侯國。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嬴任好送重耳回晉,立為晉國君主,即后來的春秋霸主晉文公。

戰(zhàn)國初期,延安地區(qū)以南屬魏國之域,以北為趙國領土。秦惠文王嬴駟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國的大良造公孫衍率軍大敗魏軍于雕,斬魏軍80000余人,并俘魏軍大將龍賈。因為雕之地在泰昌山以北,因此稱作“雕陰”,史稱這次戰(zhàn)役為“雕陰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役使魏國在軍事上開始走下坡路,其后,魏國被迫將黃河以西之地獻給秦國,延安地區(qū)始屬秦國。

要特別說明的是:姬姓雕國在史籍上絕少有記載,在歷史上至今還是一個謎,有待考古的發(fā)現(xiàn)。因此,由雕氏向刁氏的演繹過程,還有待考古的結果再予以證明。

第二個淵源

源于百濮族,出自周王朝時期的百濮雕題國,屬于以國名為姓。

在史籍《山海經?海內南經》中記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胊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慮。”而明朝時期的廣東香山石岐仁厚里人、儒學大家黃佐在《廣東通志?圖經》中記載:“海南古有雕題國”。

古郁水,即今廣西右江、郁江、潯江以及廣東西江。今廣西東部、廣東西部的西江中游南岸有“郁南縣”,因古郁水而得名。西江由西北往東南流入珠江三角洲入南海,“郁水南”的“雕題國”,有學者認為應在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也有學者認為雕題國是指今臺灣省,或指今海南省。

實際上,離耳國即今海南省,而海南省的歷史上從未有過雕題國。北胊國則在今廣西地區(qū)。在春秋時期的典籍《禮記?王制》中,孔子對古雕題國即有記載:“雕題交阯。”交阯,一作交趾,即今越南北部的東京灣地區(qū)。

關于古雕題國人的性貌特征,在史籍《晉書?郭璞傳》中記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鮫人,即古巫蜑人,簡稱蜑人,亦稱蜒人、旦人、蛋人、龍人、鮫人、龍戶人等,“自云龍種”。顯然,古雕題國是一個有黥面紋身習俗的民族,因而被稱為“雕題”。“雕題”就是“刺青”,或“紋身”,為古巫蜑人的性貌特征,是巴人先祖廩君的一支。

晉朝學者張華在《博物志》中記載:“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南朝學者梁任昉在《述異記》中也記載:“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在史籍《清稗類鈔?種族類?蜑人》中記載:“蜑人蓋即古之所謂鮫人者”。在史籍《淮南子?說林訓》中記載:“使旦吹竽,使氐厭竅,雖中節(jié)而不可聽。”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蜑,南方夷也。”在史籍《隋書?南蠻》中也記載:“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狼、曰俚、曰僚、曰狏,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唐朝文豪韓愈在《送鄭尚書赴南海詩》中稱蜑人為“龍戶”。宋朝時期的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蜒蠻》中記載:“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蜒也。”南宋時期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蠻》記載:“蜑,海上水居蠻也。”元朝時期的陶宗儀在《輟耕錄》中記載:“廣東采珠之人,懸綆于腰,沉人海中得珠,有司名烏蜑戶。”在宋朝時期的樂史在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記載:“蜑戶生于江海,住于舟船,隨潮來往,捕魚為生。”明朝的鄺露在《赤雅》中記載:“蜑人神宮畫蛇以祭,自云龍種。”

直至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也記載:“真粵人,則今之徭、僮、平鬃、狼、黎、岐、蜑諸族是也。”屈大均認為蜑人是嶺南土著人。民國時期的學者徐松石認定:“蜑人是南中國最初土著的一支,最原始和最眾多的嶺南部族在東江以西,當為僮、蜑人和黎人。”

顯然,“蜑人”是嶺南地區(qū)最原始的土著居民之一,即屈大均所說的“真粵人”。正是這些“真粵人”為反抗暴秦,“逃入叢土,與魚鱉同處”,“莫肯為秦虜”,長期堅持抗秦斗爭,并最終大破秦軍,“殺(南海)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

秦朝以后,隨著中原漢族人的大批南遷,蜑人逐漸失去了陸上營地,被迫長年漂泊海上,大部分蜑人被漢人同化,逐漸上岸開墾沙田種地,成為農民。仍有一部分蜑民不愿放棄傳統(tǒng)的生產、生活方式,堅守“以舟楫為家,捕魚為生”的古老傳統(tǒng),因此在歷史上曾被南下漢人視為低賤的“蜑民”。

蜑人被漢族同化之后,有以先國之名為姓氏者,稱雕題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者,為古老的姓氏之一,亦有取同音字簡筆為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余者多為巴氏、樊氏、暉氏、相氏、鄭氏這五大姓氏。

