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65101次

5人

15個

546個

16772人

902部


[主樓] 黃氏研究1海內外黃氏代表尋根江夏  [精華]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昨日(10月7日),江夏區舉辦黃氏文化聯誼活動。來自我國大陸16個省市及港澳臺和美國、新西蘭、韓國、印尼等國近400名黃姓代表在漢展開尋根之旅。

  江夏古屬楚地。春秋楚滅黃國(今河南潢川)之后,黃姓遺民遷往古江夏一帶。戰國“四君子”之一——楚國春申君黃歇墓存于江夏境內鄭店街。江夏被海內外公認為黃姓源流盛地之一。

  在聯誼活動上,江夏區政府向海內外黃氏代表介紹了該區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成就。省政協副主席武清海等出席活動。(夏永輝、盧德耀、周虹)



千年親情凝聚尋根文化

  昨日,旅菲華僑、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十大慈善家之首黃如倫先生,向湖北江夏文化研究會捐款300萬元。黃如倫先生表示,只望能發揚愛國愛鄉的傳統文化,勉勵后人做出一番大事業。

  日久他鄉即故鄉

  近年來,江夏區鄭店街(黃鶴鄉)的寧靜被一撥又一撥來自韓國、印尼和我國臺灣、香港等地的黃氏尋根者打破。這些“外鄉人”說道,“天下黃姓出江夏,尋根問祖江夏黃”。

  原籍福建的黃如倫先生說,在美國、加拿大、印尼、菲律賓等世界各地,“江夏堂”三個金光大字高懸黃氏宗祠門上,不少海外華僑魂牽夢縈“江夏流芳”。

  一語驚醒夢中人,江夏黃從何時起?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福建黃氏世譜叢書》記載,天下黃氏大都自稱來自河南潢川黃國,楚人滅黃之后,黃國人以國為姓,被迫遷往湖北江夏、黃岡等地,并在荊楚大地上實現家族中興。

  如今,黃國古城已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夏作為黃氏歷時最久、繁衍最廣的地方,成為廣大海內外黃氏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

  血脈相連共發展

  在黃氏文化聯誼活動會場一樓,記者看到,江夏的藠頭、野山菜等土特產琳瑯滿目,梁子湖、湯遜湖旅游開發簡介十分精美。

  江夏區區委書記張衛國說,廣大海內外黃氏兒女與江夏有著濃濃的根緣、地緣、情緣,真誠希望他們來江夏尋根祭祖、參觀旅游、投資興業、共同發展。

  目前,海外共有40多個以“江夏黃”為堂名的黃氏宗親團體,分布在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到韓國、日本,再到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等地。可以說,這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一個文化交流、經濟合作的好平臺。

  姓氏文化源流長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有學者指出,中國人的這種姓氏尋根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1980年,臺北市黃氏宗親會正式發起世界黃氏懇親大會,并先后在臺北、高雄、舊金山、洛杉磯、香港、首爾、深圳等地舉辦。臺灣“世黃大會”秘書長黃文慶在聯誼活動上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黃氏兒女與會,增進海內外各個地區人員間的親情、友情。

  辛亥元勛黃興長孫、原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黃偉民先生對記者說,姓氏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家譜、族譜之中有糟粕,也有精華,我們完全可以揚長避短,為我所用,通過開發利用我們的姓氏文化資源,繼承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促進我國經濟文化事業發展。(夏永輝盧德耀 周虹)
undefined

作者:黃德城   回復:5   發表時間:2009-09-28 20:51:17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黃氏研究1海內外黃氏代表尋根江夏

黃樸,福州人,宋紹定二年已丑(1229年)狀元及第。自宋淳熙《三山志》以來的福州方志均作過論述。

《三山志》卷之三十二人物類七“科名”中載:“紹定二年己丑黃樸榜:黃樸狀元。字成父,侯官人。歷館閣、吏部郎,終朝請郎、廣東漕。”

?明成化《八閩通志》卷之四十七“選舉·科第”,福州府,在侯官人中載:“紹定二年己丑黃樸榜,黃樸,第一人,歷館閣、吏部郎,終廣東漕。”明萬歷《閣書》卷之七十五“英舊志”:侯官,明正德《福州府志》卷之二十二“選舉志”,明萬歷《福州府志》卷之四十六“選舉志二”,清乾隆《福州府志》卷之三十七“選舉二”,均作同樣記述。但各志中黃樸都未入傳。

?唯清郭柏蒼《烏石山志》卷之七“人物”中載:黃樸,字誠父,侯官人。紹定二年進士第一人。《韋居聽輿》載:“福州舊有讖云:’柳兒走,狗兒吼,狀元在門首。’人皆莫曉。至樸賜第之年元日,其家相對屋上瓦獅墜地,群犬從而吠之。已而黃魁天下。樸居烏石山麓,即今第一山。“

