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74642次
7人
51個
104個
164人
29部
《招氏鴻跡》(網絡版)??第一部分? 目錄 前言 招氏溯源??編撰:招煊?字體:楊東東、陳宇鋒、招東山??{《招氏鴻跡》(網絡版)乃是招煊 老先生、黃志安先生、招東山先生的重??大心血,敬請招氏同胞們在觀看此資料的同時,不要在該范圍內留言。本??人會在[族譜錄--招姓社區里面劃定留言版,供大家提意見。多謝!] }
作者:姚東山 回復:11 發表時間:2009-12-04 13:41:02
前? 言????? 水有源,樹有根,人有祖,此乃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人子孫者,不能數典忘祖。吾招氏在中國人口比例雖然稀少,但其存在的歷史悠久,可說源遠流長。由于招氏的資料在報刊上少見,史籍記載也不多;加上年湮代遠,譜牒流失,以致一些族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多不知本性的來歷。現將已知史籍記載招氏的資料編纂成冊,冀圖拋磚引玉,引起重視,發掘更多有關招氏的資料,以更好地承先啟后,繼往開來。????? 在浩瀚的歲月長河中,招氏世代生息,流傳各地,其史料是十分豐富的。惟本冊所集的主要是民國以前的零碎史料,遠不能反映招氏歷史之萬一,故謹名《招氏鴻跡》。
作者:姚東山 發表時間:2009-12-04 13:41:57
(一)? 中國姓氏情況復雜?????在探索招氏來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中國姓氏產生的概況。??????據數千年來的民間傳說,漢族的祖先皇帝,共有25個兒子,其中有功德者14人。這14人都被皇帝“胙之土而命之氏。”她們的后裔就是時代沿用那些“氏”為姓。這就是中國姓氏的初起。戰國時代之前,姓和氏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姓是血緣的標志,氏是貴族身份的象征。戰國末期,姓和氏的區別開始漸漸消失。姓氏之稱,據明代學者顧炎武研究,到司馬遷著《史記》時,才把姓氏混為一體。到漢代以后,姓與氏已不再區分,任何一個姓氏都既可以稱“姓”,又可以稱“氏”。中國姓氏的由來,據史書記載,有以國為氏,以郡為氏,以邑為氏,以鄉為氏,以亭為氏,以地為氏,以水為氏,以字為氏,以名為氏,以族為氏,以王為氏,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技為氏,以次序為氏,以事業為氏,以五行為氏,以天干地支為氏……及因封國、封邦、封郡、封邑而得姓,還有皇帝恩賜姓氏等等。總之,中國姓氏的產生是錯綜復雜的。隨著歷史的進程及考證工作的深入,中國姓氏的數目逐步增加。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撰著的《通志.氏族略》和宋代學者邵思撰著的《姓解》,分別收錄的姓氏達2255個和2568個。明代姓名文學家陳士元撰著的《姓觿》和明代著作家王圻撰著的《續文獻通考》,分別收錄的姓氏增至3625個和4657個。現代人編著的《中國姓氏大全》,收錄的姓氏5600多個。《中國姓氏匯編》,收錄的姓氏5730個。《中國姓符》(臺灣出版),收錄的姓氏6363個。《姓氏辭典》,收錄的姓氏更高達8000多個。由此可見,中國的姓氏在歷史上是不斷發展的。(二)? 招氏歷史悠久????? 招氏最早見于史籍的,是在《左傳僖公十七年》。書云:“夏,晉太子圉為質于秦,秦歸河東而妻之。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過期,卜招父與其子卜之。其子曰:‘將生一男一女’。招曰:‘男為人臣,女為人妾’。……”上述“卜招父”,并非姓卜,而其意為占卜之人招父。僖公十七年為公元前643年,即在2643年之前中國已經存在招氏了。 ??招氏族譜有謂招氏乃“晉步招之后”。這個提法,又見于宋人撰著的《通志.氏族略》,該書云:“春秋時,晉國有人名步招,其后有招氏”。晉步招的名字最早見于《左傳.文公七年》,該書云:“箕鄭居守。趙盾將中軍,先克佐之。荀林佐上軍。先蔑將下軍, 先都佐之 。步招御戎,戎津為右……敗秦師于令狐”。文公七年為公元前620年。???? 招氏族譜也有稱招氏為“陳公子招之后”。這個提法,見于宋朝鄧名世撰著的《古今姓氏辯證》(此書編入著名的<<四庫全書>>),該書稱:“陳候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楚人討而執之,放之于越(今浙江一帶),其后以王字為氏”。陳公子招的名字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八年》,也見于《春秋經》:“八年春,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夏,四月辛丑。陳侯溺卒。叔弓如晉。楚人執陳行人干征師。陳公子留出奔鄭。秋,蒐與紅。陳人殺其大夫公子過。大雩,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執陳公子招,放之于越”。昭公八年為公元前534年。??招氏族譜還有稱招氏為“東漢大鴻臚之后”。這個提法,又見于清人張澍編纂的《姓氏尋源》。據清同治《廣州府志》載:招猛于東漢安帝朝“舉茂才”。又于“漢元初中(公元114年至120年)官大鴻臚”。