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436668次
5人
16個
364個
4632人
424部
譚鉞公墓道碑考(2021年09月29日上午攝影圖片整理制作撰文)配圖片閱讀網址: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1/1107/14/9660834_1003139000.shtml導語:湘西北譚氏六世先祖“鉞公”的人生輝煌歷程,隨著日月的推移以濃縮成遠去的歷史故事,讓我們的足跡叩問先祖留下的古墓道碑遺跡,追念久遠的祖先。墓道碑是古人為高官或名人營造墳墓時在墳前立墓碑之外,還開辟一條墓道,根據生前官銜職位在墓道兩邊安置有翁仲、石馬等,并且在古官道岔路口立一墓道碑。墓道碑立于古道岔路口,與墓園有數公里的距離不等。立墓道碑的重要意義;是以示墓主人生前是國家和家族的優秀人士而事業有成,位居高官而且身份顯赫。凡本朝官員路過要求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通行。凡宗親、族裔子孫經過墓道碑前要下轎下馬,行古禮以示對祖先的緬懷!譚鉞公墓道碑考《目錄》第一章、皇明大學士譚鉞生平簡介第一節、湘西北譚氏古譜記載鉞公生前事跡第二節、湘西北譚氏古譜記載鉞公卒后歸葬故鄉譚家嶺第二章、皇明大學士鉞公墓道碑的發現第一節、古道改建鄉村公路挖出明清時期墓道碑第二節、譚姓古家族譜記載譚鉞生平錄第三章、解讀墓道碑文物圖錄第一節、墓道碑并非墓碑笫二節、古人為高官或名人建造墳墓同時在官道岔路口立道墓第四章、探訪譚氏祖祠舊址參觀皇明大學士譚孝峯墓道碑第一節、讓我們的足跡叩問祖先的墓道碑第二節、考察歷史古跡攝影留下紀念照片第五章、望族譚鉞公出生地裔孫分布地區古今地名變遷第一節、明清、民國古今家譜記載祖輩在譚家嶺地域墓地名錄第二節、民間傳說譚家嶺地域有楚墓群和先秦古墓群譚鉞公墓道碑考第一章、皇明大學士譚鉞生平簡介導語:吾湘西北譚氏家族“麒、麟、鸞、鳳”四支宗派裔孫分布定居于湘西北地域和澧水流域及長江中游南、北地域。本支系自一世祖“添麟公”沐明朝寵眷,世受皇恩,延及六世祖譚鉞,身甫六代。鉞公祖蒙圣恩復取予入東閣,殊屬曠典,是湘西北譚氏家族一門之幸。第一節、湘西北譚氏古譜記載鉞公生前事跡湘西北麟支譚氏鉞公供奉畫圖湘西北譚氏古譜記載;公元1505-1521年間譚鉞,奉詔任歷史名城柳州知府。柳州府,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廢元代柳州路,設柳州府,轄馬平、柳城等2州10縣。府治所,置馬平縣城(今柳州市城中區南半部)。府隸廣西行中書?。ê蟾姆Q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柳州被評為是歷史名城,因有柳宗元曾任知府,所以出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愚溪”,漢族,祖籍山西河東,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年間(公元1505-1521),譚鉞,奉詔任歷史名城柳州知府。譚鉞,字.孝峯,約出生于明孝宗庚戌年(弘治三年)1490年,(祖籍江西盧陵吉安府)吉水縣大洲,原祖居澧州府青泥潭,爾后隨其父遷移定居官停鄉譚家嶺。應襲左千戶(世襲軍職正五品),譚鉞,字.孝峯后遷居慈利縣官坪居住。后又棄武習文,由科第復錄為柳州知府。武宗詔入翰林,受特恩賜翰林院主考兩廣入為東閣大學士。第二節、湘西北譚氏古譜記載鉞公卒后歸葬故鄉譚家嶺皇明大學士譚孝峯卒后歸葬蜈蚣形風水寶地圖鉞公,大約卒于明神宗己卯年(萬歷七年)丁卯月壬辰日,卒后歸葬澧州官亭鄉譚家嶺,鉞公生前廣結善福,天賜風水寶地墓葬于蜈蚣形風水寶地。歸葬墓穴地在澧州城通往王家廠古官道岔路口,建有墓道碑,以示對祖先的緬懷。譚鉞公裔孫現建鉞公亭,永久性保護“皇明大學士鉞公墓道碑”文物。據湘西北譚氏古譜記載;鉞公配歐陽氏,皇封淑人(明清皇封三品官之妻為淑人)。生子:仲仁、仲義、仲禮、仲智、仲信、仲睿,后代裔孫主要分布定居于慈利、石門、臨澧、澧縣。鉞公任職柳州知府時,曾編撰有《譚氏族譜》書稿,但沒有及時付梓成書,后因戰亂書稿遺失,僅存其所訂“族訓四則”傳承至今。第二章、皇明大學士鉞公墓道碑的發現導語:拓寬鄉村古道改建鄉村公路工程,挖掘出明清時代古墓道碑。