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496927次
5人
5個
155個
5731人
258部
這幾天關于“番”的問題和朋友辯論,朋友曬出了浙江諸暨出土的刻有墓主名字“番延壽”墓磚,和李學勤教授寫的《論漢淮間的春秋青銅器》文章,來作為證據與我討論。我這才對這方面的資料產生了興趣。故專門調閱這二個資料。關于光緒十年浙江紹興出土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刻有墓主人名字的墓磚《番延壽墓莂》居查浙江省發布的官方考古報告:原來竟是九兄弟為死去的父親馬衛將(墓主人)券的墳啊。這個人真名叫馬衛將,真正姓“馬”。而不姓“番”。怎么會看走眼了呢?你的“番氏”出自“已姓”難道是原本“馬氏”出自“已姓”,不想漢代一個叫“馬衛將”的人把自己姓名改成了“番延壽”??故此認定“番氏”全都出自已姓了?目前看來當前很多姓氏出自多源頭。雖目前無法證實當今“番氏”出自“姬姓潘氏”??汕∏≌f明“番氏”同樣出自多源而不全出自“已姓”。再來看朋友提供的李學勤教授寫的《論漢淮間青銅器》一文,文中認為遠古“潘”、“瀋”同音,并認為孫叔敖碑所說的“潘”之應該讀為“瀋”,也就是“沈”,還認為以前出土的青銅器中常見有“番尹”和“番君”就是文獻中的楚國的沈尹氏。省為“沈氏”是楚國的重要貴族。作者文中又認為《番昶伯者虧》應該是沈氏的分支。該文作者,很明確態度信陽固始地區的“番國”即“沈國”,是楚國貴族“沈氏”所建的。百度查“沈氏”溯源得知:沈姓四大主要源出于嬴姓、姒姓、姬姓?[1]?和羋姓。第一支源出嬴姓。帝俊之子實沈之后,實沈氏族以猴為圖騰,初居于山東曲阜之沈猶,為東夷族一支,為嬴姓。后來與親族閼伯相爭后西遷山西汾、澮之間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臨猗縣西建立了沈國?!百毙諡橹袊瞎虐舜笮眨ń⒓А⒁Α①?、姒、妘、妊、媯)之一,換句話說,“贏姓”出現時,“已姓”還沒出現呢還早著呢,故這支與“已姓”八桿子打不著。第二支源出姒姓。夏朝建立后,夏人并吞了四周的部落,同時也吞并了在山西臨猗縣西的嬴姓沈國,建立了姒姓沈國。到商朝滅了夏后,親商的嬴姓沈人復國,姒姓沈人南逃渡過黃河進入河南新城縣北的邥垂,后繼續南遷至河南固始之寢丘立國。“姒姓”也是中國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媯)之一,你“已姓”同樣沒資格與“姒姓沈氏”掛鉤。第三支出自姬姓。西周分封文王之子季載于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輿北,也稱聃,侯爵,周朝初年,姬姓諸侯國始祖是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姬伯齡。蔣伯齡的后代以國名為姓。。西周昭王時,蔣國移封于河南固始蔣集,蔣國滅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國,以封其子為姬姓沈國。魯煬公封庶子沈季于沈猶,為魯附庸國,以沈為氏。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魯煬公之庶子沈季,隨周昭王南征滅了河南沈丘的嬴姓沈國,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南30里的安徽阜陽西北的臨泉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國?!凹А毙諡橹袊瞎虐舜笮眨ń?、姬、姚、嬴、姒、妘、妊、媯)之一,你“已姓”更沒資格與“姬姓沈氏”拉關系了!這有一點要說明“姬姓”沈國及沈氏不是一支而是三支,一支周文王之子與載,教地在河南平興縣,一支周公三子姬伯齡的后代在周昭王時期故地固始縣,三支周公長子姬伯禽的后代魯煬公庶子沈季之子沈子它在周昭王滅了河南沈丘的贏姓沈國后被封于沈丘。春秋中葉楚國先后滅了的兩個沈國都是“姬姓”。而不是“姒,贏”二姓的。?第四支源出羋姓。?楚穆王時楚國滅了河南固始的沈國,楚莊王封孫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子公子貞于沈鹿,今湖北鐘祥東大洪山之麓。兩地的后代均以沈為氏,祝融八姓:己、董、斯、彭、妘、曹、斟、羋。重黎、吳回兄弟,先后為黃帝同盟的火正,即傳說中的火神祝融。重黎的后裔,程氏、司馬氏。吳回六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宴安、季連。昆吾:己姓所出,分出董姓。參胡:斯姓。彭祖:彭姓,分出禿姓,會人,妘姓所出,宴安,曹姓,分出斟姓,季連,羋姓。“羋姓”和“已姓”同時并列祝融八姓。出自“羋姓”沈國,羋姓的祖宗是季連,“已姓”的祖宗是昆吾,不是同一個人,應此“羋姓”沈氏更本不是出自“已姓”。至于有人說香零山沈氏,出自“已姓”之說?完全是胡扯,即使有也不是沈氏族君主流?,F在“沈氏家族”的人自已發文稱《香零山沈氏》出自:羋姓王族戍之后是“沈尹戍”的后裔,并世代相傳之今。