第三個淵源

源于職業(yè),出自古代考工雕人之后,屬于以職業(yè)稱謂為姓。

據史籍《漢書》記載:“雕姓,考工雕人之后。”

考工,是西周至秦漢之際對所有技工的統(tǒng)稱。在雕人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職業(yè)稱謂為姓氏者,稱雕人氏,后大多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亦有取同音字簡筆為刁姓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桓公近臣豎貂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姓。

春秋時期的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在執(zhí)政后一心想富民強國,在諸侯列國中成為霸主,所以也就必然要選拔一批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的人才來輔佐他實現(xiàn)這個遠大目標。管仲、隰朋、鮑叔牙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脫穎而出的。

有蓋世之才的管仲在鮑叔牙的極力推薦下,齊桓公不計較他的一箭之仇,經過親自考核,大膽任其為相,還尊稱他仲父,幾乎把國家的整個行政大權交給了他。管仲在隰朋、鮑叔牙等人的支持下,在國內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國家很快富強起來,對外采取積極的外交路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國成了當時春秋列國的霸主,齊桓公名揚天下。可以說這主要是由于齊桓公大膽使用了管仲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的結果。

可是,也就是這個齊桓公,幾乎同時又寵信了三個小人,他們分別叫易牙、豎貂、開方。易牙殺了自己三歲的兒子,烹調后獻給齊桓公吃;豎貂欲近內庭,自宮以侍公;開方原是衛(wèi)國太子,棄千乘家產,父母死不奔喪,仕于齊國。此三人號稱齊國“三貴”。

齊桓公還特別偏愛近臣豎貂,因為豎貂為求長期近侍于齊桓公,便不惜自殘身體,自腐做了宮人(太監(jiān)),由此可自由入宮,成為中國歷史上較早有記載的自我閹割之人,因而更受齊桓公的寵愛,由此,史家在記錄歷代自閹以寵的宦官就有了專用名詞“閹豎”。

管仲在世時,“三貴”不敢囂張,因為管仲像一堵攔洪大壩,使之不能泛濫成災。且齊桓公也不敢輕易委重任于他們,因為管仲有言在先,要他為相,不許有小人參政。后來管仲病重,桓公想讓易牙繼其相位。管仲在病榻上對桓公說:“易牙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豎貂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開方背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

管仲在病重彌留之際,特別囑咐齊桓公要疏遠豎貂。齊桓公卻說:“豎貂自宮是為了更好地服侍我,這說明他愛我勝過愛他自身,難道還不可靠嗎?”管仲嚴肅地說:“人情沒有重于自身的,他對自己都能忍痛割愛,還有什么不能丟棄的呢?”齊桓公雖然覺得管仲講的非常有理,但心里還是舍不得豎貂。

周襄王姬鄭七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隰朋即位為相,但隰朋不久也病逝。齊桓公欲拜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向齊桓公提出,若能依管仲遺言排斥“三貴”,才敢奉命。齊桓公無奈,只好罷了“三貴”。

可是在“三貴”被逐后不久,齊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寢,口無謔語,面無笑容。于是就有拍馬者提出召回“三貴”,并委以重任。鮑叔牙看此情景十分憤郁,發(fā)病而死,于是朝政大權也就漸漸落到“三貴”手中。

后來豎貂肆意弄權,在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時,他竟然堵塞宮門,筑起高墻,不準出入。有一個婦人趁隙翻墻而入,齊桓公要求吃口飯,婦人說沒有。又要求喝水,婦人說也沒有。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齊桓公這才得知了易牙和豎貂的陰謀,明白了為什么管仲、鮑叔牙堅持“斥三貴”,可是已經悔之晚矣。于是,曾經叱咤風云四十載的一代春秋霸主齊桓公最后用衣被蒙面,在悔恨和羞愧中活活餓死。

齊桓公死后,五個公子競相求立,豎貂與易牙等殺群吏,逐齊孝公姜昭,立齊中廢公姜無詭,內訌從此擴大,豎貂也在這場政變中喪生。直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齊昭公姜潘即位,才徹底平息了豎貂引發(fā)的這場內亂,但齊國因此也喪失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豎貂在自宮之前,生育有兩子一女。后來豎貂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氏,稱貂氏,此后遂有貂氏一族。但后裔子孫們?yōu)榱吮芟茸嬷異好愀娜 磅酢钡耐簟暗蟆薄ⅰ暗瘛弊鳛樾帐希Q刁氏、雕氏,在唐朝時期有改為丁姓者。

第五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門生漆雕開之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姓。

在典籍《論語》中記載有:“子使漆雕開仕。”

漆雕開,春秋末期魯國人,字子開,又字子若、子修,是孔子的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是漆雕氏之儒的創(chuàng)始人。他曾經因無罪受刑而致身殘,但他不氣餒,投入孔子門下專攻《尚書》。