經臨澧縣考古工作人鑒定,屬于明代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墓道碑。墓道碑通常立于古道岔路口,唐朝稱整體為長方形的為碑,而環首形或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稱碣。碑與碣的使用有著等級的區分;五品以上的官,可立碑(稱:道碑)。七品以上的官,可立碣(稱:碣碑)。碑、碣上刻有文字,用以記載逝者的事跡或頌揚其生前功德。第一節、古道改建鄉村公路挖出明清時期墓道碑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道碑圖臨澧縣(原澧州安??h官亭鄉長樂村)譚氏祖祠—譚家嶺,某年·月·日古道改建鄉村公路施工中,挖出明清時期“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道碑”的消息被工友傳出,“皇明大學士譚孝峯石道碑”雖然久經日月輪回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侵蝕,但文博人員還是辨認出石刻“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道碑”石刻文字。經臨澧縣(古為澧州府安??h)博物館文博人鑒定該墓道碑后說;根據掌握的當地明朝為官資料顯示,在九溪衛所擔任軍職的譚姓將軍中只有一個支派,武德將軍譚鐫,出生于澧州府青泥潭后遷徙譚家嶺定居生養一子,名譚鉞,字孝峯,曾仼柳州知府(后升職大學士官銜)。譚鉞先后定居澧州官亭鄉譚家嶺(今臨澧縣)、澧州慈利官坪(今慈利縣)兩地。譚家嶺是澧州譚氏祖祠舊址,“譚鉞,字.孝峯”墳墓就葬在譚家嶺,世世代代都有后裔子孫定居此地,數百年來都到譚氏祖祠祭祖。第二節、譚姓古家族譜記載譚鉞生平錄澧州麟支譚氏鉞公《誥命》復制圖湘西北譚氏六世祖譚鉞,字.孝峯,應襲左千戶棄武習文,爾后由科第復錄為柳州知府。明武宗朱厚照在位年間(大約在1505-1521年)之間,譚鉞,奉詔任歷史名城柳州知府。武宗詔入翰林,受特恩賜翰林院主考兩廣入為東閣大學士。明代衛所軍職為世襲制,譚氏家族自一世祖,譚添麟追隨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任職千總南征北戰累建功勛。于明初奉旨駐守九溪衛,任職指揮使、兼職湖廣省參政之職。其子孫歷代承襲九溪衛千戶所正千戶(五品官銜)。譚姓先祖譚鉞,字.孝峯,爾后由科第復錄為柳州知府。按例授予了“東閣大學士”,這和墓道碑上顯示的文字信息吻合。譚姓先祖譚鉞,字.孝峯去世后,其子孫為祖輩刻字立碑紀念,以告示后代。這次名人石道碑的露面,為研究澧州安??h官亭鄉譚家嶺(今臨澧縣)歷史文化提供了實物依據。譚氏宗親聞訊后立即捐款組織修建“鉞公亭”,鉞公亭紀念亭建成后宗親們將這塊古跡“墓道碑”安放其內,進行了永久性保護。臨澧縣(澧州安福縣官亭鄉)譚家嶺區域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道碑,被發現挖掘出土重見天日,則是湘西北譚氏一大喜事。同時喚起譚氏子孫們念想,當初譚姓家族在明朝也曾輝煌十代人之久。原澧州青泥潭長河堰譚氏五大房宗室繁衍蔓延湘西北之地,蔭襲與明祚胤相終始。官亭鄉譚家嶺“皇明大學士孝峯之道碑”,就是歷史見證,譚氏先祖“墓道碑”古跡失而復得完整遺存,是譚氏家門祥瑞之兆。古代“碑道碑”雖是雕刻之物,碑順則后人順之。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發現古代“墓道碑”文物,則成為了先袓唯一留給子子孫孫無價的珍貴的財產和思念。 第三章、解讀墓道碑文物圖錄導語:為何古人建墓一定要立墓碑和立墓道碑?古人在為高官或名人營造墳墓時,還開辟一條墓道。墓道上安置有“翁仲、石馬”等,在官道岔路口還立墓道碑,以提示墓主人的地位與身份。從歷史角度和民間風俗,甚至禮儀文化傳承方面來看,立紀念碑都是很有必要的。在唐朝稱整體為長方形的為碑,而環首形或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稱碣。碑、碣的使用有等級區分;五品以上的官可立碑,七品以上的官立碣。到了清代;五品以上官吏用立石碑,配置底座似龜形的動物叫赑屃,傳說龍生九子之一,善負重。碑上雕龍畫鳳,十分精美。