也就是說,招猛的名字見于史籍,比招父遲760多年了。??東漢之后,經歷了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等朝代,歷時九百多年,還未發現有史籍記載這個時期關于招氏的資料。直至宋代,鄧名世撰著的《古今姓氏辯證》和王應麟著的《玉海》,才有提及招氏;還有遼寧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姓氏典故》稱:”招氏,最早見于南朝.宋《姓苑》。“現在所見的南海、高涼招氏族譜,其記載之始遷祖,均為南宋時期出現的。(三) 招氏起源的三種可能性????? 由于年湮代遠,譜牒流失,資料不全,要確切地肯定招氏的起源是十分困難的。目前只能就現有資料進行分析,提出幾種可能性,供今后進一步研究參考。??? ?????? 1、招氏招父之后,不存在“以王為氏” 、“以父為氏”。因史籍記載招父姓名時間最早,比“晉步招”早23年,比“陳公子招”早109年;且“晉步招”、“陳公子招”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姓名,而史書說的是他們之后才出現招氏。中國著名的商務印書館于1921年出版了《中國人名大辭典》,該書內容起自太古,斷于清末。依據經史,參考志乘及名家撰著名書,遍徵金石文字。凡群經重要人名,上古圣賢,歷代帝王諸侯,及正史有傳之人,無論奸賢,悉為甄錄。古來之匈奴、渤海、回訖、吐蕃、南詔諸人,其國當時境土,皆在今中國領域之內,亦并加蒐采。其他經史所不載,或以著述書畫名家,或以工商、醫卜及各種藝術聞世,以至有名仙釋,著名婦女,旁及傭販屠沽,軼事流傳,咸資刊載。該書所收招氏人名共四名(招父、招猛、招奇佐、招子庸),其中在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仍是招父。??? ?????? 2、招氏在不同時期、地域及歷史背景下分別產生,存在一個以上的招氏。即在中國歷史上同時存在“招父之后”、“晉步招之后”、“陳公子招之后” 、“招猛之后”……因中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曾經存在地方割據、諸侯紛爭、戰事頻繁、交通訊息非常落后的局面。在錯綜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分別產生一個以上的招氏并非沒有可能。第一、據歷史學者考證,南宋時期經南雄珠璣巷南遷的確人群中,就有不少是同姓異宗的。第二、中國歷史上出版的各種介紹姓氏的著作,對招氏來源的闡述也有多種,其中同時提出兩個或三個來源的就有:宋代鄧名世撰的《古今姓氏辯證》、清代張澍編纂的《姓氏尋源》、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萬姓溯源》、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大全》、《中國姓氏辭典》、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姓氏典故》、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姓氏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姓氏辭典》、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等。它們對招氏來源的提法,綜合起來就是“招父之后”、“晉步招之后” 、“陳公子招之后”、“招猛之后”。第三、1997年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指出:“漢、蒙、鮮、傣等多個民族皆有此(招)姓”。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萬姓溯源》,稱招囊猛為明代云南省孟璉(今孟璉傣族、拉祜族自治縣)土官舍人。”又據吳川市招氏兄弟提供的附有八代圖表的資料稱,山東省青州的滿族人(八旗子弟之一)也有招姓。由此可見,招氏來源多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3、招氏乃漢大鴻臚招猛之后。此說史籍較多記載,資料較為翔實。清代張澍編撰纂的《姓氏尋源》稱:“廣東高涼、南海有招姓,東漢大鴻臚之后。見《招氏家譜》”。雖然目前還未找到《招氏家譜》加以證實,但此語并非引自一般書籍,其可信度當是比較高的。明代著名學者黃佐編纂的嘉靖《廣東通志》;清代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御史、兩廣總督阮元主編的嘉慶《廣東通志》;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兩廣總督瑞麟總裁的《廣州府志》;清代康熙、同治、宣統年間的南海知縣主編的《南海縣志》等,均公認招猛是南海人。歷史上南海、高涼等地招氏宗祠的門聯、石額所刻的文字,是體現他們尊稱招猛為其始祖的有力證據。例如,橫沙招氏大宗祠(招穀詒堂)的“鴻臚綿世澤,刺史振家聲”;招村招氏宗祠(招遠詒堂)的“鴻臚傳世澤,榮祿振家聲”;上朗招氏始祖祠(招永思堂)的“容臺承駿烈,朗水肇鴻基”;下朗招氏宗祠(招敦本堂)的:“鴻臚傳世胄,鸞鳳振家聲”;溶洲招氏宗祠(招追遠堂)的“容臺故郡,南海名家” 、“容臺肇緒,郡伯流芳”;吳川市覃巴鎮米朗村招氏宗祠的“世澤未湮,遠紹鴻臚禮教;文光正發,近承南海衣冠”;湛江市官渡鎮黎田村招氏宗祠的“鴻臚世胄,太守家鳳”。