漆雕開不喜歡做官。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于從政的道理還不能夠有自信。”孔子聽了這話很高興。

在典籍《韓非子?顯學》中,把漆雕開列為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他發(fā)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學說。認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論。

史稱,漆雕開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主持正義,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敵。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在漆雕開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漆雕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漆氏、雕氏、刁氏。

第六個淵源

源于職業(yè),出自秦、漢之際刁工,屬于以職業(yè)稱謂為姓。

刁,為秦、漢時期的一種軍用品,是一種有柄的小斗(帶把小銅鍋),白天可供一人煮飯,夜間則用來敲擊以巡更,為軍旅必備器具。這種“刁”一直沿用至今,不過將其柄巧妙一變可折疊,改稱為“軍用飯盒”罷了。

制作“刁”的工匠,就稱為刁工。秦始皇曾將收繳的六國兵器“冶以為刁”,毀滅六國遺民能鍛兵造反的工具,來裝備軍隊自己的戰(zhàn)士。

在刁工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yè)稱謂為姓氏者,稱刁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復株累若鞮單于雕陶莫皋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

漢元帝劉奭執(zhí)政期間(公元前48~前33年),為了緩解漢、匈之間的矛盾,采取和親政策,發(fā)生了“昭君出塞”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漢竟寧元年(公元前前33年)娶王昭君,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王后)。其后兩國相安無事長達六十余年。王昭君生有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

呼韓邪單于執(zhí)政二十八年,于漢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病逝。呼韓邪單于的長子雕陶莫皋即位。雕陶莫皋繼承了單于的職位后,稱作復株累若鞮單于,依照匈奴民族的禮俗,王昭君轉成了復株累若鞮單于的妻子。年輕的復株累若鞮單于對王昭君非常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公主。

復株累若鞮單于,在位時間從公元前31~公元前20年為期十一年。在位期間保持了與漢朝的友好局面。

在復株累若鞮單于的后裔子孫中,有隨南匈奴逐漸融入漢族者,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稱雕陶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雕氏、刁氏、陶氏、單氏等。

第八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武官冠飾,屬于以官職稱謂為姓。

漢朝時期,所有的五品以上武將的冠帽上皆有貂尾為飾,是一種身份象征。

武官冠飾為貂尾,起自漢文帝時期的侍中、中常侍,他們將冠邊鑲嵌上金(黃銅),以蟬翼為裝飾紋,冠后垂貂尾,此后,武將們紛紛效仿,遂成定制。在史籍《后漢書?輿服志下》中記載:“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

漢朝武將把貂尾裝飾在帽子上,是以貂行動迅捷、不懼甚至比它體型大的各種野獸的生性為敬。這是漢朝初期曾大力汲取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仿照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精神的體現(xiàn)。

在漢朝武將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具有“貂尾冠”而榮,因有稱貂氏者,后多簡改同音字“刁”為姓氏,稱刁氏。

第九個淵源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阿史那部鼠尼施部落,屬于以部落圖騰崇拜為姓。

在文獻《新編千家姓》和史籍《新唐書》中皆記載:“唐有鼠尼施。”

由于史載簡要,許多人一直以為“鼠尼施”是一個人名。其實“鼠尼施”并非個人的姓名,而是唐朝時期西突厥的一個強悍部落,以大鼠(貂)為圖騰和貂尾纛為徽志旗幡,以突厥語“尼施”(即草原明珠)為部落名稱的氏族部落,因此唐王朝史官稱其為“鼠尼施”,隸屬于阿史那部,為阿史那?賀魯可汗的軍事主力核心,世居鷹莎川(今新疆開都河上游)。

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突厥鼠尼施部被大將軍李靖麾下前軍總管、冀州武邑人蘇定方在鷹莎川擊敗。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阿史那?賀魯可汗所部西突厥再次被升為伊犁道行軍大總管的蘇定方擊潰,唐軍一鼓作氣追至石國蘇咄城(今為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俘獲阿史那?賀魯可汗,西突厥就此滅亡。唐王朝由是修亭障,治道路,成功地保護了東西交通的安全。

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將降服的突厥鼠尼施部“男女萬余人安置于鷹莎川”,設置鷹莎都督府進行管理。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在鷹莎都督府的一側再置焉耆都督府,與鷹莎都督府并存,監(jiān)管突厥鼠尼施部。

到武則天執(zhí)政后期,下令將鷹莎川鼠尼施部內遷,鼠尼施部族人反抗而自遷川黔之地,在三國蜀漢時期逐漸與當地故西羌部落融合,相對集中分布于滇西遂久(今云南麗江)、瀾滄江流域金州(今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冊亨、望謨一帶),成為后來西南夷的先民之一,族人多以部落名稱為姓氏,稱鼠氏;亦有以部族圖騰“大鼠”即貂為姓氏者,稱貂氏,后有簡改同音字“刁”為姓氏,稱刁氏。