?而明王應山《閩都記》卷之十“郡城西南隅(侯官縣)”中載:“鱗次臺,有小阜,多奇石,烏山之支也。登其顛,望城中屋次鱗鱗,故名。其臺石上摹刻米芾 ‘第一山’ 三字。唐時有道山黃氏世居之。后人勒詩一絕于石:’祖居山下自唐遷,故老相傳七百年。若是兒孫能守分,免教滄海變桑田。’宋狀元黃樸居之。元季處士吳海居之;吳遷式微,乃為魏觀察文燁所有。 時墜廢,悉修復。”請林楓《檳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中也有同樣的記述,指的都是福州市鼓樓區天皇嶺第一山。這里現在就是鄧拓故居,已修復辟作鄧拓紀念館。

?上述這些歷史記載,雖然提供了黃樸的一定資料,但是比較簡略,歷官不詳盡,尤其生卒年月不詳。1975年10月,福建省考古工作隊在福州北郊浮倉山發現并清理了南宋黃升墓,它是國內南宋貴婦服飾出土最多的一次。經考證:黃升是黃樸的女兒,是宋宗室趙與駿的妻子。

?特別是1986年8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福州北郊茶園村開發建設中,發掘并清理了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一對夫妻合葬墓。這座墓在今福州市二環北路以北、長途汽車北站之西、茶園路以東、新店茶園村正南的一座小山坡上。就在它的東邊20米,同時發現黃樸墓,墓形尚存,墓碑不在,棺木全部腐爛,有幸的是墓穴中發現黃樸墓志銘。銘為硯石質高0.75米,寬0.65米,陰刻、豎行,篆額二行,每行7字;銘為楷體,分上下兩部,各25行,每行13字。盡管個別字已漫滅,少數字也較模糊,但全文基本可讀。“墓志銘”告訴我們準確的信息。

?黃樸,生于宋紹熙三年壬子(1192年)三月,卒于淳祐五年乙巳(1245年)正月,享年54歲。他字成父,世居福州閩縣(這與史志記載略有不同,但古來“閩縣、侯官共一城”,說他是福州人總沒有錯)。他的曾祖名鈞,祖父名行知。他的父親名振龍,由分貢中進士,賜朝奉郎;而且由黃?寫行狀,真德秀寫墓志銘,族系、先德都已經很詳盡了。他的母親潘氏,封太安人。黃樸于嘉定十年丁丑(1217年)補太學,隨升內舍生。紹定二年己丑(1229年)經皇帝欽定為進士第一人——狀元,授簽書鎮東判官,除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端平?年御筆兼崇政殿說書,進著作郎,兼權考功郎;出知安吉州,改知泉州;后再除著作郎。又主管云臺觀,除廣東運判、兵部郎官、司封。出知漳州,任滿主管出管崇禧觀。因眼疾,病轉劇。命知袁州,未及到任而卒。葬于福州北郊新店茶園。他的官自室議郎,轉宣教郎磨勘、奉議郎講筵,封承議郎,降奉議郎,旋復;三遷至朝請郎。娶安人洪氏,生羅二:長壽老,早亡;次一清,受遺澤。女二:長適承奉郎李昌言;次黃升,適將仕郎趙與駿。

潘牥(1205——1246),字庭堅,號紫巖。閩縣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進士第三名。對策傳京師,一時紙貴,論者以為壬十朋、張九成一流人。歷鎮南軍蘆度推官,衢州推官、浙西提舉常平司、太學正、潭州通判。他的詩詞秀拔精妙,書法有顏筋柳骨,小楷尤工。著有《詩集》、《古樂府》。

至于趙師恕。他字季仁,宋太祖趙匡胤第九世孫,居福州北郊。嘉定八年官浙江余杭縣令,紹定五年知江西袁州;端平元年以朝議大夫、直徽猷閣知南外宗正事,主管外居泉州宋宗室的事務。淳祐三年(1243年)辭官歸里。趙與駿是其孫,黃升系其孫媳。他與黃樸是姻親。

下面再看《四庫全書·勉備集》卷三十七黃榦的《貢士黃君仲玉行狀》:“公諱振龍,字仲玉,妲黃氏。九世祖自光之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后遷至中丞。子孫散處,有居福州城東者。至五世鉭亨,有厚德,自奉薄,喜施予,鄉閭感之,號為長者。曾祖諱口,祖鈞,父行知。自亨以來,皆能繼以家聲,故今稱長者,不絕城東之黃。”“子男二人:樸,太學生;格,業進士。”同時,參閱《三山志》卷之三十一、三十二“科名”有:“嘉定元年戊辰鄭自誠榜:黃桂,探花,字云卿,侯官人。父邦彥。本族公舉、順卿。黃順卿,字英伯,侯官人。邦彥之子,公舉之侄,桂之兄。“嘉熙二年戊戌周坦榜:黃士度,字維則,侯官人。邦彥、公舉之侄孫,順卿、桂、樸之侄。”這些可以說明黃樸是福州“城東之黃”,是黃膺的后裔



