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27584次
4人
5個
101個
1235人
117部
西安歷史地名的由來 雍州 最初為黃河中游西部一個包括今日西安市在內的自然區域名稱。《括地志》云:“四山所雍翳,故曰雍。”據《竹書紀年》:“唐帝堯八十七年初建雍州。”《尚書·舜典》:“肇十有二牧”中有雍州;《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其范圍包括今秦晉分界的黃河段以西至甘肅張掖黑水①。夏朝時,啟率軍征滅了渭河流域的有扈氏,已經有了奴隸社會國家。西周時置雍州,已具有國家行政區劃性質。《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正西曰雍州。”《爾雅·釋地》,“河西曰雍州。”西周時,州之牧伯為一州之長,雍州的行政機關在鎬。秦人都雍,是以其名暗示擁有九分天下;《呂氏春秋·始覽》說:“西方為雍州,秦也。”漢武帝恢復州制,分天下為雍等十三州,是監察區性質。東漢興平元年(公元94年)復置雍州,此后,三國魏、晉、前趙、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后梁等朝代的雍州均為行政建制。西晉末,關中成為許多部族爭奪的焦點,西晉王朝的雍州牧,不得不率領其下屬郡縣官民十七萬多人逃亡到襄樊,建立了僑雍州,直至東晉、劉宋、梁以后才被消化。由于歷史上雍州與長安關系密切,“雍”被視為長安代稱,如北宋《雍錄》、明《雍大記》等便是。 駱國 位于周至縣駱峪鄉今西駱峪口一帶。駱明氏是傳說中原始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時期的一個部落。它是早期姒姓的夏侯氏部落中的一支。據《重修盩厔縣志》:“盩厔蓋古之駱國也。”羅泌《路史·各國記》:“駱,鯀父之國,京兆宜壽縣有駱谷,故盩厔地。”《廣兩曲志》:“五帝時,鯀父駱明封干駱,為駱國。商興,郝存,駱廢。”今西駱峪入峪后在水庫南側,有巨石相磊為臺,傳說為駱國城。 郝國 位于戶縣祖庵鎮郝村。是傳說中原始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時期的一個部落。據雍正《陜西通志》:“商郝國,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風盩厔也。”《重修盩厔縣志》:“盩厔于商為郝國。”《廣韻》:“商帝乙之弟期,封干郝,今之郝村。”《路史》:“太昊弟郝,省氏之后,右扶風盩厔也。”解放后郝村隨祖庵鎮劃入戶縣。 崇國 位于戶縣中部偏北。據羅泌《路史》:“鄠縣古崇國也。夏,有扈氏國;商為崇國。商之崇邑,今永興鄠北二里有故城。”鄭樵《通志》也說:“崇在夏為扈,在商為崇。”其位置在今甘亭鎮北漢代戶縣故城。商代《連山易》說:“鯀封于崇,故謂之崇伯。”《國語》稱鯀為崇伯。《史記集解》引皇甫謐云:“夏鯀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間。”在這里,虞指今戶縣、周至一帶(參見“夨國”條),“封”是指氏族間以平等地位劃分活動區域的協議。鯀是傳說中夏侯氏部落的領袖,其活動范圍很廣,有的古籍記載崇曾在今河南嵩縣西北一帶。許多古史界認為“崇”就是城墻。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區的防御設施最初均為溝壕,而崇是我國最早建造的地面上凸起的城②。商末,崇侯虎是商王朝在渭河流域最大的親信,他將周文王積蓄力量準備滅商的情況告于商,商王紂便囚文王于羑里,周人用黃金、美女、馬匹贖回文王。“西伯歸三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當時崇又稱崇墉,有高大而堅固的城墻。《詩經·皇矣》描述文王攻打崇墉的情況,“崇墉言言,執訊連連”,“臨沖茀茀,崇墉仡仡”。意思是:“竟管崇墉的城墻非常高大,還是連連得到俘獲”;“當踴躍攻城的時候,崇墉卻是那樣堅固”。