還有橫沙村門樓石額:“循吏遺風”,溶洲井深村門樓石額“鴻臚進步”,季華村門樓石額“鴻臚大道”,貝崗村門樓石額“鴻臚世澤”等等。對于招氏乃“招父之后”、“晉步招之后” 、“陳公子招之后”的說法,歷史上早已存在分歧。橫沙招氏族譜就持否定的態度,認為:“此皆意為測度,世次俱無可考”。“惟鴻臚公發祥于東漢,迨后解祖入粵,卜居羊城,遂為南海著姓,則修譜者當斷自鴻臚公始。”高涼招氏族譜《溯源表》稱:“竊查周人以諱事神,恐未必以名為氏。若從姓氏書,強牽合之,依托假借,數典忘祖,則不免有崇韜號泣汾陽墓之譏矣……其所揭追至陳公子招以上者,不若斷自招氏諱猛祖始之為得也。”從目前所握資料看,雖不能稱招猛為中國招氏之始,但稱招猛為南粵招氏之始的證據是比較充分的。
作者:姚東山 發表時間:2009-12-04 13:43:13
《招氏鴻跡》(網絡版)?? 第二部分? 地望分布 ?? 編撰:招煊?字體:楊東東、陳宇鋒、招東山?? {《招氏鴻跡》(網絡版)乃是招煊 老先生、黃志安先生、招東山先生的重?? 大心血,敬請招氏同胞們在觀看此資料的同時,不要在該范圍內留言。本?? 人會在[族譜錄--招姓社區里面劃定留言版,供大家提意見。多謝!] }
作者:姚東山 發表時間:2009-12-04 13:44:47
氏大全》稱:“招.較罕見姓,分布較廣。”可惜該書沒有指出分布何地,而其他史籍對此記載不多。目前只發現明代吳迪知編撰的《古今萬姓統譜》稱:“招望出南海。”明代陳士元編撰的《姓觿》稱:“招.南海族”。清代張澍編纂的《姓氏尋源》????? 稱:“廣東高涼、南海有招姓。”這些陳述,與歷史上廣東各地招氏族譜記載基本相同,與目前招氏的分布也大體相近。
作者:姚東山 發表時間:2009-12-04 13:45:56
修于清代的南海《橫溪(沙)招氏族譜》稱:粵之有招自招猛始。他發祥于東漢,迨后解組入粵,卜居羊城,遂為廣州南海著姓。厥后子孫蕃昌,分居三元里、沙堤鄉、土壚、寶月湖、三山、黃崗村、白沙村、古灶、水潮等處。修于清代康熙、乾隆年的原番禺《招村招氏族譜》稱:招猛共九子開派,九房分居異地:長居三元里,次居沙堤鄉,三居土壚,四居寶月湖,五居三山,六居黃崗村,七居白沙村,八居橫溪鄉,九居水潮。修于明代乙已年的南海《朗邊招永思堂族譜》稱:招猛世居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至宋南渡時遷來省會。朗溪、招邊、溶洲、西村四自之裔者,則謙所公也。修于明代洪武十四年的南海《朗邊招明禮堂家譜》稱:太祖諱國棟,字起濱,號仕基,原籍粵北南雄珠璣巷,南宋末年經商廣州河南等地。元兵南侵時,在避難途中經汾江河畔,構廬而居,取名朗邊。修與清代嘉慶廿年的南海《朗邊招敦本堂族譜》稱:太祖建文公,世居保昌縣珠璣巷。宋宗南渡之后,建文公在逃難時父子不能相顧,我太伯祖孟奇公攜同兄弟三人遠徙羊城。迨后太伯祖季奇同遷南邑朗邊鄉,遂分房南北卜筑而居。修于光緒二年,續修于民國廿五年的番禺《羅家招永裕堂族譜》稱:招姓始于東漢,顯太祖招猛居于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始祖仲奇、三奇,由南雄府遷居南海縣黃鼎司朗邊鄉。厥后子孫昌盛,支派繁衍,如今之石灣、古灶、溶洲、招邊、橫沙、潘村、疊窖、西村、長湴、貝崗、羅家、新莊、從化、曲江、茂名、南沙、羅定、增城,皆其發支也。? 修于康熙卅五年的《高涼招氏族譜》稱:我祖世和、東山、北光、大常四公兄弟,于高涼吳川縣受產立籍,卜筑黎田。再傳長房伯昌公兄弟世居水埠。三世肇孚公世居石壙,入籍石城。三房肇振公半遷米朗,半遷下蒙。康熙年間,又半遷廉府合浦包子袋,半遷雷府遂溪石井尾。 修于乾隆五年的《高涼招氏族譜》稱:漢有猛公者,南海人,其后載籍失記。宋南渡時,省會之里居頗著,如朗邊、招邊、溶洲、橫沙、西村、古灶,則省會支派也。我祖世和、東山、北光、大常四公,由羊城而遠遷吳陽,卜筑黎田。再傳二世伯昌公由黎田而遷水埠。三傳肇學公遷七窖,大抵不離吳陽。近是肇孚公由黎田而入籍石城,遂家居石壙。肇振公由黎田而遷居下蒙后,復散居雷、廉、茂名,不一其所。肇舉公置業茂名,喬遷米朗。肇豪、肇華二公同居欖涌。肇達、肇善二公同居那林,與米朗同籍茂名。肇化公入籍化州。 修于清代嘉慶廿五年的《高涼招氏族譜》第四章“里域考”,記述了當時高涼招氏的分布情況:吳川屬縣治之黎田鄉、水埠鄉、七窯村。茂名屬縣治之米朗鄉、欖涌村、那林村、窄油村、那蘭村、曲金村、石坑村、田頭屋村、油屋涌村。修于民國六年的《高涼招氏族譜》稱:吾族當明嘉靖間,我祖世和、東山、北光、大常兄弟四人,以軍田之累,由南海之橫沙遷居高涼之吳川黎田。世和祖之子伯昌公兄弟復分水埠。北光祖之孫肇振、肇舉二公遷居茂名之米朗。大常祖之孫肇豪、肇華二公遷居茂名之欖涌。而肇達、肇善二公又遷居茂名之那林。其由四房徙居各縣及雷、羅、欽、瓊崖等屬,尤不乏人。民國十八年續修《高涼招氏族譜》時,參與捐款的除了嘉慶廿五年“里域考”里的12個招氏聚居鄉村外,還增加了垌口村、田集仔、三清村、大木村、云頭村、坡仔村、國嘉村、田心村、建盧村、米朗遷水東的南三九眷上下村、米朗遷梅 的胡蘆堂、沙新村、洪屋上下村、馬嘶洋、三合窩青山村、沙坭坡、南三過路了村(原文如此)、繁水村、廉州童黃圩、包子袋、欽州、石椰埠、張屋村、馬仔村、棚幻村、營仔村、赤坎村、北崖村等三十多個招氏聚居的鄉村。重編于民國卅一年的《羅定招氏族譜》稱:始祖諱天麟,字孔端,號平崖,生于明嘉靖乙未年,由南海朗溪(邊)村遷居羅定州西鳳凰寨。???? ??????
