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387989次
5人
36個
130個
702人
59部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地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等少數民族,內遷后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實際意義。 堂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堂號與姓氏的地望相關,或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亦稱“郡號”或總堂號。同一姓氏的發祥祖地和郡望不同,會有若干個郡號。如李姓郡(望)號有: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陽、漢中、代北、雞田、柳城等30余個;王氏有:太原、瑯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個;張姓有清河、范陽、太原、京兆、南陽、中山、安定、河內等40余個。 狹義的堂號,也稱自立堂號,在同一姓氏之間,除廣義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號,其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若按每姓一個堂號來計算的話,全國至少有數千至一萬個堂號,是姓氏文化中有待開發、整理、研究的資料寶庫。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一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給它取一個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 俗話說,樹大分杈。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就會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于是,由一個祠堂又會派生出許多新的祠堂來。因此,象族譜有總譜、支譜一樣,祠堂也就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所謂大堂祠和小祠堂。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于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如果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志,那么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志。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它對于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后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中國傳統社會的終結,祠堂在中國大陸不是成了歷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號不可能再產生,但是,舊有的堂號卻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們的記憶中。 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的開放改革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被恢復,族譜被續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不過,今天的堂號,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后人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于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堂號都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官金波 回復:3 發表時間:2008-09-16 16:58:36
請教東陽堂的來歷,謝謝!
作者:官志鷹 發表時間:2009-04-11 19:39:40
你韶關為天水問東陽做什么?
作者:121.61.1.* 發表時間:2009-04-13 12:52:51
真正的東陽官氏,他們來源晉公之后!如果光寫堂號是東陽祖先寫的關于上官的話你們要好好對照自己的家譜。看看是否有誤! 南宮有東陽故地之稱,如古版《南宮縣志》就多有此稱。著名史志專家傅振倫先生“以八十四歲之人,追述幾十年前(南宮)之事”其文章題目就稱《東陽舊聞》。然“東陽”之名源于何典?與南宮是何關系?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有必要進行一番考證。 據查,“東陽”作為地名或區域之名始于春秋戰國時代,最早見于《左傳》,曾五次出現。第一次在齊滅萊國的記述中。魯襄公二年(前571年),魯成公夫人齊姜去世,作為娘家人,齊靈公欲派嫁給齊大夫的宗女和同姓大夫的妻子前去魯國奔喪,并且要求與齊有宗親關系的萊國也派人去,但“萊子不會”。萊國不派人參加吊唁活動,使齊國的號召力和威信受到了挑戰,齊國大怒,于是“晏弱城東陽以逼之”(《襄公上》)。這里的“城”字名詞用如動詞,是筑城的意思。晏弱(晏嬰之父)在東陽之地筑城以準軍事手段逼迫萊國就范。但高壓政策并未奏效,萊依然如故,齊怒氣難消,一不做二不休,在對峙一年多后,于齊靈公十四年(前568年)“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晏弱所筑之城便將萊包圍,到四月“堙之環城,傅于堞” (《襄公上》),不但環城堆嚴了土,而且到了女墻之上,然后一舉把萊國滅掉。這里所指的“東陽”乃“齊境上邑”,今山東臨朐東南,與南宮無干。 再次出現“東陽”之名,是在對齊晉之戰的記述中。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季,齊發兵戰勝衛國后,乘勢攻晉,以雪平陽戰敗之恥,齊軍以勝軍之勢,一舉攻占晉的都城,之后分兵兩路,一路進孟門(晉重要隘道)、一路挺進太行山,并在山巔樹立勝軍標志,然后班師回國。此時,晉乘齊軍撤退之機,讓“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之”,平原君趙勝追伏晉軍獲小勝。這里的東陽即“晉之山東魏郡、廣平”(《襄公下》),也就是今河北太行山以東地區,南宮之域即此。韓、趙、魏三國分晉,趙氏盡有東陽之域,趙氏以賜扁鵲田四萬畝,即此地。這也是日后南宮建扁鵲廟稱東陽故地的因由。 另外在記述晉鼓之戰的一段文字,也出現過“東陽”之名。晉戰敗了鼓國,出于戰略考慮,沒留兵占領,只把戰利品帶回,進獻宗廟后就讓被俘獲的鼓子回國了。然而鼓子回去后不但沒有感激之意誠心歸順,反而背叛晉國歸屬鮮虞。于是晉頃公六年(前 520年)六月再次向鼓發難。這次發難晉沒用陽謀,而以“荀吳略東陽”為名,讓荀吳在巡視東陽之地的過程中,暗渡陳倉,派部隊偽裝糴米的人,背著皮甲在昔陽(今河北晉縣西)城門外假裝休息,隨后乘機出擊,一舉將鼓滅掉。此處所指“東陽”為“晉之山東邑”(《昭公下》),是個區域名,這里的“山”是太行山,之后為戰國衛地,后屬趙,為河北太行山以東地區。此地即包括今南宮之域。 還有一次是在吳魯之戰的記述中,提及“東陽”。此戰發生在吳王夫差九年(前487年)。吳為了邾國的緣故而攻打魯國,“克東陽而進”,攻克了東陽后,繼續進擊,駐軍五梧(地名),第二天又駐扎蠶室(地名),魯國進行了強烈反擊,在節節勝利的情況下,魯勝而受辱,與吳定立了城下之盟。這里的東陽在今山東費縣西南,與南宮無關。 由以上考釋可知,東陽有時作為地名,有時作為區域名,齊、魯之東陽多有確切地點,為地名,皆在泰山以東,均與南宮無干。而晉、趙之東陽多為區域名,泛指太行山以東地區,皆囊南宮之域。此后,秦所置東陽縣,在安徽天長市西北;漢置東陽縣在山東武城東北;而三國時所置東陽郡則在今金華市,一直沿用至今。此外還有一個古城名東陽則在山東青州市。而南宮稱東陽故地則源于其域為晉趙東陽地之故也,其歷史之悠久由此可見一斑。
作者:121.61.1.* 發表時間:2009-04-13 12:59:5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