作者:黃德城   發表時間:2009-09-28 20:52:04

[回復] 回復黃氏研究1海內外黃氏代表尋根江夏

“江夏黃”,血緣親情流淌兩千年
金報記者吳志遠實習生馬紅王秦娟通訊員王夫之徐光水

“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兩千年來,江夏黃姓子孫,憑借這股豪氣奔赴世界各地。如今剪不斷的血緣親情,又使這些黃姓子孫從海內外踏上尋根的足跡。武漢市江夏區一個僻靜的山村也蜚聲海內外。

海外來客道破

小山村隱藏大秘密

武漢市江夏區黃鶴鄉黃質大山北側,山清水秀,坐落著一處僻靜的村落群。由“黃質老屋”、“黃質上屋”、“黃質下屋”、“黃質書房”、“黃質邊屋”等五個小山村組成,號稱“黃質五門”。由此向南,千頃綠陰中,散布著52個黃姓小村落。

近年來,江夏區黃鶴鄉的寧靜被一撥又一撥來自韓國、印尼和我國臺灣、香港等地的黃氏尋根者打破。日前,中國旅行社又一次來電告知江夏區政府,9月份,十多名黃姓人士組成的臺灣黃氏宗親會的懇親團將來這里。

接踵而來的海外客人,引起了江夏人的極大興趣,是什么吸引他們呢?其中,韓國泰昌企業株式會社社長黃英宰的到訪,給江夏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黃英宰是一名大老板,十多個子公司遍布韓國。黃先生的族譜記載,他的祖先是1900年前由中國遷往韓國。事業成功,年事已高,黃先生突然有了尋根的愿望。

經多方打聽,一名長者告訴他:“天下黃姓,都出自江夏,要尋根,就要去江夏。”去年9月,黃英宰如愿以償,在各方努力下,他攜夫人踏上了尋根之路。

他來到歷經2000多年風雨剝蝕,石駁護坡依然顯見的黃歇墓,在“黃質五門”十多名黃姓老人陪同下,進行祭祖。

下山時,黃先生在一塊刻著“三房界”的古老斷頭碑上反復撫摸,久久不忍離去。

第一次來的海外客人如此恭敬,讓江夏人更加好奇。黃英宰解釋說,在海外包括美國、加拿大有很多黃氏宗親團體,都認定自己的祖先來自江夏,都以“江夏黃”為堂名。

這些話讓江夏人感到震驚,原來這些小村莊,竟然是海外黃氏子孫心目中的一塊“圣地”。為了進一步了解“江夏黃”的歷史,江夏區成立了“江夏黃”研究會。

政協委員

花甲之年四海訪親

在江夏人對“江夏黃”逐步了解過程中,江夏區政協臺港澳僑暨海外聯絡委員會前任主任黃德元起了關鍵作用。他長期負責這些海外來客的接待工作,同時也是“黃質五門”后人。

黃德元首先在海內外的客人那里,探聽到了海外“江夏黃”的現狀:

40多個以“江夏黃”為堂名的黃氏宗親團體,分布在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到韓國、日本,再到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等地。彼此聯系非常緊密,并辦有黃氏網站、雜志。

了解越多,黃德元越覺得要走出去,會一會世界各地的黃氏宗親們。在4年時間里,黃德元不顧年老體弱,走遍沿海和東南亞一帶,尋訪各地的黃氏宗親總會。

在東南亞,黃德元受到當地黃氏華僑、華人的隆重接待。2001年10月21日下午,黃德元拜會了坐落于泰國曼谷市中心的孔丹喃甘興路泰國黃氏宗親總會。

當時,聽說“江夏黃”祖根地有客人來,總會名譽主席、年屆古稀的黃繼蘆先生,主席黃大慶先生,早早就恭候在門前,以最高規格迎接。

黃大慶先生動情地說:“我們泰國黃姓華人都是從中國大陸遷徙過來。溯其源,我們的根在中國江夏。江夏黃氏研究會來訪,不僅使我們在經貿上互通信息,促進中泰文化交流,同時對江夏黃氏歷史,促進黃姓華人、華裔認祖歸宗,具有深遠的意義。”他表示:“我回過祖國大陸幾次,下次一定組團專程到江夏去尋根問祖,去拜望江夏的黃氏宗親。”