作者:姚東山 發表時間:2009-12-04 13:48:53
從目前所知的情況看,南粵招氏存在四個宗系,還有一部分是未明宗系的,約有80多處招氏聚居村落,3萬7千多人。??????? 1、尊益莊公為其始祖的宗系,包括:廣州市白云區橫沙村招榖詒堂,約有2800人。廣州市芳村區招村招遠詒堂(橫沙分支),約有500人。廣州市芳荔灣區西村五約招有意堂(橫沙分支),約有80人。廣州市白云區沙鳳村(鳳崗)招留芳堂(橫沙分支),約有163人。湛江市郊官渡鎮黎田上、下村招氏(橫沙分支),約有800人。湛江市郊龍頭鎮水埠村招氏(橫沙分支),約有1300人。湛江市郊坡頭區南三島燈塔滘眷上、下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420人。湛江市郊坡頭區南三島高 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180人。湛江市郊坡頭區南三島葡萄壙招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290人。吳川市覃巴鎮米朗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2500人。吳川市覃巴鎮牛扼埇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420人。 吳川市覃巴鎮大欖埇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800人。吳川市覃巴鎮小欖埇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650人。吳川市覃巴鎮那林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850人。吳川市覃巴鎮石坑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350人。吳川市覃巴鎮下榨油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530人。吳川市覃巴鎮那郎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400人。吳川市覃巴鎮旭金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100人。吳川市覃巴鎮田頭屋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60人。遂溪縣界炮鎮老馬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240人。遂溪縣附城鎮營上、營下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300人。遂溪縣楊柑鎮建爐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460人。遂溪縣楊柑鎮老學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350人。遂溪縣楊柑鎮河南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100人。遂溪縣楊柑鎮水秒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50人。遂溪縣楊柑鎮八月田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70人。遂溪縣楊柑鎮吉壙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30人。遂溪縣嶺北鎮田壇、那潔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420人。遂溪縣嶺北鎮西鄉沙泥坡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160人。遂溪縣嶺北鎮城西鄉曲壙仔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140人。遂溪縣嶺北鎮沙新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517人。電白縣水東經濟開發區新坡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130人。電白縣(城)那貞居委會三清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200人。電白縣馬踏鎮田心村招氏(遂溪分支),約有320人。電白縣小良鎮波羅山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40人。赤坎市區東菊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480人。赤坎市區云頭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200人。赤坎市區洪屋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250人。赤坎市郊垌口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200人。赤坎市坡頭區反修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80人。徐聞縣邁陳鎮燒灰村招氏(那林分支),約有500人。徐聞縣邁陳鎮新地仔村招氏(那林分支),約有120人。徐聞縣邁陳鎮地羅村招氏(那林分支),約有50人。廉江市營仔鎮煙墩村招氏(水埠分支),約有500人。信宜市金垌鎮大木崗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500人。化州市楊梅鎮油扼埇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140人。廣西省欽州市郊石灰垌村招氏(石坑分支),約有100人。廣西省欽州市兼石頭壙村招氏(黎田分支),約有70人。廣西省合浦縣山口鎮包子袋村招氏(米朗分支),約有160人。該鎮還有英羅村招氏,缺人數。廣西省北流市大倫鎮西坑村招氏(大米崗村分支),約有70人。