《左傳》記載“文王伐崇,三旬不降”,后來收買了崇國的人,才從內部攻破,這些是我國最早關于城墻在戰爭中作用的記載。崇后來作為周的方國到春秋時仍然存在。公元前608年晉國大將趙穿率軍侵滅崇國,引起秦晉焦獲、櫟邑兩場大戰。 有扈氏國 位于戶縣中部。是部落聯盟后期與夏啟同姓姒而組成黃河中游部落聯盟的“十二牧”之一。亦稱扈國。當時由于私有制的發展,氏族制瓦解,氏族聯盟的軍事首長在頻繁的掠奪戰爭中轉變為專制君主。夏禹傳給子啟,開始了家天下。有扈氏對此不服而進行了武裝對抗,啟與有扈氏戰于甘,在甘作《甘誓》,有扈氏被滅,整個家族作了啟的牧奴。今日戶縣即古扈國。《括地志》:“雍州南鄠縣,本夏之扈國也。”姚察《漢書訓纂》云,“戶、扈、鄠三字一也。”原來“扈、鄠”都是“戶”的古字。又據《元和郡縣志》說:“古鄠城在縣北二里,夏之扈國也。”有扈氏之國與古崇國所記載的位置一致,均在西漢鄠縣故城,即今甘亭鎮舊城北1公里西韓村,該村所謂“韓仙冢”即一段城址。 甘、甘亭 位于今戶縣甘亭鎮。甘,夏代一地名。為夏代一小方國。羅泌《路史·各國紀》“甘,夏世侯伯炎后姜姓之國。”亦名甘盤之國。在公元前21世紀前或初期,渭水中游的有扈氏反對夏啟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實行武裝割據,啟率領軍隊來到甘,在這里作《甘誓》,與啟決戰。由于和歷史發展方向相背,有扈氏戰敗,族人也作了啟的牧奴。這次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由原始社會轉變為奴隸社會中劃時代的一場戰爭。甘的具體位置大體在今戶縣甘亭鎮。明《鄠縣志·邑名》:“秦為甘亭”。宋敏求《長安志》“甘亭在縣西南五里。《續漢書》曰:“甘亭在甘水之東長水鄉,漢有營校之地,胡騎所屯。”清《周至縣志·甘野圖》夏之甘在古戶縣城西南,也就是今日的甘亭鎮。 女媧氏之國 位于今臨潼縣驪山。是我國古籍中記述的最古老的一個母系氏族部落,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并且形象地概括為一個人,尊稱為驪山老母。我國古代將開創我們民族的三個始祖稱為始皇,秦王嬴政就是利用三皇五帝為民族至尊將自己稱做“始皇帝”的。《三秦記》載:漢代時驪山巔就有始皇祠。元代的《類編長安志》記始皇祠俗稱人祖廟,清雍正《陜西通志》說:“三皇祠祀伏羲、女媧、華胥,蓋伏羲、女媧為華胥氏所生,故祀之于故里。”近代,人祖廟已訛傳為仁宗廟了。另外在西繡嶺上有老母殿,塑驪山老母像,手托五色補天彩石,慈祥莊穆。殿旁曾出土了漢代的女媧氏浮雕石像。宋《長安志》載:早在唐代就有驪山觀老母殿。去年,歸國臺胞在此仿塑老母像36尊請回臺灣,以便分敬于各地,表思祖之情。 關于女媧氏,羅泌《路史·各國紀》載:“女媧氏滅共工而遷于中皇山之原,所謂女媧山也。繼興于麗。”因女媧氏在三皇中居中,故名中皇山,在今陜西省平利縣,現亦名女媧山,上有女媧氏廟,西連伏羲山,中有中皇原。《路史》所說的“麗”,即今驪山。本名麗山,“馬”字旁為后人所加。又據《山海經·大荒西經》,女媧氏國為上古中國西部的一個方國,其周圍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帝俊生后稷)、軒轅之國、王母之山沃之國等。古籍記載,女媧氏與伏羲氏同為華胥氏所生,兄妹相婚而產生了人,后來他們又制定婚禮禁止兄妹相婚,這和西方關于亞當和夏娃兄妹相婚產生了人的傳說何等相似!這些傳說反映了原始時代由族內血緣婚進步到族外胞族婚的歷史過程。當然,驪山老母是女媧氏部落中的許多代領袖人物的合稱,不一定是一個人。由于女媧氏是這塊大地的開拓者,相傳她勞苦功高,特別在一次天崩地陷中(或者是古代的一次大地震,因驪山處于地震活動帶上),她煉石補天,又填平地陷,殺死猛獸,制服洪水,重建家園,世代受到人們懷念。今老母殿東的山谷稱女媧氏峪,老母殿西麓藍田華胥鎮有女媧氏莊(又叫阿氏莊)。 麗山氏、麗戎國 位于臨潼縣驪山鎮一帶。麗山氏是由定居在麗山這個地方的著名的原始氏族部落女媧氏相沿來的一個母系氏族部落。