座談會一完,泰黃總會專門為黃德元等人安排了祭拜祖先的隆重儀式。在正廳江夏堂的神龕上供奉著“黃歇公、黃香公、黃峭山公”的塑像和牌位。泰黃總會在場的全體正副主席參加陪祭。異國他鄉舉行的這種肅穆的祭拜儀式,體現出血濃于水的拳拳親情。

鴻雁傳書

天下黃姓出江夏

黃德元的尋訪以及來江夏尋根的黃氏子孫,使得江夏區如今與遍布全世界40多個黃氏宗親總會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通過書信和電話交流,江夏人及時掌握了海外“江夏黃”宗親總會的活動動態,他們及時寄來大量有關“江夏黃”的資料。

通過閱讀這些來自世界各地“江夏黃”的史料,我們看到了黃氏子孫們在海外的艱辛創業史。

如加拿大的“黃云山公所”的發展史中就記載:“成立于1910間,初名江夏旅館,是卡城早期唐人街首先成立的堂所之一。它位于卡城中央街205號,用每年50元租賃下來,作為黃姓來加拿大人的住所和聚集之地。”

其中一篇“江夏旅館序”寫道:“當思祖國而切親情,兄弟有和睦之誼。英屬寄跡,經營合群,有團體之張,尚能平權主義,誰敢傷予。”很顯然,這些海外的“江夏黃”宗親組織,都是由于身處海外惡劣的創業環境,不得不以血緣為紐帶,團結起來,用集體的力量保護同宗同族的人。

面對前路種種艱難險阻,奔赴世界各地的黃氏子孫卻表現出一種超然心態。在1999年12月舉行的世界黃氏宗親總會懇親大會上,一首會歌廣為流傳:

“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愿倉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織昌。”

經過多年的打拼,江夏黃的子孫們,在世界各地成就赫赫,出了一大批名人,僅在泰國,就包括前國務院長樸·莎拉信、前副國務院長黃聞波、前副國務院長拋·莎拉信、前大理院主席黃喜榮等;在韓國,前文中提到的黃英宰的叔父,也是前韓國政府一名高官。至于馳騁商海的巨商豪賈,更是不勝枚舉。

身上流淌著的血緣親情,使這些黃氏子孫,即使在創業成功之后,也心系故土:在抗日戰爭期間,加拿大溫哥華黃氏宗親總會發起了救濟祖國傷兵難民籌捐,接濟祖國來的新華人。如今,各地黃氏宗親總會又積極地回到國內捐資助學、興辦實業。

江夏人的夢想

舉辦“世黃大會”

眼下,聯系世界黃氏宗親團體的主要方式,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黃氏懇親大會。由臺北市黃氏宗親會1980年正式發起,每年一次。已經先后在臺北、高雄、舊金山、洛杉磯、香港、檳城(馬來西亞、漢城等地舉辦。

今年10月,“世黃大會”將在深圳市福田區召開,黃德元將代表江夏區的黃姓子孫們前往參加這次盛會。他們此次將肩負著另一項使命,就是希望能夠將明年的“世黃大會”移到故園來開。

這一想法,已經得到了江夏區委、區政府和武漢市政協的大力支持。江夏區政協向市政府專門提交了一份《關于開發“江夏黃”文化資源的建議案》。

眼下,江夏區已經出資在該區五里界鎮的“母指山”,在繼承中華祠堂建筑風格和建筑文化基礎上,興建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的黃氏宗祠,10月份即可完工;在周圍開發荒山4000畝,開發和建設一個大型的休閑、娛樂山莊,作為江夏黃氏大宗祠的配套設施;興建與黃氏文化有關的小商品、工藝品生產銷售仿古一條街;鄭店的黃歇墓,也修葺一新。

預計,今年底之前,新的宗祠和寺廟,將重現黃鶴鄉。為海內外黃姓子孫回鄉尋根問祖提供一處環境優美,寬敞祥和的祭祀場所。

黃德元表示,如果能將“世黃大會”移至故里,對于加強江夏乃至武漢市與海外聯系,發展武漢旅游觀光業、促進招商引資,都是一件大幸事。

編后:

姓氏學是一門涉及到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文化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的邊緣學科。“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的根在何處?”無論身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遠,許多人的心中始終具有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有學者指出,正是人類這種尋根意識,進一步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說姓氏學是一門邊緣學科,是因為對于某地姓氏的記述,有的比較忽視,成為缺門;不少志書雖作了記載,但語焉不詳,記述較略,文字不多,篇幅簡短,只占了很小的一席之地;也有一些地方,調查了當時譜牒收藏的全面情況,并未進行開發、利用。本文較為詳盡地介紹了江夏黃姓的由來、流動、遷徙、繁衍,這對于了解中華歷史,研究民族文化,進行海內外交流,無疑都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曾幾何時,有人視家譜、宗譜是“封建遺毒”,必欲消滅而后快。殊不知,家譜記錄了一個家族曲折的歷史,反映了一種文化傳統,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大量的真實內容,也有一些附會名人的不準確之處,完全可以取其所長,避其所短,為我所用。譬如,不少族規、家訓簡明扼要,針對性強,也便于記憶,其間蘊含著許多有益的內容,可以汲取、利用。又如,不少人物、世家的起伏興衰,有助于當今人才學的研究,也可以激勵后人努力進取。即便其中有一些前人設下的封建主義的藩籬,我們也可以去認識它、沖破它。

背景資料

“江夏黃”

黃姓是華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考證,公元前2257年,顓頊帝之八世孫云公,世居江夏,其封地為黃國,前后生存了一千六百多年。

公元前298年,黃歇由新羅仕楚封為春申君。當時,許多流離各地的黃姓族人也紛紛復聚江夏,于是江夏便成為黃氏家族的一個主要繁衍中心,黃歇即成為江夏黃氏的開基始祖。

黃姓子孫和研究中國姓氏起源的專家用大量史料證實:今日黃姓祖先乃黃帝軒轅第二子昌意之后,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元妃,生子顓頊。顓頊20歲即帝位。西周時傳至第六世陸終公,陸終公受封于黃國,以國名為姓,都城為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后楚國吞并黃國,黃國人被迫離鄉南遷。東漢時,黃國后裔黃香官至左丞相、尚書令,開基于江夏。后來由于戰亂,他們中的一支自江夏遷至河南固始,后一路南下,定居于福建。最早入福建的黃氏叫黃膺,是閩王王審知的好友,所以帶著哥哥黃敦隨王審知入福建。福州人將黃膺這一支稱作“江夏黃”,將黃敦這一支稱作“六葉黃”。

兩漢之后魏晉至隋唐時期,社會大動蕩,民族大遷徒,江夏黃氏也開始了主宗分流,眾多黃姓族人向東南遷徒拓展,直至踏出國門,旅居海外。

因此,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黃姓華人,追本溯源,都認定自己的祖先輾轉來自江夏。

作者:黃德城   發表時間:2009-09-28 20:52:57

[回復] 回復黃氏研究1海內外黃氏代表尋根江夏

中原僑鄉”話尋根
陳氏后裔回到固始祖祠祭祖尋根。

他們回來尋祖脈

  人民網6月8日電河南省固始縣位于河南省東南端,素有“中原僑鄉”之稱。該縣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楊光介紹了“光州固始”和“中原僑鄉”的由來。

  固始歷史悠久,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得名“固始”,唐代起縣域置固始一縣,屬光州,直到清代。固始縣鄰安徽、近江浙,是客家人的祖根地,眾多閩粵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族譜上都有“先祖自光州固始入閩”的記載。閩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對固始具有極為強烈的祖根認同。

  1987年秋,當年戍閩將士屯軍建宅之地――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與固始締結為友好縣。此后,臺港澳同胞和華僑華人回固始尋根的越來越多。

  南遷先民的后裔們懷著對故土的深情和向往,不斷從他們的居住地或致信、或派人、或組團到固始尋根問祖,垂詢先祖之源,憑吊鄉關之地。據縣志記載,近20多年來,信函尋根100多次,代表尋根50余次,組團尋根20余次,先后有閩粵贛、蘇浙皖、臺港澳、云貴川等16省區和東南亞及歐美等地近50個姓氏宗親來固始尋根。

  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要數去年9月黃如論率領的江夏黃氏懇親團。包括來自全國12個省區及港澳臺和海外江夏黃氏宗親100多人回到祖籍地固始,尋根祭祖。

  “根親文化”在發展

  固始人文資源積淀豐厚。楚相孫叔敖、唐初“開漳圣王”陳元光、唐末閩王王審知、民族英雄鄭成功、靖海侯施瑯、著名植物學家吳其濬、愛國華僑陳嘉庚祖籍地均在固始。

  近年來,固始縣深入挖掘歷史人文資源,弘揚尋根文化,加強姓氏文化研究,擴大對外宣傳,使移民后裔能知道根、找到根。

  大批外遷固始人的后裔回鄉尋根,促進了固始“根親文化”的發展。“在長達十幾年時間里,漳州、云霄每年都有幾十批宗親來固始尋根謁祖,客觀上促進了對陳元光開漳和王審知建閩國等歷史文化的研究。”縣委書記郭永昌說。