2、尊謙所公為其始祖的宗系,包括:佛山市張槎鎮朗邊(上朗)村招永思堂,約有2700人。南海市羅村鎮招大(舊招邊)村招敦厚堂(上朗分支),約有1200人。南海市南莊鎮招大(新招邊)村招其訓堂(舊招邊分支),約有800人。南海市南莊鎮溶洲井深村(原井頭房)招追遠堂(上朗分支),約有1350人。佛山市張槎鎮古灶村(古南)招作述堂(上朗北房分支),約有1200人。廣州市天河區長湴村招世德堂(溶洲井深分支),約有200人。廣州市荔灣區西村二約招慎思堂(上朗分支),約有100人。羅定市附城鎮鳳凰村招氏(上朗南房分支),約有1000人。羅定市太平鎮石仁塘村招氏(鳳凰村分支),約有800人。羅定市黎少鎮三十村招氏(鳳凰村分支),約有1000人。廣西省橫縣陶圩鎮陶圩村招氏(招邊分支),約有170人。廣西省蒼梧縣木雙鎮犂碧村招氏(溶洲井深分支),約有314人。清遠市佛岡縣龍山鎮白沙塘村招仁壽堂(古南分支),約有400人。3、尊劻政公為其始祖的宗系,包括:佛山市張槎鎮朗邊(下朗)村招明禮堂(祀仕基祖),招燕翼堂(南祠、祀仲奇公)、招敦本堂(北祠、祀季奇公),約有1500人。佛山市瀾石鎮石灣招維則堂(下朗分支),約有200人。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羅家村招永裕堂(下朗分支),約有500人。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新莊村招氏(羅家分支),約有20人。(民國時期該村招氏有三、四百人,后多往外謀生)。廣州市番禺區南沙鎮東瓜宇村招氏(下朗分支),約有130人。4、尊浩公為其始祖的宗系,包括:增城市新塘鎮南安村東頭坊招仁讓堂(據該村招氏老人說,招浩是在南宋時由湖南省遷來開族的,過去該村有6所招氏宗祠),約有600人。增城市新塘鎮新河高地招追遠堂(東頭坊分支),約有230人。5、未明宗系的,包括:南海市南莊鎮溶洲深巷坊招世德堂,約有100人。南海市南莊鎮溶洲草巷坊招氏,約有40人。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高第村招思晟堂,約有316人。(據該村招氏老人反映,先祖是從傍崗村分支而來,當時為十一世祖)。廣西省來賓縣寺山圩招氏(高第村分支)約有120人。佛山市張槎鎮古灶村(古北)招貽燕堂,約有580人;南海市南莊鎮溶洲季華村招務本堂,約有568人;南海市南莊鎮溶洲貝崗村招紹德堂(季華分支),約有700人;南海市桂城鎮疊窖村招永兆堂,約有100多人;南海市瀾石鎮番村招地招光裕堂、招敬慎堂,約有500人;上述五地招氏,來源于古灶。既有從上朗分支,也有從下朗分支。因世遠年湮,牒譜流失,難以具體分清宗系,只好留待后人考證。對招氏的分布狀況,限于未作全面調查,只能就目前所知作上述介紹。但據史書記載及招氏老人回憶,招氏的分布決非止此。例如 ,1997年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稱:“今湖北之武昌,山西之太原,廣西之田林、荔浦、廣東之新會、澄海、高要、高明等地皆有分布。”下朗招明禮堂家譜稱其第四房,在洪秀全起義時全部遷往廣西柳州定居。下朗招氏老人反映,現今廣西省憑祥市附近有招氏聚居村,當地人說是從山西省到廣西省開族的。橫沙招氏老人反映,民國時期有山東省煙臺的招氏回橫沙,錄制招氏大宗祠的建筑圖紙,擬在煙臺照樣興建祖祠,供當地眾多的子孫祭祀。在南粵大地,招氏的分布也不會限于南海、高涼。據《曲江縣志》稱,邑諸生招奇佐、舉人招以讓、歲貢招奎元、招陳謨均為曲江人,據說現今韶關市(原曲江縣城)就有不少招氏。又據南海招氏老人反映,東莞市的大汾,順德市的荷村等均有招氏聚居。至于散居在港、澳、臺及海外各地的就難計其數了。總之,還有許多招氏聚居的地方未被發現,等待我們去認識。
作者:姚東山 發表時間:2009-12-04 13:50:07
現存的招氏族譜是世代相傳下來的,應該肯定,它有相當的可信性。但是,由于這些族譜是各村招氏根據各自所知資料分別修訂而成,并非招氏全族集中統一修訂;加上修訂時間相距很長,一些資料是后人憑記憶闡述,因此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出現了一些同一宗系的族譜,對本族的遠祖及開族時間的描述各不一樣的現象,使得其宗系的代與代之間不能自圓其說,產生這樣那樣的誤傳。這里就幾個較突出的問題進行探討,并請教于高明賢達。1. 招猛世居何地橫沙族譜稱招猛“解組入粵,卜居羊城”。朗邊譜稱招猛“世居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至宋南渡后遷來會省。”其根據是譜中一篇《珠璣巷來歷事跡》。該文最后稱:“此等稟詞及敘事,系始祖留存。及至后世作譜者檢出筆跡,始信為實,在南雄府保昌縣牛田坊珠璣巷而來無謬矣。”????? 《珠璣巷來歷事跡》全文沒有提及招氏世居珠璣巷及招氏南遷的內容。僅憑筆跡,能否確定招猛“世居珠璣巷”及從此南遷呢?這是值得探討的。根據歷史學家考證,《珠璣巷來歷事跡》中提及的羅貴等結隊南遷是有史可查的,包括羅貴等九十七人的稟詞,吏部書吏黃茂英的辦文、知縣李叢芳的批詞,官府發出的文引,羅貴等九十七人到達目的地后向官府提交的供結,珠璣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的“流徙銘”,以及這些南遷人后來各自修撰的家譜、族譜等等。但是,上述史料存在許多明顯的矛盾,例如:(1)?時間差異很大。東莞英村羅氏族譜記載,羅貴“赴始興縣告案遷徙詞”(中山小欖麥氏族譜作“赴保昌縣稟”)末題“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初五日詞上”。番禺市橋謝氏族譜作“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正月初五日”。而中山小欖麥氏族譜作“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初五日”。其余各姓族譜所載南遷時間也很不一致。雖然同隊南遷,而時間前后相距142年。(2)?與正史記載不同。胡妃出宮,確有其事。《宋史.賈似道傳》述胡妃事如下:咸淳八年,明堂禮成,祀景靈宮。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輅。胡貴嬪之父顯祖為帶御器械,請如開禧故事,卻輅乘逍遙輦還宮。......帝遂歸。似道大怒曰:“臣為大禮使,陛下舉動不得預聞,乞罷政。”即日出嘉會門。帝留之不得,乃罷顯祖,涕泣出貴嬪為尼。