清乾隆《臨潼縣志》:“麗戎國,古女媧氏,繼興于此。”雍正《陜西通志》也說:“長安志云:驪山有女媧治處,又臨潼東二十四里有故麗城,商為酈國。”麗山氏國在商代為酈國。西周時仍然存在,當時將自己以外的西北各族加戎字以區別,故稱為麗戎國。《論語·秦伯》中所述幫助武王伐商的功臣中一個婦女就是麗山氏。據《竹書紀年》載:“成王三十年離戎來賓。”離戎即麗戎。當時麗戎氏接受了西周封爵,其爵男,隨周的姬姓。《漢書·律歷志》也說:“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春秋時還保留落后的母系氏族制度,被人們加“馬”字旁以示卑視。《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晉獻公率兵征滅驪戎,俘驪姬為妃,遷其族于太行少水,并為之立了麗縣(今晉城西南)。清《陜西通志》:“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獻地于秦,置麗邑。”秦統一全國后改麗縣。驪山,古代《呂氏春秋》等書都寫作麗山,裴骃《集解》:戎居麗山因名麗戎,宋《長安志》卻說:麗山“麗戎來居此山故以名”。《水經注》“麗山,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華胥氏國 位于驪山西麓一帶,中心在今藍田縣華胥鎮。華胥氏亦稱赫胥氏,是傳說中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定居在驪山一帶的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據《帝王世紀》說,華胥氏是女媧氏與伏羲氏之母,女媧氏與伏羲氏兄妹相婚而有了人。《列子》記載,黃帝夢游華胥,見到華胥之國“其國無師長,其民無嗜欲,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順向,故無利害。”這種原始社會景象實際上是生產力低下所決定的,然而在殘酷的階級壓迫中,人們往往把這種景象作為追求的理想,所以“華胥之夢”這一成語便作為一種至高無尚的理想。在日本,“華胥之夢”或“夢”就干脆作“理想”一詞來譯。《帝王世紀》描述赫胥氏說:“其民鼓腹而游,含哺而嬉,莫知作善而作惡,無長幼男女之分。”由于當時華胥之名早于漢字,故有幾種不同寫法。許多古籍記載,上古時期黃河流域的最大的部落女媧氏、伏羲氏為華胥氏所出,反映了華胥氏是一個強大的更為古老的部落。定居在驪山沿山的華胥人,在進入父系氏族聯盟時期,是關中最大的一個部落。《莊子·天地》中的“堯觀于華”華封人對堯作三祝。所謂“封”在當時只是氏族聯盟間劃定活動范圍的界線。到春秋時,黃河中游的人就被泛指為華夏了。 金山 位于藍田縣北部驪山南側。中心在今金山鎮。《陜西通志》,“金山,在藍田東北三十里。昔風后逐蚩尤有功,后封為金山之神,土人立祠焉。”風皇、風后,古籍記載為黃帝的相,助黃帝征滅了蚩尤。風后即女媧氏,位于陜、晉、豫三省交界有風陵(黃河渡口名風陵渡),《水經注》曰“風陵即女媧陵。”今驪山北麓女媧氏谷下方,仍稱風皇溝。古麗山亦名金山,以其陰出黃金得名。今日驪山東部北麓稱小金山,南麓稱金山,有金山鎮。 豐、豐京 位于灃河下游西岸,今馬王、秦渡二鎮一帶。由于遺跡湮沒,具體位置尚難斷定。明末《戶縣志》和清雍正《陜西通志》認為戶縣秦渡鎮為西周豐京故址。秦渡鎮西門古代石匾上書“豐京勝地”四字。近代在馬王鎮發掘了西周車馬坑,周人墓葬區距住地很近,因而認為豐京在馬王鎮一帶,與鎬京只是一河相隔的雙子城。豐作為地名,早于豐京。這一帶分布了許多新石器村落遺址,據吳鎮烽《陜西地理沿革》:“根據考古專家們在灃河下游兩旁所作的發掘工作看,在不到七公里長的區域內,就發現了38處村落遺址,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有一處,比現在的村莊還要稠密。”在上古,部落名稱往往就是地名。