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18593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在上世紀20年代,相聲等曲藝節目引發的笑聲就曾縈繞在西崗地區。那時,西崗是一個濃縮了大連本地文化和市民傳統生活的老城區。現任大連市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的刁成國撰文為大連本土的相聲發展捋出脈絡:大約在1934年到1944年間,大連西崗繁華的露天市場(又稱博愛市場)的五行八作開始興旺發達,最受觀眾歡迎的有西河大鼓、相聲、評書……在各類買賣叫行、變戲法、拉洋片、練把式的賣藝行當中立住了腳,逐漸形成了不掛幌子的固定演出場地。相聲藝人于春明是跟隨父親于彩匠從北京來大連的,后來以藝名“小北瓜”享譽東北。此外,他還同外地來連較有影響的相聲藝人朱相臣、“小南瓜”、劉伯奎、連仲友、“白銀耳”、邵霖等同臺演出,他們對大連地區的曲藝產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于春明認為自己是最早到大連說相聲的藝人。他1910年出生在北京,上世紀30年代起,他主要在西崗區繁華的露天市場即“博愛市場”撂明地——有個棚子,有幾條板凳,有個簡易的臺子。老人曾回憶說:“我是第一個到大連說相聲的藝人,我走之后,有我徒弟‘小八仙’和袁浩林在那說相聲。1937年七七事變時,我正在大連說相聲。當時業務不錯,我還收了兩名徒弟,一名是山東人顧海全,一名是大連人莊培臣(藝名‘小八仙’)。當時,大連電臺每周播放一次相聲,每次半小時,由我和徒弟莊培臣去演播,那時候不錄音,是直接向外播。播出的段子,有《賣布頭》、《打燈虎》、《拜師會》、《富貴圖》等幾十段相聲。天津的馬三立、張慶森等名家,也都到大連演出過。”1944年到1958年,大連曲藝團成立,藝人從“明地”棚子的一區演出,進入了設備、條件較優的二區“四合軒”演出。“四合軒”的書館能容納三四百人,樓上樓下設有茶館和書場,藝人分場演出,它吸引了不少外地曲藝藝人來連,像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張國森。這一時期演出的段子,大都是說新詞唱新曲《好哇好哇》、《美帝現形記》、《荒誕書刊看不得》、《買猴》等,為新中國、新社會服務的外選作品。因為當時大連地區曲藝創作人才、知名演員還沒形成,所以很難出現地區曲藝風格、特點。進入上世紀60年代以后,大連地區曲藝創作開始初露端倪。開創曲藝創作先河的是復縣評劇團、大連曲藝團,作品開始引起省內外曲藝專家的好評、關注。大連曲藝真正蓬勃發展起來,躋身全國五大曲藝城市,恰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后。借著劫后的大繁榮,大連市群眾藝術館與剛剛成立的大連市曲藝工作者協會,聯合邀請了全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李洪基、快板書表演藝術家高鳳山、相聲表演藝術家羅榮壽來連講學,300多人聆聽了專家創作、表演的“布道論經”,廠礦、企業、機關、學校、部隊……大面積播撒曲藝之種,曲藝開始在城鄉四處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十幾屆曲藝匯演、調演;單項的相聲、故事比賽;曲藝創作班、作品研討會;大連市群眾藝術館成立曲藝研究班、大連市工人文化宮成立職工曲藝隊;全國曲藝名家侯寶林、高元鈞、馬季、姜昆、侯躍文、師勝杰、廉春明、宮欽科、耿瑛、顧旸等前來輔導、講學;名家收徒拜師、攀親結緣,讓大連曲藝開始升溫。大連市曲藝家協會承辦的全國“星海杯”專業相聲大賽、西崗區政府承辦的全國“西崗杯”業余相聲比賽、全國“麗苑春杯”曲藝征文活動;大連市群眾藝術館承辦遼寧省曲藝匯演等等,讓一個建市不足百年的城市,一躍成為全國“曲藝基地”、“故事之鄉”。一支相聲創作群體的形成,使大連成為全國相聲收成最好的城市,也集中產生了一批全國一個時期內最好的相聲代表作品,如王敏、李建群創作的相聲《還禮》;陳寒柏、滕生祥創作的相聲《無價的情》;王敏創作的相聲《緣分》、安邦彤創作的相聲《夢飛東洋》;李志有、刁成國創作的相聲《迎接視察》等在全國相聲大賽中分別獲得獎項;范仲波創作的相聲《希望》獲全國“金獅杯”相聲大賽金獎、文化部“群星獎”金獎;特別是劉榮忠創作的相聲《真富假富》、《說說心里話》、《在那遙遠的地方》在全國首屆相聲節、全國相聲大賽中榮獲“金玫瑰獎”金獎、“牡丹獎”、文化部“群星獎”金獎。
作者:117.95.16.* 回復:0 發表時間:2009-11-07 20:18:0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