這是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的事,卻被扯回到紹興元年(1131年),而且演變成潛逃出宮為游婦,隨黃貯萬歸南雄,再構成南雄居民因此事而被逼南遷的故事。(3)?情節存在虛構。南遷氏族族譜闡述南遷經過時均稱:“南雄保昌縣牛田坊珠璣巷”。查宋代只稱南雄州,不稱南雄府。地方亦無“省”之稱。又所謂南雄富民黃貯萬“備船運糧上京”,或謂“買舟入京回至關津灣泊。”歷史上這樣一條水路是沒有的。從南雄稱“府”一語,可以說明這個傳說從口傳到筆傳,已經到了明代,是明朝人的記載了。(4)?至今未發現招氏南遷的實據。羅貴結隊南遷,歷史資料中留下了“珠璣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銘”。解放前,學者黃慈博先生曾作考證;同時,黃先生還對其他從南雄南遷的人的姓氏作了考證,合共考出七十三個不同的姓氏(略)。但這七十三個姓氏中沒有姓招的。1991年,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后裔聯誼會籌委會,得到廣州中山圖書館、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廣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以及中山、東莞、南海、番禺、順德等市縣有關部門鼎力協助,并由中山大學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分別出版了《珠璣巷叢書》之一、之二、之三,對珠璣巷南遷的各種情況作了介紹。但在這30萬字的資料中,也未發現南遷中有招姓。2000年6月2日,筆者與下朗、橫沙、招村兄弟一行八人同往南雄珠璣巷考查,到南雄市政府內南雄珠璣巷后裔聯誼會辦公室查找招氏的資料。盡管接待我們的潘云(女)同志一再查找,仍是一無所獲。南雄珠璣巷后裔聯誼會于1995年11月正式成立。1996年8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南雄市委、市政府辦公室等單位編寫的《可愛的南雄》一書。該書刊載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曾昭璇從各地族譜、地名志、方志中搜集得來的珠璣巷后裔143個姓氏;還刊載了南雄市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1986年對全市2300個村落調查所得的142個姓氏,但均未發現有招氏在內。現在,珠璣巷記載南遷143個姓氏的石碑中刻有招姓,未知其根據何在。傳聞南雄珠璣巷后裔聯誼會在籌備過程中,代表南海市參加會議的一位招姓負責人,提出南雄珠璣巷后裔中有招姓,之后才加上招姓的。未知傳聞是否確實。(5)?招猛在世時還沒有珠璣巷。珠璣巷之得名始于唐代張昌,昌之先人為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居。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朝聞其孝義,賜興珠璣絳環以旌之,避敬宗廟謚,因改所居為珠璣巷。招猛為東漢元初(公元114年至120年)大鴻臚,后解祖入粵,經歷七百多年后才出現珠璣巷,怎么能說他世居此地呢?!一個當時位列九卿的大鴻臚,如果真的世居南雄珠璣巷,當時志書是不可能沒有記載的。經查明、清兩代的《廣東通志》及清代《南雄府志》、《保昌縣志》均沒有記載。《南雄府志》及《保昌縣志》不僅沒有提及招猛,甚至沒有提及招猛的人和事。根據上述情況判斷,舊譜稱招猛“世居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目前是缺乏證據的。雖然《珠璣巷來歷事跡》存許多矛盾,但為什么眾多族譜都說他們的祖先來自珠璣巷?因為南雄珠璣巷是古代由陸路入粵的咽喉,是中原氏族南遷珠江三角洲的中轉站。南宋末年,由于元軍的大舉入侵,特別是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將呂師夔攻陷南雄、韶州,守將曾逢龍、熊飛先后戰死。在這戰亂期間,為了躲元初兵燹,逃天災地劫,南雄居民、尤其是那些中原以及江南南渡入嶺暫住南雄的人,不得不紛紛更往南遷,他們在艱難中一批一批地結伴同行,也是很自然的。據郭隆鈺撰寫的《南雄珠璣巷史話》稱:查證各地史料,自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年間,由南雄珠璣巷陸續南遷的有一百三十多次,其中不少是朝廷官吏。至于非官吏的老百姓為數當然比官吏更多。這些人不可能原來都是珠璣巷人。且珠璣巷全長一千五百多公尺,根本容納不了這么多姓氏的許許多多人。他們把“珠璣”一名作為中原和江南的象征,代表南遷人的故鄉,因而眾族譜都說他們的祖先來自珠璣巷。它的意義不限于紀念南雄珠璣巷,而且紀念廣泛的中原和江南的故鄉了。這種源自珠璣巷的傳說,遍及諸族,它是具有維護同宗、同族以至同鄉團結互助作用的。(見《珠璣巷叢書》之一)2. 招猛是否晉步招之第八代子孫招邊招氏族譜稱:“晉公子步招出奔于楚,以名為氏,招氏由此而始。公子招,招光明也,以應公子步于光明之意。公子第八孫漢大鴻臚招猛,字隱齋,號濟菴......”查晉步招之名見于《左傳.文公七年》,時在公元前620年。而招猛人大鴻臚于在東漢元初,時在公元114年至120年,兩者相距730年。如把招猛作第八(個)孫,在每代人相距300多年;如把招猛稱作第八(傳)孫,則每代相距90多年。有此可能嗎?3. 招猛所任官職是何名稱各地招氏族譜中,對招猛所任官職的名稱提法不一,如橫沙譜稱“大鴻臚”;上朗譜稱大鴻臚寺少卿;羅家譜稱“鴻臚寺正卿”;高涼譜稱“鴻臚寺卿”等等。究竟應該怎樣稱呼才是正確呢?據《辭源》、《中國古典章制度辭典》、《中國歷史官職辭典》稱:大鴻臚,官名。掌對外交往和接待賓客及歸順之少數民族事務。秦代稱“典客”,漢代初期稱“大行令”,漢光武帝時(公元25年至57年)改稱“大鴻臚”。北齊(公元550年至577年)后,又改稱“鴻臚寺卿”,有卿、少卿各一人。地位比前低。清末始廢。又據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四庫館臣修纂的《歷代官職表》稱:“漢之大鴻臚所領為諸侯王列侯及歸義蠻夷之事,與下令鴻臚不同。”“漢大鴻臚中二千石。”(見《后漢書》)“清鴻臚寺卿,滿漢各一人,初制滿洲三品,順治十六年定與漢人俱為正四品。”“鴻臚寺少卿,滿漢各一人,從五品,掌朝會賓客祭祀燕饗之儀。” 