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878062次
8人
11個
311個
17493人
480部
徵君,字構云。唐中宗時,官拜禮部侍郎,后隱居不仕。經“安史之亂”后,在天寶年中被召回京任職,經“安史之亂”的唐朝已千瘡百孔。徵君為醫治唐的創傷,竭盡全力,為官十三年,告老還鄉,皇帝賜束帛錦衣,今其回瀛州定居,當時局勢不穩,盜賊四起,為避戰禍,徵君舉家遷江西廬陵。據記載,徵君系唐中宗禮部侍郎景直之子,生于唐玄宗開元三年(公元 715 年)正月十五日,初自河間瀛州遷徙豫州宜春合浦,徵君才華出眾、通經史、曉易義、精天文。配歐陽氏,封廬陵郡一品夫人。合葬東原(今東墉里)生五子:涇、治、江、海、茲。除茲外以上四子江陵彭族均無記載。據考究,徵君遷江西廬陵時年已花甲,以上四子都長大成家立業。沒有隨徵君南遷,只有小兒茲隨父母南遷江西。要知其四子開枝散葉的情況,必須再續寫淮陽世系族志。二世:茲——構云五子,字世臣,生于唐肅宗天寶十四年(公元 755 年),登唐德宗朝進士,任洪州進賢令,配李氏,合葬東原。生三子:伉、倜、儀。三世:伉——茲長子,字維嵩,與弟儀同科登唐貞元七年進士。著有詩《珠還合浦賦》,官至大理寺評事,遷大和南塘開基。配歐陽氏。生二子:達、遠。 倜——茲次子,字維賢。生于唐代宗大歷八年(公元 773 年)登唐德宗朝進士,官宜春令。時宦官專權,棄官隱居廬陵五十九都原山口(即今古住場),配郭氏,合葬本都佐護鐵芒碭,旗形令字穴,面對金山、華山二峰。生三子:倜、輔、霽。(沒有記載)。儀——茲三子,字維岳,與兄伉同科進士早卒。 四世:輔——倜次子,字國相,登唐懿宗朝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信州長史,配李氏,合葬五十八都七里相公坪,坐北向南,風水寶地。風水先生說“七里相公坪,田里系排形,前有覆船案,后有雙槳迎,五子十二孫,個個坐城磚”。生五子:璋、玨、琳、王千、王咸 。 霽——倜之三子,登唐僖宗朝進士。 五世:璋——輔之長子,名覷,登唐僖宗朝進士,授武昌軍節度使、太尉、彬州剌史。玨——輔次子,登唐僖宗朝進士,南康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書司空,袁州剌史。琳——輔三子,登唐僖宗朝進士,授武字軍節使,檢校太尉,吉州剌史。王千——輔之四子,字叔寶,廬陵肇基祖。生于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 836 年)2月5日,登唐懿宗朝丙戌科(公元 866 年)進士。歷朱梁后唐兩代,任吉利州剌史,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左龍韜上將軍節度使,行軍司馬,特進檢校太尉,封安定王。卒于五代后唐長興四年(公元 933 年)3月,享年九十八歲,奉敕葬潭州長沙縣善化鄉集賢里,后遷歸葬吉水縣折桂鄉二十九都峰口杰原,風吹羅帶形,西山卯向,配夏侯氏,封譙國夫人,與夫人合葬吉水折桂杰原。繼娶郭氏,封原國夫人,葬永豐長沙溪臺橫笛形,子山午向, 王千生十一子,十三女。子:彥武、彥暉、彥昭、茲文 、茲旬 、茲回 、彥晟、彥琳、彥琛、彥規、彥澄。王咸——輔之五子,登唐進士,金紫光祿大夫,辰州剌史,配周氏,葬福安,金釵形,生一子彥希。 六世:彥武——楚武平靖江軍左廂都押衙,馬部軍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行刑部尚書檢校太保,特進檢校太尉,封開國侯。廬陵山口祖。彥暉——楚光祿大夫,鳳翔府左廂都押衙,馬部軍指揮使,檢校大傅,彬州剌史,陜西行營統軍。彥昭——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壬午公元 862 年)唐昭宗朝散大夫,靖江軍節使受封太保、太傅、尚書,檢校駕部郎中,賜金魚紫裘。后唐閔帝應順元年(公元 934 年)與兄彥暉奉昭統兵十萬,入江西的袁、吉、撫三州,遂檢量一道軍州,后漢乾右三年(公元 950 年),遷廬陵沙溪定居,卒于北宋太平太興國五年(公元 980 年)12月,享年119歲,葬折桂鄉明善里小余原,蟠龍形(吉水縣白沙螺田村),辛戌山乙辰向。配大小闕氏,合葬永豐明德鄉沙溪北岸五旗山株稠伏兔形,乾亥山巽已向。張葬同處前崗。諸葛氏、肖氏、蔡氏、龍氏、孔氏、韓氏,俱葬于杰原安定王墳之左手山。昭娶九妻,共生十五子,十三女。十五子:師庠、師遇、師簡、師望、師服、師孔、師璉、師旦、師爽、師亮、師浩、師建、師范、師浚。彥文 ——朝議大夫,靖江軍節度使,掌書記。