第一節、墓道碑并非墓碑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道碑與歷史道碑參考圖古代傳承由來;對于殯葬親人的墳墓,一兩代可以記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別是經過遷徙、戰亂便不知祖墳何處…。如何解決,人們想出許多辦法。開始時人們從死人下葬,維系棺繩用的園木樁受到啟發,在墓前插上木樁竹竿,系上纖維質的東西(紙或帛等),寫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時辰,叫做“銘旌”(或“明旌”)。但它卻容易,損壞,人們便另想辦法:富貴人家用石園柱代替木園樁,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時間、官級等。第二節、古人為高官或名人建造墳墓同時在官道岔路口立道墓古代禮儀為高官或名人營造墓道碑以示墓主人身份顯赫圖而是古人在為高官或名人建造墳墓時,除在墳前立墓碑之外,還會開辟一條通道稱為墓道,還立一墓道碑以示墓主人身份顯赫。墓道上有時還安置翁仲、石馬等,并立墓道碑,以提示墓主人的地位與身份也起示牌作用。而墓碑則是立在墓道上的石碑,碑文一般刻記死者的姓名、籍貫、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與死者的關系等。墓碑盛行于漢、唐,明、清以成為定勢。為不受風吹、雨淋、日曬等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古人把墓碑立于墓外,墓內還留有墓志銘,以記載生平經歷。墓道碑即神道碑,碑文的一種,用以記載死者功業和事跡的文體。道即墓道;神道即死者墓前的甬道,在其墓道立碑,就叫神道碑。后亦稱刻在神道碑上之文為神道碑;始于漢代,魏晉以后,歷代相沿。墓道碑常立于古道路口,與墓園有一定的距離。如蘇瓌墓道碑離墓園,就有15里遠。神道即是向南的墓道,在神道上立碑即為神道碑。第四章、探訪譚氏祖祠舊址參觀皇明大學士譚孝峯墓道碑導語: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湘西北譚第一次續譜編纂續定宗族字派十代并與前十代合為兩句。編纂續定宗族字派二十代;麟祥友涌鎸,鉞仲陽楚為。士學佩祖訓,元吉永紹徽。時記載:明朝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乙卯年?建立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道碑。清朝光緒元年 公元1875年,庚子年冬至日鉞公裔孫續立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道碑。第一節、讓我們的足跡叩問祖先的墓道碑追念久遠的祖先探究祖先的墓道碑攝影紀念照片讓我們的足跡叩問先祖留下的古墓道碑,追念久遠的祖先。2021年9月計劃從北京市返回故鄉探望已經95歲的老母親時,去探訪譚氏祖祠舊址和參觀老祖宗“鉞公”墓道碑,同時探訪本支系的先祖老宅及袓墳墓葬地“大風凸”的現狀,順便向老母親了解家族史情況?;毓枢l澧縣城后我和二哥譚敦佑,弟弟譚恒平,侄兒譚城(大哥的兒子)駕車,于2021年9月29日從澧縣城出發一路上無暇顧及源途欣賞美景,而是徑直乘車趕往此行的目的地臨澧縣官亭鄉長樂村“譚氏祖祠”。首先是尋覓先祖老宅及袓墳墓葬地“大風凸”古地名荷花村。昔日的祖宅和袓墳墓葬地已經蕩然無存,已經開墾種植了茶樹而演變成九里鄉茶廠核心區域。其實現代考古發現;臨澧縣九里鄉有大量的楚墓群遺存,是研究長江中游地區楚文化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探測發現以九里鄉茶廠為核心,南北長4公里,東西寬5公里。東、南至圍山渠,西至彭蛾公路,北至官亭鄉團云機埠、樓子水庫至澧縣孫家村(古鎮大堰垱西南郊外)。尋覓先祖老宅及袓墳旡結果只能乘車去參觀了仿古建筑譚氏祖祠。爾后又駕車參觀了先祖“鉞公亭”,考察歷史古跡“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墓道碑”并攝影留下紀念照片。 