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365100次
5人
15個
546個
16772人
902部
郡望淵源,須從郡縣設置談起。春秋戰國時期,某些地區已有建置,那時縣比郡大。《史記·商君列傳》說:“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共三十一縣。”秦統一六國,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初置三十六郡,后征服百越增設閩中(福州)、南海(廣州)、桂林(廣西)、象郡(今雷州半島一帶)四郡,設四十郡,縣在郡之下。 江夏郡的設置,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高帝置,屬荊州。應邵曰: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明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注:“秦南郡地,漢初置江夏郡。今德安、承天、漢陽、武昌、黃州府境皆是其地。”即今湖北省屬:隨縣、新州、安陸、云夢、大悟、應山、應城、鐘祥、京山、僭江、天門、漢川、沔陽、孝感、漢陽、黃陂、嘉魚、蒲川、洪湖、咸寧、崇陽、通城、大冶、陽新、通山、蘄春、浠水、黃石、黃岡、鄂城、紅安、罹田、英山、麻城、廣濟、黃梅,以及武昌、漢口等縣市。(參閱《中國地圖冊》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 “郡望”,始于魏晉南北朝。《辭海》“郡望”條目說:“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稱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如清河崔氏,泰原王氏等。”也就是說,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之郡也。它是門閥制度的產物。郡望始于漢魏之世,黃氏郡望也產生于這個時候。黃氏祖先,由于中原戰亂,滅國遷徙等原因,陸續遷至江夏地區,生聚繁衍發祥于此。自戰國至秦漢,有楚相春申君黃歇,漢相黃霸,后漢公侯黃香、黃瓊、黃琬等高官顯宦,世代相沿,成為高門望族。 魏晉行九品中正制,司馬氏當政之后,門第觀念益強,選拔官吏以家世為重,所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重高門,人輕寒族”(《晉書·劉毅傳》)。人們不但仰慕其人,而且仰慕其住地,久而久之,則成為“郡望”。時人以稱郡望為榮。故清代錢大昕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族,屏棄弗齒,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十駕齊養新錄》)。 “江夏”是黃姓值得自豪的郡望,并非受姓之源。黃氏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就立國受姓,至夏商鼎革之際,即公元前十六世紀,黃人已當上商朝政權的首輔。殷墟甲骨文就出現黃尹(即伊尹),任商湯至太甲四朝宰相,及黃示等高級官員姓名。公元前二世紀,漢高祖劉邦才建置江夏郡,此后,才有江夏其名,且郡望之興是始于魏晉,而以江夏為郡望的也不止黃氏家族,還有“喻、潘、費”等姓,故不能將江夏視為受姓之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江夏黃氏后裔陸續向外發展繁衍,先后孕育不少優秀人物,受當地人們所仰望,形成新的郡望。從魏晉至唐代,黃氏郡望共出現十二個:漢魏時期,江夏郡為尚書令黃香族裔所在;會稽郡為后漢大司農黃昌之后,零陵郡為吳將黃蓋族屬所在,巴東部為蜀將黃權之后,江陵郡為后漢司徒黃尚之族所在,洛陽郡、晉安郡(福州)興于南北朝,而后崛起于隋唐的:有濮州濮陽郡,黃為六大姓之一;婺州東陽郡,黃為五大姓之一;括州松陽郡,黃為四大姓之首;泉州南安郡,黃為五大姓之首。 漢魏時代,黃氏英才輩出,封侯掛印,出將入相者史不絕書,但經南北朝社會大分裂大動蕩之后,黃氏望族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和影響,由盛而衰,至隋唐則進入低潮。貞觀之時“進新門,退舊望”,黃氏郡望只存在五個:華中江夏、中原濮陽,而東南則占三個:東陽、松陽、南安三郡。隋唐之世,黃氏發展的總格局是東南獨盛。 上述后起的郡望,大都出自江夏。入宋以后,門閥制度被廢除,郡望門閥等級被淡化,眾多郡望已失去存在意義,而宗族主義文化觀念卻被強化,追本溯源、尋根意識加濃,人們開始追溯共同郡望,作為本姓發祥地。江夏又是黃氏最為著名,興起又較早,且長期作為郡望之一,所以宋元以后,黃氏各派子孫便放棄其他郡望,江漢朝宗,歸宗江夏。? (參見《中華姓氏通書·黃姓》)
作者:黃德城 回復:0 發表時間:2009-09-28 20:04:16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