  固始縣一方面通過僑臺的關系加強與外界聯系,一方面組織人馬,成立縣史志研究室、文史研究院,收集整理姓氏、移民、尋根資料,編撰《根在固始》叢書和《尋根文化》資料。

  晉代與唐宋入閩的固始士族,大多都有故里遺址。“開漳圣王”陳元光舊居,閩王王審知故里,番國故城遺址,燕子山施氏祖陵、“江夏”暨“虎丘六葉”黃氏入閩始祖黃膺、黃敦故宅黃大圍子、胡族鋪鎮蘇奕墓園……固始也加強了這些名人故居的保護,并相應建成了尋根博物館、陳元光廣場、鄭成功大道等。

  “尋根熱”帶來投資熱

  固始縣在弘揚尋根文化的同時,發展尋根經濟,吸引了一大批播遷于海內外的固始籍移民后裔成功人士回鄉尋根謁祖、投資興業。

  “‘尋根熱’也帶來了投資熱。”楊光說,“近些年,世界黃氏、陳氏、何氏、潘氏、施氏等宗親會和福建、臺灣、香港等地客商紛紛來固始投資興業。有的在固始創辦‘反哺’產業,有的傾情捐資助學,有的以巨資捐助文化工程……”

  說起來家鄉投資的固始人后裔他如數家珍:福建歸僑何后安投資3200萬元在固始建立閩融公司城市垃圾處理場;陳圣華利用陳氏家族投資的2000萬資金經營酒店業;施氏宗親會累計投資3200萬元在祖根地建立3所學校;今年4月,世界蘇姓宗親總會理事長蘇清祥自己捐資20多萬元在胡族鎮蘇老墳修建蓼祖廟祠堂;世界何氏宗親總會投資近2億元人民幣在固始縣城建何氏思源山莊,并擬將2007年第十四屆何氏宗親大會在固始召開。

  黃如論先生除了為尋根博物館捐資300萬元外,還要建黃家祠堂。“明年我一定要把我們黃家祠堂蓋好。”他明確表態。

  “福建晉江的鄉與鄉、鎮與鎮、村與村之間公路的70%是華僑捐建的,70%的學校也是華僑捐建的。”說起祖根地的發展,黃如論建議,“固始也可以像晉江一樣,把聯絡華僑的工作做好,加強沿海與固始的聯系,加強海內外宗親與固始的聯系,利用情緣、地緣、血緣關系的優勢,促進發展。讓更多的宗親通過這個渠道,聯絡溝通感情,回鄉懇親訪友,尋根問祖,投資興業。”

作者:黃德城   發表時間:2009-09-28 20:53:29

[回復] 回復黃氏研究1海內外黃氏代表尋根江夏

《福建黃氏世譜·源流世系編》后 記


《福建黃氏世譜·源流世系編》的編纂,在充分的思想醞釀后,于2004年元月正式部署,組織力量,開展工作。首先是全面調查,廣泛采譜,建立可靠基礎。同時,高舉團結大旗,提高梳理認識,強調尊重歷史,服從真理,反復做好牟合,逐步取得共識;隨之,注重譜牒研究,深鉆譜序,聯系歷史名人,正確對待口碑資料,先后成編,精心審校。

《源流世系編》試出版以來,受到省內外黃氏宗親以及社會文史界專家學者的普遍貫注,得到肯定,產生很大的影響。許多黃氏宗親認為:這是全省廣大黃氏宗親和諸多專家學者心血汗水的結晶。它開創了福建黃氏源流研究的新紀元,對海內外黃氏子孫尋根問祖、弘揚宗功祖德、開展文明教育、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劉佑平先生的力作,為全國黃姓溯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全書初步認定并梳理了十大宗支,基本涵蓋了全省黃氏的主要支脈,做到先后有序;三是編撰體例較為合理,綱目分明,文字簡練,為全省姓氏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四是始終依靠群眾,從采譜研譜入手,尊重各宗支的研究成果,采取從下而上、從上而下的多次反復,不僅成編較為順利,而且全書基本內容受到各宗支的廣泛認同。

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成千上百的編撰審校人員,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求真務實,精心編寫,辛勤勞動,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難能可貴,來之不易。歷史自會留下記憶。