上述表明,大鴻臚的官職,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其地位也不相同。招猛任此官職時時在東漢元初,因此,應稱他為大鴻臚或鴻臚少卿。4. 對招猛事跡簡介中有爭議的內容如何處置現存招氏族譜對遠祖招猛事跡的簡介,大致有兩個版本。一個以橫沙譜為代表,內容是:“大漢遠祖諱猛......舉茂才,官諫議大夫,漢元初中遷大鴻臚,掌諸侯及四方歸義夷蠻與郡國上計議皆屬焉。公善于其職,動無違禮,眾情悉愜。”另一個以招村譜為代表,內容是除與橫沙譜一致外,在“動無違禮”之下多了一句:“四夷重譯,若高句麗、馬韓、玄菟、南夷諸國初附就封入覲者,凡至容臺肆儀行事,公舉制詔示之。”查上述招猛事跡簡介,前者最早見于明朝萬歷年間凌迪知編的《古今萬姓統譜》;后者最早見于明朝嘉靖33年周大任著的《百粵先賢志》。隨后,明朝嘉靖39年《廣東通志》,以及后來編寫的《廣東通志》、《廣州府志》、《南海縣志》介紹招猛的事跡,均采用了《百粵先賢志》的內容。至清代乾隆年間,《番禺縣志》卷15,對招猛事跡簡介部分內容提出異議:“按奇姓通,但云漢有大鴻臚招猛而已,此傳疑后人擬造約略后書百官志大鴻臚。本注文支離雜湊,參錯以后世語,其偽托無疑。其稱元初高句麗、馬韓、元菟、南夷諸國初附,尤為不考。按元初為安帝改元,是時烏桓、鮮卑、南單于初叛,先零蠻越交侵,非即敘順軌之時。且自武帝時,元菟久已為郡,豈至元初始云內附。此大紕漏之甚者,故存舊文辨而出之。”自此之后,《廣東通志》、《廣州府志》、《南海縣志》在繼續采用《百粵先賢志》招猛事跡內容的同時,還把《番禺縣志》的異義刊載于后。查《百粵先賢志》簡介招猛事跡的出處是:“據《東觀記》、《玉海》、《姓苑》參修”。《東觀記》又名《東觀漢記》,為漢代劉珍等撰著,全書24卷,初創于漢明帝時期(公元58年至75年)。該書曾介紹大鴻臚的官職、配置及薪俸等情況,但無提及招猛其人,原因可能是該書面世后招猛才任大鴻臚。《玉海》為宋代王應麟著,全書二百卷,創于南宋晚期。該書在姓氏篇卷上稱:“招氏,漢大鴻臚有招猛。”至于《姓苑》一書,雖然迄今仍未找到,但據宋代邵思纂于景祐二年(公元1034年)的《姓解》稱:“招.《姓苑》:漢有招猛。”可見《姓苑》是由提及招猛的。《百粵先賢志》作者的所謂“參修”,就是參考上述三書進行編寫。如何“參修”,這就見仁見智了。對于歷史上的記載有不同的意見是正常事,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擇其善者而從之。筆者認為,在對情況未核實之前,可將有爭議的一段暫付闕疑之列,先采用《古今萬姓統譜》及橫沙族譜對招猛事跡的提法為宜。5. 同一宗系為何所尊遠祖不同在南海招氏族譜中,除了明確本族的始遷外,還闡明本族始遷祖的遠祖。例如下朗招敦本堂謂該族是招父之后,招邊招敦厚堂謂該族是晉步招之后,上朗招永思堂謂該族是陳公子招之后,橫沙招榖詒堂謂該族是招猛之后。不同的始遷祖尊奉不同的遠祖是可以理解的。但同處一個宗系,其兄一族的族譜說他的遠祖是晉步招,其弟一族的族譜卻說他的遠祖是陳公子招,這就令人費解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當然有主觀或客觀原因,但與如何認識招猛與南海招氏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這里有幾個明顯的事實:第一、在歷史遺留下來的招氏族譜中,比較普遍的提及招猛,并尊稱之為“祖”或“遠祖”。????? 第二、歷史上南海各地的招氏宗祠的門聯、石額的內容,以及祠內祭祀的牌位,無不體現招猛在南海招氏中的地位。第三、明清兩代廣東省、廣州市、南海縣三級地方政權最高官主持修訂的志書,均一致公認招猛是南海人。??? 第四、對南海招氏與招猛的關系,史書有如下記載:????? 宋代王應麟著的《玉海》稱:“招氏,漢大鴻臚招猛。”(見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姓氏急救篇二卷卷上67頁)。???? 明代陳士元著的《姓觿》稱:“招.千家姓云,南海族,漢書有大鴻臚招猛。”清代陳廷煒撰的《姓氏考略》稱:“招氏望出南海郡。秦代置。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清代黃木驥著的《姓氏糾紛》稱:“招.南海族,漢書有大鴻臚招猛。”清代張澍著的《姓氏尋源》稱:“廣東高涼、南海有招姓,東大鴻臚招猛之后。見《招氏家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姓氏詞典》稱:“招氏郡望:南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稱:“廣東南海有招姓,東漢大鴻臚之后。”大家可以想想,為什么眾多史書把招氏的地望定在南海,而不定在別的地方,這決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招猛確實是地地道道的南海人,較早在南海開族;加上地位列九卿,聲名頗著,人們就自然地把他的名字同南海招氏緊密地聯系起來。雖然史書談到晉步招的后代“以名為氏”,及陳公子招的后代“以王父字為氏”,但并未見南海招氏就是他們的后代。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這種可能性,但也不能排除南海招氏起源于另一宗系的可能性。因為到目前為止,能夠說明南海招氏乃招猛之后的證據,比招父、晉步招及陳公子招之后的證據充足的多。未知讀者以為然否?6. 同一宗系對開族時間的闡述為何不同招邊、溶洲、上朗招氏同一宗系,均尊謙所公為始祖。但三村現存招氏族譜對其始遷祖何時到本村開族的說法不一,使人難以理解。其一、招邊譜和上朗譜均稱,謙所公世居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因宋帝胡妃事件南遷。招邊譜又稱,謙所公是高宗12年(1138年)從南雄逃至大富堡石井頭。高宗14年(1140年)到朗邊開族,當年23歲。查《宋史.賈似道傳》載述,胡妃事件是咸淳八年(1272年)發生的。也就是說,謙所公載胡妃事件出現前132年已經到朗邊開族了。果真如此嗎?其二、招邊譜稱,謙所公于高宗14年(1140年)到朗邊開族,當年23歲。亦即謙所公是1117年出生。溶洲譜稱,四世祖朝鼎于正20年庚子(1360年)前任都僉。至戊申年(1368年)隨明太祖出征。洪武四年(1371年)以功授千戶世職,并從石井頭遷溶洲。據此分析,朝鼎1360年已任都僉,是時不少于20歲。1371年到溶洲開族,亦即不少于31歲。上述表明,謙所公到朗邊開族后,過了231年,他的曾孫才到溶洲開族。謙所公與朝鼎公實際是隔了兩代人,怎么能隔231年呢?