第十個淵源

源于傣族,屬于漢化改名為姓。

明朝時期,云南傣族刀氏土司世家后裔,有改刀氏為刁氏者。到了清朝時期,云南建水州慢車鄉(xiāng)土舍、鎮(zhèn)沅土府、四川建昌道紅卜苴土百戶等均有刁姓。

傣族,古代時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后吸取漢文化逐漸采用了姓氏。在史籍《希姓錄》中記載:“王驥平麓川,賜夷人怕、刀、剁三姓,后染華風,改為刁氏。”

第十一個淵源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名為姓。

第十二個淵源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名為姓。

今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刁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豎貂(豎刁)(見圖3)

豎刁是春秋時期齊桓公之寵臣。齊桓公好色,多內寵,初與管仲謀,立太子昭為儲君。管仲逝世后,豎刁以厚禮獻于齊桓公,齊桓公許之立無詭。豎刁與易牙、開方相羽翼,齊桓公死后,五公子皆求立,他與易牙等殺群吏,逐太子昭,立公子無詭,內訌從此擴大,豎刁也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政變中喪生。其后世子孫為了紀念他,就以其名為氏,稱刁姓,并尊豎刁為刁姓始祖。


介紹文件
刁姓地理分布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刁姓人口增加率呈V形的態(tài)勢。湖南為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大約16%的刁姓人口。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貴州、廣東、江蘇、河北,這五省的刁姓占刁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山東、黑龍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

刁姓在人群中分布范圍示意圖(見圖2)表明:在湖南、重慶、貴州、廣西、四川東部、云南東端、廣東、湖北、江西、福建西部、山東和江蘇大部、安徽北部、陜西東南、河北東南、遼寧大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東部,刁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06%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o.7%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6.3%,居住了大約76%的刁姓人群。


介紹文件
刁姓遷徙歷史
戰(zhàn)國時齊襄王有處士貂勃,有的古籍也寫作刁勃,漢時有齊之商賈刁間,這幾位名載史冊之人物,都是當時的齊人,即現(xiàn)在的山東人,再結合豎刁,可見刁姓的最早發(fā)源地是山東。

新莽時期,有義軍首領、東海人(今山東郯城)刁子都,東漢有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刁韙見諸史冊,徐州毗鄰山東,以前又曾歸屬過山東管轄,所以刁姓起源于山東應無疑義。漢末三國魏晉時,刁姓在渤海郡和弘農郡繁衍得十分興旺,成為此兩郡之名門大族,其中以刁姓渤海郡望最為興旺,表現(xiàn)十分搶眼。

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動蕩,晉室被迫南渡,渤海饒安(今河北省孟村)人刁協(xié)亦避難南渡,為當朝尚書令,后被奸臣所殺,但其子孫顯貴于當朝,其孫刁逵兄弟三人俱經商發(fā)家,僅刁逵一人就置田產數萬頃,奴婢至數千人,后劉裕誅刁民,刁姓有回歸北方者,但有刁姓血脈留居江南。

北魏時期,刁協(xié)五世孫刁整因河北戰(zhàn)亂,遂奉母客齊州(今山東濟南)。隋唐兩代,刁姓繁衍之主流依舊在北方,但在江浙皖鄂的南方諸省均有刁姓人家入遷。唐昭宗天復中,長安人(今陜西西安)刁光胤避地入蜀(今四川)。

唐末、五代時,河南上蔡人刁彥能因仕宦南唐而落籍升州(今江蘇南京),其有子徙居潤州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除此以外,刁姓由于避亂亦有進入湖南、江西者。

宋、元兩代,今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均有刁姓人入遷。元末明初,有刁清自福建寧化石壁遷廣東潮州揭陽。生子四,分遷興寧、長樂、海陽。續(xù)衍潮陽龍川、新界以及廣西。山西刁姓作為明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北、東北、甘肅、天津等地。

清朝以后,刁姓分布之地愈廣。


更多...
家譜
家譜文件
家譜文件
刁姓家譜文獻目錄
1 刁氏族譜兩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2 山東昌邑刁氏族譜一卷,(清)潘洪亮續(xù)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山東省昌邑縣石埠西村。

3 廣東興寧河西刁氏族譜不分卷,(民國)刁晏平等編,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石印本一冊。現(xiàn)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4 廣東興寧刁氏史籍徵牒不分卷,(民國)刁晏平編,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石印本一冊。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兩部)、人民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5 廣東興寧河西刁氏族譜一卷,著者不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廣東省興定縣檔案館。

作者:刁仁兵   發(fā)表時間:2009-07-26 17:01:25

 
發(fā)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