然而,由于歷史悠久、支派繁多、播遷復雜、分布遼遠,加上千百年來兵荒馬亂、天災人禍,交通阻塞,四處漂泊,譜牒散失,記載無著,特別是元代以前,譜牒大量佚失,“文化大革命”期間族譜銷毀慘重;至今宋元遺存下來的譜牒屈指可數,明清以后多為重修。因此,抄襲拼湊,記載混亂,張冠李戴,以假亂真,以強吞弱,攀附名人等社會病垢和畸形的“認祖”、“聯宗”現象時有發生,釀成祖先淵源合流,有悖史實,給編纂工作帶來極大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由于時間倉促、人手不足、水平有限,三五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數千人也只是全省黃姓中的萬分之一,面對浩瀚的譜牒海洋,千百年的歷史積淀,長期遺留下來頭緒紛繁而極端復雜的問題,勢必不可能、也不敢奢望一下子理清。而且,也正由于本書是以各宗支提供資料為主,大部分尊重各宗支的意見,編審只是從大的、總的方面“求同”,必然也表現出局部、次要問題上的“存異”。即使現有本書編審中所修改的內容,也未必完全符合每個宗支的意愿,更不可能都反映全省所有宗親的情緒;甚至還存在某些偏頗,包括不盡符合歷史的真實。其原因十分明白:一是至今掌握的資料還不夠完整,見聞還有限,考證的力度也不夠;二是對問題的認識還有差異,還需要做大量工作;三是從思想牟合到付諸行動還需要時間的過渡。我們這一代不可能把子孫的一切事情都做好辦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正是這樣,編審中對一時尚未牟合的一些明顯的問題寫了“存疑”。但由于條目有限,而且篇幅較短,論點論據幾乎都沒有充分展開。所以,一些黃氏宗親還感到不夠滿意。

就現有所見所知,從總體上看,全省江夏黃氏并不只十個宗支,書中所收的十大宗支只是基本涵蓋,尚未全部涵蓋,有的宗支明顯遺漏,有的宗支尚未顯露。再說人丁繁衍,各宗支現有統計,大多數只限于內地,播遷至海外乃至國外的人丁,或則未有統計,或則代以估計。總之,遠未有準確的數字,自然存在誤差。

從局部上看,各宗支的眉目未必完全記載清楚;宗支與宗支之間的瓜葛,有的重復、交叉尚未理清,甚至存在較大分歧。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情勢。

為此,根據史、志、文物、譜牒綜合研究所得的結果,特將“存疑”部分予以“集中”、“擴大”,點出疑竇,查找線索,提供信息,留待后人進一步去研究、去探討、去解決。

此外,本書上下篇由于成書環境不同,才學不等,文字結構、筆調自有懸殊。而下篇各章之間盡管在編審時下過工夫統一處理,但各宗支間體例尚有不協之處。

茲念《福建黃氏世譜·源流世系編》,事關全省黃氏宗親大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舉筆千鈞,薄冰是履。殫精竭慮,艱苦備嘗,心力交瘁,真諦難揚。用特款款書來,不免瑕瑜并見。個中雖有似明不明之理,更有當斷不斷之嫌。實難孚于眾望,惟有待于后來。俟期于他年譜牒之發掘,研究之深入,認識之提高,理解之準確,高明之妙筆,克臻完善,俾見精當。是所至望!

??????????????????????2007年7月

作者:黃德城   發表時間:2009-09-28 20:54:37

[回復] 回復黃氏研究1海內外黃氏代表尋根江夏

中華黃姓之根——河南潢川
黃姓根在哪里?根在河南省潢川縣!

  據《竹書記年》文獻載,黃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為夏啟所封,歷經夏、商、周三代王朝。春秋時期,楚國稱霸,黃國不服,借地域優勢,近與江、道、柏、等國結盟,遠與齊、宋、鄭、衛等國修好,曾一度與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存在一千四百余年。

  黃國故城位于河南潢川縣城西北6公里隆古鄉境內,遺址至今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考古專家考證,黃國故城最遲在西周時期已經形成規模。城呈長方形,周長6720米,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現存城墻系用黃土夯筑而成,城垣高處為7—8米,低處為4—5米,基寬59米,上寬10—25米,并尚存三處城門豁口,其墻之厚、路之闊、基之硬,均可見當年之巍峨。如今在故城遺址內,仍遍布著陶片、瓦當和多處青銅器作坊遺址,從這里曾鑄造出許多精美作品,僅在潢川、光山等當年黃國疆域內出土的黃國青銅器就有800多件,其中有銘文的為38件,現珍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黃太子伯克盤、黃父盤、黃君簋、叔單鼎4件青銅器,均出土于潢川,被郭沫若收錄入其所著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潢川縣李老店磨盤山收集到一批青銅器,其中的銅鐳肩部有“黃孫須子亞伯”銘文。銘文中所提“黃孫”就是黃國貴族;“須子”即須頸子,是亞伯臣的稱號,由此又證明黃國在潢川。