彥旬 ——光祿大夫,禮部尚書,邵州剌史。彥回 ——楚兵部尚書,武安軍左先鋒兵馬使,后改任工部尚書。彥晟——楚朝議大夫,校檢戶部尚書,韶州剌史。彥琳——光祿大夫,校檢刑部尚書。彥琛——光祿大夫,校檢刑部尚書,兵州剌史。彥規——光祿大夫,武安軍左押衙、武平、武寧二軍都局使,道州剌史。彥澄——楚賀州剌史,吏部尚書。 五代十國時期 七世:師庠——字元序,大闕氏生,永州推官,蔡州錄事參軍。沙溪北岸等處祖。師遇——字遠達,小闕氏生。官任招信縣丞,二子:臻、邵。其孫:子鵬、子期裔居溪、鏡方、鏡礱、楊嶺、董田、田段、馬鋪前等地。師簡——字元略,肖氏生。后裔住羅城、香江等地。師望——字元明小闕氏生,同楚王馬戛入湖為知郡軍馬指揮使。卒于永新九都平步嶺,葬其地。生二子:德洪、天益。后裔住永新、彭山等地。師服——字元功,蔡氏乳養。居廖原,早逝。師孔——字元道,小闕氏生。隴頭、雙櫓等地祖。師璉——字元器,張氏生。后裔居沙溪、北岸、社園、中街等地。師旦——字元情,大闕氏生。吉水、隴頭等地祖。其十八世孫彭敬,號東瀧,中明英宗天順三年(公元 1459 年)已卯科解元、祭未會城二甲狀元,官至侍講。十九世孫杰、桓同登弘治庚戌進士,杰官至布政,桓官至參政。師爽--諱世降,字元召,諸葛氏生于京師,通曉經史,立志歸隱原山口,英年早逝,卒于五氏后周世宗午年(公元 958 年),享年23歲,配諸葛氏,吳氏合葬本都山口北山,五龍吐珠形。即今威德靈侯正殿亭大石下。生一子:德 禺頁。師孟——字元賢,韓氏生。蘭源等地祖。師亮——字元憲,龍氏生。配闕氏。生五子:節、郴、郁、印、邸。沙溪、院背、韶江等地祖。師浩——字元瀚,龍氏生。生三子,(名不詳)其后裔居永豐、沙溪、城南、赤岸、長潭等地。師建——字元立,張氏生。配趙氏,生一子:德明。其后裔居赤岸、長潭、菰塘、社溪等地。師范——字元訓,孔氏生,合葬吉折桂鄉。餓豬噴兜形。生二子:國春、國泰,其后裔居臨江、塔前、折桂、南坑等地。師浚——字元杰,龍氏生。官至虔州司法參軍,葬永豐峽度頭塘尾。配毛氏葬回龍崗其湖坳下。生六子:國閏、國鎮、國祥、國臣、國賢、國寶。其后裔居表湖、黃分、東羅、雙櫓、沙溪、小源、樂安、蘭原、寧都、廖源、馬源、大田步等地。 八世:德 禺頁——字子昂,幼失嫡母諸葛氏,靠繼母吳氏撫養、教育(幼小父英年早逝)成人。五代時太尉(千 )被楊行密戰敗。諸子或隨之或分居他處,只有太尉三子彥昭居永豐沙溪。原山口已經無彭姓。大郎德頁復還原山口,大興草木,修建第宅,用永和窯燒制的碧綠琉璃瓦蓋房頂。室內有孔雀屏帳,園中裁種牡丹花。即是今之古住場,還可見到舊時的臨清驛,御書閣。德頁卒年66,配李氏,葬新淦縣(今新干縣)五十七都石后貴坑黑虎廟前魚塘口小龜山。生五子:吉、壽、堯、嘉、喜。 九世:吉——字慶大,官金陵縣令,遷鄱陽,配闕氏。生二子:君邈、君遠。其五世孫汝勵,中宋朝治平狀元,次孫汝芳登進士,衢州知府,三孫汝霖,也登進士。壽——字德夫,更名潛,南唐太守,保仕任廣陵節度使。享年65歲,葬石隴湯坑。乾山兼亥。配李氏與夫合葬,生七子:嗣興、嗣邦、嗣簡、嗣慶、嗣元、嗣嚴、嗣藹。堯——德頁三子字欽夫,五代時官至大理寺評事。葬洪門山。配黃氏,生二子:英、程。程贈朝大夫。曾孫思永,登天圣五年( 1027 年)進士,潮州知府,盧部侍郎。嘉——字信夫,自永豐雍和徙居水祁山。配闕氏,生三子:安、完、斌。喜——字正夫,居豐塘,葬玉柯山。配羅氏葬同水鄉北塘頭旁,生二子:大、興。 北宋時期 十世:嗣興——中神童科,子三人。嗣邦——中神童科,任秘書郎, 子一人。嗣簡——子四人,孫彭齋,文章顯赫。嗣慶——子一人。嗣元——諱士善,字元亨,居廬陵山口,宋初徙居袁州分宜之漳源。葬寺岡下金龍堀。配劉氏,葬金坡山。生二子:氵公、汾。嗣嚴——宋武丁令,徙福塘,生一子。 十一世:躍——諱氵公,字匡山,號伏庵。誥授大理寺評事,加增朝議大夫,配周氏贈恭人。生四子:祖年、延年、椿年、永年。汾——字宜義,卒葬樟樹下蛇形。配劉氏葬八都太尉廟前。生四子:順、兆、頌、顯。 注:以上記載了徵君為江西廬陵始祖及其后裔流源遷徙的情況,各世系和年代都十分清楚,銜接也很緊驟,合符實際,從徵君生于公元715 年傳至十二世粵東始祖延年生于公元1009年,中間相隔 284年,每一世為二十三年左右是合符實際的。本編者為了理順從江西到粵東的彭族發展的歷史,同時由于經費有限,所以未能對徵君后裔的其他支系作詳細記述,希望屬微君后裔的彭族兄弟把自己的祖先從屬于哪一世祖的后裔,補充完整。請原諒。
作者:123.112.204.* 回復:0 發表時間:2008-08-26 12:33:06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