豐這個部落曾經活動在這里,據《路史國名記》豐,本商一小男國,后來“豐師”曾是武王征伐殷商的聯軍之一。在西周統一全國后,這個部族定居在今陜南山陽縣一帶,作為方國存在到春秋時期。《詩經·文王有聲》有“既伐于崇,作邑于豐”;“筑城伊淢,作豐伊匹”;“王公伊濯,維豐之垣”等句。“淢”是城溝,“垣”是城墻,是西安最早出現的城池。開創了我國城邑形制格局。豐京的確切地址向為人所關心,反映在地名上是較多的,如灃河西岸的長安縣靈沼鄉,靈沼、靈臺、靈囿就是豐京郊外的設施。戶縣小豐村、周宮坊、豐橋(兆豐橋)都與豐京有關(參見秦渡鎮和西周豐宮條)。 鎬京 位于灃河下游東岸、長安縣斗門鎮北側花園、普渡、上泉、落水等村,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4公里的范圍內。1985年在斗門鎮北側發掘出部分鎬京宮城的建筑遺址。大約在公元前1030年前③武王姬發以國力進一步擴大,因“為四方來朝者,豐不以容之”的原因,便在豐京東隔豐水筑鎬京,作為都城。豐鎬并稱雙子城。鎬京不但是全國的中心城市,而且全國各地城邑不能超越鎬京宮城的規制,對于我國城市建設有著深刻的影響。春秋時齊國官書《考工記·匠人營國》介紹鎬京有九經九緯的街道,是西安作為國都時最早的街道。與鎬京有關的地名,如豐鎬村、鎬京鄉等,都是后代因其位置而名的。 西周豐宮 位于戶縣甘亭鎮東側小豐村與周貴坊之間。是西周時位于豐的一個高級官員住宅區,也是西周初期一些重要文件處理中心。《春秋大事表》、《方輿紀要》和《類編長安志》均載:“戶縣東南五里有豐宮。”《關中勝跡圖志》載:“豐宮在戶縣東五里小豐村。”豐村之名與豐宮有關。而周貴坊,《重修戶縣志》說:“今兆豐橋東三里許有村曰周貴坊,或即周宮坊之訛歟?”《書序》載:“周公老于豐宮,成王還歸豐作《周官》。”《逸書》還說:“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豐刑》。”《書序》還載:“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周官》是西周初期關于政府體制的文件,《豐刑》是西周的刑法,《策》是西周制定的大政方針。顯而易見,盡管鎬京是當時處理朝政的地方,而豐宮仍然是西周決策中心。西周城邑靠近墓葬區,小豐村西3公里的陂頭有文王之父季歷陵墓。附近又有三處西周文化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的記載豐宮即豐京。 樊、樊川 位于長安縣滈、涌、t00805_00AA.jpg、洨四河交匯地區,為神禾、少陵、白鹿三原相接間的川地,包括韋曲、杜曲、王曲“三曲”在內。自古為長安城南風景名勝地。樊是西周時的地名,西周宣王時將殷民七姓中樊的一部分遷此定居而得名。樊是樊侯仲山甫的封邑(后遷封于齊)。羅泌《路史》,“堯支孫仲山甫采邑,今京兆杜陵有樊鄉。”今樊村南側村名山甫衙,相傳為仲山甫所居。秦為杜之樊鄉。《史記·樊噲傳》:“高祖至櫟陽以將軍樊噲灌廢邱功最,賜噲食邑于杜之樊鄉。”(清雍正《陜西通志》認為樊噲封于許昌之舞陽縣樊鄉。)以樊鄉為中心的河道水網地區稱為樊川。《三輔黃圖》、《水經注》與《三秦記》均稱樊川。唐代,一些皇親貴族、官員名士紛紛在樊川建造別墅、山莊。宰相杜佑“城南樊川……亭館林池,為城南之最”。同時在樊川還興建了香積、興教、牛頭、華嚴等名寺(后人稱樊川八大寺),因此樊川成為長安著名的風景名勝地,詩人杜牧生于涌河岸的瓜洲村,他生前謳歌樊川美麗如畫的景色,死后留詩四百首,揖為《樊川集》。 杜、杜伯國 位于雁塔區杜城村。西周成王八年(約公元前1017年)汾水下游的唐人叛亂,成王滅唐,遷其民于杜,立杜伯國,領有今西安市區大部、長安縣北部。杜,西周初已有地名。《左傳集解》,杜預為魯襄公二十四年晉范宣子作注時說:“唐、杜二國名。殷末,豕韋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于杜為杜伯國。杜在京兆杜縣。”西周《散氏盤》稱城杜。