  追根溯源,自有黃國,方形成“以國為氏”的黃姓。《元和姓篡》云:黃,陸終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宋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載:“黃氏蠃姓,陸終之后,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輿國也,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北宋江夏黃氏族譜序中亦稱:“考我黃氏,始于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高陽氏普孫陸終之后有南陸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于黃,遂因地而賜姓焉,黃地在河南汝寧府光州十二里,有黃城。”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專著以及出自廣東、福建、河南等地的黃氏族譜,均有類似的記載。大量史實證明,黃姓源于黃國,根在潢川。

  黃氏家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歷經滄桑,幾度興衰,不斷繁衍壯大,逐漸形成黃姓望族。公元前648年,黃國為楚滅后,國亡家破的黃國臣民,紛紛離鄉背井,但他們不論走到哪里都是仍以國為姓,其中大部分流散到當時的楚國腹地,于是就有了因黃氏遷居而得名的黃岡、黃陂、黃安、黃石、黃梅等地。還有一部分被“浮諸江南,以實海濱”,于是就形成了南方諸多黃氏家族和黃洞蠻壯族的黃姓。楚滅黃三百年后,在黃國故址出現了一位偉大的黃姓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申君黃歇。宋代鄧名世所著《古今姓氏書辯證》中載:“黃為楚滅后,其族仕楚,春申君即位后。”這位留居黃國故址遺民的后代,為復興黃氏家族,委身仕楚,為相二十五載,政績卓著,賜以包括黃國故地在內的淮北十二縣,成為戰國著名四君子之一,從而給黃氏家族帶來了第一次中興。公元前238年,春申君黃歇在宮廷內訌中遇害,其子孫受株連而被迫流散各地,致使黃氏家族再度中衰。但黃人并沒未因此而沉淪,他們分別與原來流散各地的黃氏族人匯合,頑強奮進,不僅渡過了危難,且先后在許多地方形成了望族。據有關史料和姓氏通書證實,黃歇長子黃尚一支,形成了后來的淮陽黃氏和江夏黃氏;次子黃俊一支,形成了后來中原陽夏黃氏;五子黃堂一支,形成了后來的東吳黃氏。繼之而志的金華、邵武黃氏望族,皆是江夏黃氏繁衍的分支,今天在海外的黃氏族人,大多是人上述各地先后南遷的。縱觀黃姓的播遷過程,其發展脈絡清晰可見,即由黃國——黃歇,發展至淮陽、江夏黃氏,進而播衍出金華、邵武等黃氏望族等分支旁系,然后播遷出海外異域黃姓,他們源出一脈,同根同祖。

  歷朝累代,黃姓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對中原文化向南傳播及一系列的社會變革,都起過重要作用。繼黃歇之后,西漢著名丞相黃霸被譽稱為當朝第一循史;東漢黃香以孝道楷模而流芳千古;后唐黃峭山教子有方且頗具開拓精神,帶來了邵武共同族的繁榮;北宋的大書法家、大詩人黃庭堅,元代的女紡織家黃道婆,近代的民國第二開國元勛黃興等等,其名臣名人之多,枚不勝舉,如今,黃姓兒女更是遍布海內外,其中許多佼佼者活躍于國際國內的社會舞臺,分別在政界、僑界、商界、文化界、外交界、金融界嶄露頭角,他們的事業舉世矚目,他們的名字四海傳揚,充分顯示了黃氏家族的興旺發達和勃勃生機。

  滔滔淮河水訴說著黃族的千年史話,巍巍大別山凝記著黃國的往日輝煌。潢川這塊神奇的土地,自秦以來一直是豫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潢川區位優勢明顯,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京九、寧西兩條鐵路,106、312兩條國道,滬陜、京深兩條高速公路,京九、滬烏兩條光纜,西氣東輸兩條管道均交匯于潢川,形成五個“黃金交叉”。

  潢川是國家級生態示范縣,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35個擴權縣之一,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一五”期間六個重點發展成為具有區域性影響力的中等城市之一。

  潢川縣經濟發展迅速,是中國花木之鄉、生態甲魚王國,華英集團被譽為“世界鴨王”。

  如今,潢川已制訂出創建豫東南區域中心城市的宏偉規劃,修復開發黃國故城亦被列為近期重點項目規劃之中,已聘請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規劃出黃國故城景區開發建設項目、黃氏創業園區,并繪制出黃氏祖廟效果圖。到2010年,城區面積將達到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將達到50萬。屆時,黃國故都將成為一個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城市。黃國故地時刻惦念著遠在異地他鄉的黃姓兒女,正張開雙臂,隨時迎接黃姓宗親來祖地“尋根問祖、認根聯誼、扎根創業”,共建祖地潢川的美好未來。

作者:黃德城   發表時間:2009-09-28 20:55:08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