其三、招邊譜稱,四世祖恒耀公于宋度宗4年(1268年)到招邊開族,當年31歲,即1237年出生。溶洲譜稱,四世祖朝鼎于洪武4年到溶洲開族。當年約31歲,即約元至6年出生。恒耀公和朝鼎公都是同一個祖父的,同是謙所公屬下的四世祖,怎么恒耀公比朝鼎公大103歲呢?澄清上述三個問題,關鍵在于論證謙所公的出生時間。如能大致弄清謙所公的出生時間,則謙所公何時到朗邊開族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目前還未找到有關謙所公的履歷佐證,要準確地作出結論是不可能的。但可根據現有資料,作如下推測:上朗譜和招邊譜均稱謙所公是因胡妃事件而南遷的。根據宋史記載,胡妃事件出于咸淳八年(1272年),謙所公南遷當在咸淳八年之后,而不會在咸淳八年之前。若假設謙所公是在胡妃事件的第二年(即1273年)南遷,他到朗邊開族時是23歲,從此上推23年,則謙所公是在淳祐10年(1250年)左右出生。上文提到分支溶洲四世祖朝鼎公約于元至6年(1341年)左右出生,則謙所公與其曾孫出生時間相距91年。2000年11月4日,上朗、下朗、招邊、溶洲、橫沙、招村、羅家等村招氏兄弟20多人歡敘于招邊村。在座談中,上朗招氏兄弟出示了一間有關謙所公何時到朗邊開族的資料,并說此資料是三世祖自立的長子(諱振興,字應運,號敦本)留下來的。原文如下:“始祖乃南宋咸淳皇帝時人。因宋末漕元兵之亂,至景炎帝時,乃由南雄保昌縣珠璣巷攜二仆避于廣州城西五十里,以便耕釣。因耕于朗水之邊,遂改鄉名曰朗邊焉。始結廬于大園頂,再遷新屋山北便。即今之北房,遂完基址焉。”資料說謙所公“是咸淳皇帝時人”,對此可能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指謙所公是在咸淳時期出生;另一種是指謙所公在咸淳時期已長大成人。由于咸淳帝在位只有10年(1265年至1274年),景炎帝在位置有三年(1276年至1278年),如作前一種理解,則謙所公到朗邊開族時最多只有13歲,情理似覺不近;如作后一種理解,則與招邊族譜稱謙所公23歲到朗邊開族的說法比較相近。若以謙所公于景炎帝在位后期(1278年)到朗邊開族來推算,則謙所公的出生時間是在寶祐三年(1255年)左右。這與分支溶洲的四世祖朝鼎公的出生時間是相距86年。上述兩種推測的結果,能否說是比較接近實際?對謙所公的出生時間,可否略見端倪?這就留待讀者斟酌了。7. 橫沙招氏是否從朗邊分支招邊譜稱:“三世祖自旺,字智生,妣梁氏,娶西村,改居恩洲堡西村即橫沙房是也。”羅定譜稱:“三世祖諱自旺,字相生,號述齋,建莊公(即才聚公)之三子。出贅恩洲堡西村梁氏為始祖,即橫沙是也。”橫沙譜稱:“宋南渡,謙所公......始朗邊鄉,娶葉氏生二子:長才聚,次才廣。才廣無傳,才聚生四子。傳聞其三子遷橫溪(沙),即為吾族之始祖也。然舊譜不載,今世遠年湮,難以考據。”由于“橫沙招氏是從朗邊分支”的傳聞至今仍在流傳,故有必要作些考證。(1)?舊譜不載。對于橫沙招氏從朗邊分支的情況,不僅橫沙招氏族譜沒有記載,而且朗邊招氏族譜及同一宗系的溶洲招氏族譜也沒有記載。按照常理,如果橫沙招氏真的從朗邊分支,那就不可能雙方都沒有記載的。(2)?時間不合。據橫沙譜和益莊公墓碑記載,益莊公是咸淳元年(1265年)葬于橫沙村金魚頭。如以益莊公享年60歲及死后即葬計算,估計他的出生時間是開禧元年(1205年)左右。橫沙譜又稱,益莊公于“宋嘉定間舉茂才,登宏詞科,擢為兩河推官......”嘉定朝歷時17年,即1208年至1224年。若以益莊公1224年任兩河推官,其年令當不少于20歲,他的出生時間也不遲于開禧元年。上述推測如接近實際,則益莊公不比才聚公年輕,這又何來分支呢?(3)?地域不同。西村和橫沙實為兩地,歷史上及不同村,也不同堡。“西村即橫沙”的提法實乃是張冠李戴。查西村有兩間招氏宗祠。地處西村二約的招氏宗祠,向尊朗邊謙所公為其始祖。地處西村五約的招氏宗祠,向尊橫沙益莊公為其始祖。當地招氏老人對此是十分清楚的。由此可見,橫沙招氏從朗邊分支的傳聞是缺乏根據的。?
作者:姚東山 發表時間:2009-12-04 13:56:06
招氏在中國綿延二千多年,其分布理應是相當廣泛的。《中國姓氏大全》稱:“招.較罕見姓,分布較廣。”可惜該書沒有指出分布何地,而其他史籍對此記載不多。目前只發現明代吳迪知編撰的《古今萬姓統譜》稱:“招望出南海。”明代陳士元編撰的《姓觿》稱:“招.南海族”。清代張澍編纂的《姓氏尋源》稱:“廣東高涼、南海有招姓。”這些陳述,與歷史上廣東各地招氏族譜記載基本相同,與目前招氏的分布也大體相近。
作者:116.22.86.* 發表時間:2009-12-12 11:25:15
我再三警告招俏卿、招杰照、招杰榮、招廣坤、劉雪珍、譚三妹、招佩玲、劉嘉寶、郭濤(寶寶老公)、招慧欣、邊柒個(慧欣老公)、梁玉芬、陳永樂、陳麗霞、陳振泉、黃鳳女。我知道你們每天都罵我(招國威)是只“陷家產”,又話我阻止不給我爸爸、媽媽去探望你。你們就算在上朗村、桂花崗、大豐圍、羅村、佛山大良、瑤臺村、河南(廣州南郊)、大埔縣(郭濤家鄉)、人和(高增、雅湖、民強)、桂城、大富村、張槎大江、樂從的所有你們的親戚面前用很多“粗言穢語”罵我,我是知道的。廣州電視臺、廣東電視臺、佛山電視臺的所有明星、記者、幕后工作人員都很清楚你們的罪行。他們盡管每天都統一穿著“紅、藍、白、黑”的難看衣服,不管給多少人恥笑和投訴,都想我真的要點中2倍“雙色球”一等獎,讓我好好贏取陳旻旻(打靶西)做我老婆。我警告你們聚會的時候,不要再罵我和爸爸、媽媽。你們再是嚴重欺負我的話,我到時候被陳旻旻約束了,就會申請廣州市政府,將你們統一到英德、樂昌、番禺、龍門、、梅州(大埔)的監獄服刑。我知道黃鳳女是快要跟招全會面了,我不管你們。我已經盡了自己的良心,發送很多信息讓你的“孫媳婦”陳旻旻見你最后一面。我爸爸、媽媽已經給你們合共120萬元的錢了。黃鳳女住在獨立房間的費用,你們全部自己出。黃鳳女有部分積蓄,還有她在佛山上朗的兩間三層樓的出租房,還有在越秀區花季小區的二樓公寓。這些錢不僅夠她死,她還可以將這些遺產大量留給你們。她死了之后,就會有12萬元的“撫恤金”。這些錢你們要!按照陳雯雯的親人和同事幫助我們的方式,我們很快就會被她們約束了。只要我被她們約束,我就會開設一部28集的電視劇,來描述你們是怎樣欺負我們的。
作者:61.142.177.* 發表時間:2015-02-23 16:07:24
《招氏社區》將于2016年12月28日全面取消,《招氏蹤跡》將永久不在這個黑暗的世界出版。
作者:121.33.202.* 發表時間:2016-01-04 17:23:03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