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宣王妃女鳩欲與杜伯恒私通,恒不從,被女鳩反誣,宣王囚殺杜伯于焦,杜伯的兒子t00805_00AB.jpg叔逃奔到晉。三年后,宣王被一個身穿紅衣自稱杜伯的人射死。后來,杜人在東周初期曾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國家湯杜亳國。后為秦所滅,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1年)置杜縣,是我國最早的縣之一。出土秦杜縣虎符,錯金銘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反映了稱王前的秦就實行了嚴格的中央集權,體現出“縣制”的優越性。至西漢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遷改杜陵縣。1984年3月4日,雁塔區人民政府舉行杜城有史三千年紀念會。 湯杜、亳國 位于渭河中游。杜人于公元前782年射死周宣王,12年后周平王為躲避不斷受到周圍的襲擊而東遷洛邑,以秦襄公護送東遷有功,將岐以西地賜秦。當時秦尚無力領有豐水流域,在這里出現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湯杜。湯杜亦寫作蕩杜、唐杜。湯杜之名因湯起于亳,故湯杜國號為亳。《路史·各國紀》,“毫在杜(指杜城)南。”清代翻刻古版《水經注》附泬水篇圖,杜京在杜城南今郭杜鎮一帶。亳國的疆域南至南山,北至北山,控制著渭河中游兩岸,阻擋了秦人東進的道路。秦寧公二年(公元前714年)伐湯杜。次年,秦與亳再戰,滅亳國,亳王逃奔入西戎。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1年)在原杜伯國城邑置杜縣;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在原湯杜人聚居地置蕩杜縣(今三原縣楊杜村)。歷史上的亳國存在67年。 夨國 夨(音ze)位于周至縣終南鎮一帶。是西周早期一個勢力較大的家族。《散氏盤》載:夨與散兩個卿級貴族在豆(今周至豆材)會商解決疆界爭端的事。盤銘中記載了夨和其他家族的情況,并有城杜、雩、渼原等分布在今戶縣、周至的一批周代地名。周康王時封其子系虞侯夨于宣(今江蘇南部)。出土的《宣侯夨簋銘》記載康王賜夨和其他家族的情況,以及土地和農奴的情況。《史記集解》引皇甫謐云,虞“蓋在豐鎬之間。”這個家族以虎為圖騰,重要一支遷于宣(今宜興),成為春秋時吳國的前身。《散氏盤銘》所說的散邑,也在終南鎮附近。宋敏求《長安志·盩厔》載:“先生姓尹名喜,周康王時為大夫,領散關長,遇老君說《道德五千文》付先生。”作為散關長的尹喜故居草樓即今著名旅游地樓觀臺,散邑也可能在這一帶。 函國 位于西安市西北郊未央區范圍內。函是西周時封國,函伯是京畿內諸侯的爵位。在“中廷北鄉”,即在鎬京之北。《中國歷史地名詞典》“函國,西周封置,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 榮國 位于戶縣余下鎮西南一帶。為西周成王卿士榮伯所居,其邑稱為榮。《風俗通》及《姓氏考略》榮,“以邑為氏。”《路史·國名記》,鄠南,周有榮伯氏。《史記·周本記》載:“息慎來賀,李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息慎是當時居于今東北的少數民族,榮伯受命接待息慎族來朝的代表。至共王世,榮伯仍為周王朝重臣。 弭國 位于藍田縣藍關鎮以南。弭(音mi)西周懿王封國,弭侯受封于此。《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弭國,西周封置,在藍田南。”古藍田在今城西北,故弭邑在西周師永盂出土地藍關鎮以南。
作者:郝運江 回復:0 發表時間:2023-02-17 23:40:3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