又有人說汾河流域臺駘氏之后的《汾陽沈氏》,出自“已姓”之說?查沈氏資料,寫“西周初期爆發武庚三叔叛亂,位于山西汾水水系的大澤之濱,少吳后裔贏姓的沈國,因參加這次叛亂,被周攻滅”。這支臺駘氏汾陽沈氏明明是《贏姓沈氏(國)呀?!?,現在臺駘氏之后,汾陽沈氏的族人自已說,自己源出“贏姓”干什么要給人家亂認祖宗呀?再打臉吧?總結,根據朋友提供的證據,再配合各方面的證據證明了“番氏出自已姓”之說,完全是錯誤的,也充分證實了古代文獻很多不是其當代人所寫,而是后人所撰寫的,有失誤之處。 所證,先秦這些“番”文獻及文物,“番”字的產生開始時并沒用到姓氏的范疇而是描敘某一物一事,到后來因同音相通被借用于姓氏,極有可能并不固定指某一族氏,可能插“沈”氏族人,也可能指“馬”氏族人“潘氏”族人,雖寫的書寫結構與發音沒改變但表達的釋義已大不同了。隨著文字表達功能具體化細分化,在母字“番”的基礎上添加部傍與筆畫,來區別開來,導致遠古是屬同一氏族的人有一部分沒有因文字的演變把自己的姓氏文字及時更改,仍保留原母體字結構的寫法,久而久之原本一個氏族的人被誤認成兩個不同氏族,這情況不可能完全沒有。即然遠古時期《沈氏》祖宗能用這個現今看上去與“沈”字似乎完全不搭邊的“番”字來表達自己姓氏文字,那其他姓氏的祖宗同樣也能用這“番”字來命名自己的姓氏文字,比如,季孫公得“潘”姓時水部傍“潘”字還沒有出現,用無水部傍“番”字借用代替,難道就不行嗎?后來當專門用于姓氏的水部傍“潘”字產生后,大部分季孫公潘氏后人改用水部傍的“潘”字后,另一些族人沒有改仍沿用潘字的母體文字“番”。應該說當今“番氏”是季孫公潘荀的后裔分出去的其中一分支如此說也末償不可。這情況在其它姓氏也有事例。而朋友也曬出證據講了:“番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問之哪當中難道就沒有從我“潘氏”分出去的人嗎?答之!有!應該有!關于“番氏”“番國”也有很多文獻和科考學者是這樣判斷的。張聞捷?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博士;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者;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發表的:《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年代與墓主》結論:墓中出土的九件刻有“番子成周”銘文的青銅器,是生活在楚國的潘姓人器物,此地是潘氏貴族后裔的封地。固始縣眾多別稱中有之一的“潘鄉”稱呼。該地區為潘國故地。馬世之教授在《中原楚文化研究》一文中講到。定論:“番”或作“潘”是畢公之子季孫公“食采于潘因氏焉,并說:“楚國的潘鄉,即固始也?!辈⒄J為“番”字銘文的文物,應是“番國”又稱“潘國”的文物。歐潭生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首任館長,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國家文物局高評委定為文博研究館員,在博客發表了{固始侯古堆吳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吳文化因素}}論文中也講了即使銘文看成”鄱子成周”但譯文也應當譯成”潘子成周”?史書有作潘或番三字古音相通?!佰蹲映芍堋敝灰娪谑窌涊d,但從其名中可知鄱原為國名或邑名,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教授陳立柱在結合包山竹簡發表的研究中”結合楚簡重論芍陂的創始與地理問題“一文時說西邊是鄱。鄱或隸作番另外史書廖氏的始祖叔安出自“已姓”??稍趺戳涡樟硪皇甲妗罢俨巍笔侵芪耐醯暮蟠???這進一步說明本就“已姓”系不純同源。論河南固始縣地區在兩周和戰國時的情況。一直以為有人以為今固始縣地區在兩周時期被某一國單獨占領統一的,其實這觀點不對的。前面已證實,“姒姓”初建的沈國,其故地都在今山西臨猗縣后被“贏姓”再滅后,“姒姓”其族人南逃到固始“寢丘”重建沈國直至周昭王時期被姬伯齡的后代蔣國所滅后,建立姬姓沈國。春秋中葉楚國先后滅了兩姬姓沈國。馬世之教授在《中原楚文化研究》一文中講到。楚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滅在固始的姬姓東蓼國,文中說,“番國”在固始淮濱一帶與蔣(沈)和東蓼養峙而立,史載東蓼和蔣(沈)于公元前622年被楚滅亡,“番國”雖然未滅實名存實亡,從進一步證實了,西周時期在固始縣這塊土地上從來并不是只有一個東蓼國,而是(姬姓)東蓼國,(姬姓)沈國,番國,蔣國并立,沒有統一過,到了戰國才被楚國王族“羋姓”沈國所徹底吞并。江蘇江陰潘明山整理分析
作者:潘明山 回復:0 發表時間:2021-07-08 17:47:1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