第二節、考察歷史古跡攝影留下紀念照片湘西北麟支譚氏五世祖譚鐫—六世祖譚鉞支系宗祠指示圖澧州城古官道澧州舊影由芬蘭國家文物館收藏提供歷史圖古代澧州舊影皇明大學士譚孝峯墓道碑示意圖古代澧州舊影皇明大學士譚孝峯墓道碑示意圖 皇明大學士譚孝峯之道碑正面背面側面圖皇明大學士譚孝峯墓道碑圖片鉞公亭兄弟三人紀念照第五章、望族譚鉞公出生地裔孫分布地區古今地名變遷導語:古今地名產生演變是古非今;人文歷史風云變幻,王朝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歷史總是隨著時間不斷更替,地名也隨著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呼演變。迎合家鄉的一句俗話說:“十年潭變灘,十年灘變潭。”從本支系祖宅家族譜地名與現在探訪祖宅地名的變化之大,而古譜記錄的小地名已經消失,如何尋覓地名無法考證。據古家譜記載:譚鉞公支系人丁興旺!舊時主要分布;以譚家嶺為中心:東北至古鎮大堰垱,西至古鎮王家廠,南至官停鄉,西南至九里崗鄉,分支系在這些區域集族群而居。至今九里鄉、官亭鄉,合稱為刻木山鄉。第一節、明清、民國古今家譜記載祖輩在譚家嶺地域墓地名錄望族鉞公出生地裔孫分布地區現在地名搜索地名地圖湘西北譚氏五世祖武德將軍譚鐫:卒后歸葬澧州安??h譚家嶺栗山坡。六世祖譚鉞:翰林院主考東閣大學士譚鉞,字孝峯,卒后歸葬澧州安??h官亭鄉(今為臨澧縣)譚家嶺。七世祖譚仲義:卒葬澧州安福縣譚家嶺。八世祖譚調陽,字秀山:卒葬黑巖潭河北彈皮洲,其妻李氏,卒葬新房坪花果園(今稱為七房坪)。九世祖譚楚奇:卒葬澧州安??h譚家嶺。十世祖譚為彥:卒葬澧州安??h譚家嶺蜈蚣形山脈。十一世祖譚士升,字文九:卒,葬蜈蚣嶺山脈“鉞公”墓旁。十二世祖譚學純,字念茲:歿,葬譚家嶺虎形山脈巽向立碑。十三世祖譚佩琯,字西獻:卒葬公墓(九里鄉楚墓群遺址)。十四世祖譚祖詒:卒葬公墓(九里鄉楚墓群遺址)。十五世祖譚訓智,字德周:卒葬公墓(九里鄉楚墓群遺址)。十六世祖譚元宜,字居愛:葬荷花村老宅后金雞嶺尾西庚山甲向。十七世祖譚吉頤,字欲如:葬荷花村老宅后大風凸盤龍形辛山乙向。十八世祖譚永錫,字洪恩,號師三,又號爾純:卒后歸葬荷花村老宅后大風凸盤龍形山脈。至今:古地名均難以查詢。第二節、民間傳說譚家嶺地域有楚墓群和先秦古墓群原澧州舊影皇明大學士譚孝峯墓道碑指示圖記得文化大革前我還讀小學時,跟隨祖父祖母和堂姐步行去“大風凸”祖墳地上香祭拜先祖。一路上聽祖父講解祖宅宗親居住地情況,同時解說祖墳地地域地名傳奇的傳說故事。祖父說他兒時就聽歷代長輩講述當地很多地名傳奇的傳說故事,民間也傳說官停鄉譚家嶺地域所稱公墓地有楚墓、先秦古墓群。舊時以大風凸(今九里鄉茶場中心地區)至九里崗上,東至古鎮大堰垱,西至王家廠,當地居民稱為公墓。九里崗地勢北高西低,在龜背駝峰式起伏山巒中,蘊藏著豐富的古文化。據現代考古統計:距今有二千多年的九里楚墓群,星羅棋布,比鄰相接,山巒之巔,氣勢恢宏的大型楚墓有24座,小院有300余座,聞名三湘大地有楚文化遺產地下寶庫之稱。邱橋鄒家山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城址,流傳源遠,人所共知。整個墓群分布范圍。以九里鄉茶廠為核心,南北長4公里,東西寬5公里。東、南至圍山渠,西至彭蛾公路,北至官亭鄉團云機埠、樓子水庫至澧縣孫家村。九里崗楚墓群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臨澧縣九里鄉、官亭鄉和澧縣王家廠及大堰垱鎮孫家村等地界境內。屬東周時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先秦古墓群之一。該墓群總面積24.939平方公里,分布有大小楚墓近10萬座。1970~1988年曾先后進行四次發掘,出土了300余件戰國時期的竹簡、銅兵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彩繪大漆案、龍鳳鐘鼓架、龍鳳銅鼎系首次出土的珍貴文物。九里崗楚墓群遺存,是研究長江中游地區楚文化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編輯撰寫:湘西北譚氏麟支第二十一世裔孫:譚曉平筆名:冰雪撰寫定稿:于北京2021年11月立冬日統計字數:5856
作者:譚曉平 回復:0 發表時間:2021-11-13 09:05:1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