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18593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主樓] 土族民俗旅游開發與民族民間文化保護

民俗旅游開發以豐富的現存文化資源為基礎,開發和再生產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種低耗高效的新型文化經濟形式。因此,許多民族地區紛紛開發以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旅游,并迅速實現了脫貧致富。土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等地區。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為例:“九五”以來,互助縣始終把旅游業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和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扶持和培育,以獨具特色的土族民俗風情為龍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旅游環境,提高服務質量。1996年至2002年的7年時間,互助縣旅游業總收入累計達1906.5萬元。2003年,雖然受全國“非典”影響,但互助縣旅游業總收入達七百余萬元。參見《互助土族自治縣旅游局年度工作總結》(2000—2003年)。2005年,共接待省內外游客四十多萬人(次),旅游業收入1800萬元。作為土族民俗村的小莊村,就接待了這些游客的70%。2006年,互助縣的旅游收入達2837萬元。http://www.qh.xinhuanet.com/misc/2006-06/05/content_7178807.htm,互助縣政府網站。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民族風情專項旅游”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成為青海省旅游名牌。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民俗旅游會對接待地的文化、社會生活環境等產生重要影響,尤其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發展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影響。我們以互助土族自治縣旅游發展較好的小莊村、大莊村為典型社區,管中窺豹,探討民俗旅游開發中如何進一步保護少數民族民間文化這一問題。

  一 社區背景

  互助土族自治縣為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是青海省商品糧、肉、禽、蛋生產基地。位于青海省東部,東北與甘肅省毗連,縣府駐威遠鎮。

  小莊村是互助縣威遠鎮古城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也是一個土族聚居村。全村有農戶126戶、人口550人,其中土族人口544人,占全村總人口的99%,人均耕地不足2畝。20世紀90年代以來,小莊村的土族群眾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利用民族優勢和地理優勢開始發展民俗旅游。目前全村搞旅游接待的農戶發展到了四十多戶,村上95%的勞動力從事旅游接待及相關的服務。2005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49.61萬元,其中農業總收入30.36萬元,牧業收入26.62萬元,旅游收入72.16萬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52元,其中旅游收入人均達到1312元,占人均收入的53.5%。參見《突出地域特色 做強旅游品牌——在威遠鎮工作會議上的發言材料》(2006年2月28),互助縣威遠鎮鎮政府辦公室馬主任提供。

  東溝鄉是互助縣土族居住最集中、民俗最古樸、文化活動最活躍、民間藝術最豐富的特色鄉鎮,素有“土族民間藝術博物館”的美稱。2000年,東溝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1年被評為“體育文化先進鄉”。1999年至2001年間,東溝鄉初步建成大莊、塘拉兩個民族風俗旅游基地,組建了6個民間文藝表演隊,共接待游客1140人次,收入達132400元,還成功地舉辦了三屆土族納頓會。2003年,東溝鄉政府又與旅游局、農村信用社等相關單位相互協調,籌集資金,幫助姚馬、洛少、大莊的個別村民籌建民俗旅游接待點。年內共接待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臺灣地區以及外省游客近三千人次,收入達到七萬余元。大莊村屬東溝鄉所轄行政村,距互助縣城威遠鎮7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左右,屬于青海省自然條件比較好的農村。大莊村的總戶數近五百戶,總人口為2410人,其中土族人口占91%以上,有大莊一、大莊二、拉東、拉日、黑泉、實蓋莫合、寺背后7個生產合作社。大莊村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人層出不窮。近幾年涌現出的著名民間藝人有:繪畫藝人胡宗海、刁忠(已去世);雕刻藝人薛正義;歌唱藝人董時壽、刁玉梅;舞蹈藝人刁么加、董思明等等。這些成為開發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
  二 土族民俗旅游促進了土族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變革、發展

  土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博采漢、藏等民族民間文化精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既有土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又表現出漢文化以及羌藏文化交相融會的特點,反映了土族同漢、羌、藏等各民族長期交往、共同生活的歷史。土族民俗旅游的開發為土族民族民間文化帶來了發展的契機。土族民族民間文化在土族民俗旅游業中的運用,實現土族旅游地區的“文化記憶復蘇”。民俗旅游為土族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也為促進對土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弘揚提供了資金和社會支持。

  “九五”以來,互助縣委縣政府將土族民俗旅游作為發展旅游的重頭戲來抓,充分打造“土族文化”品牌,正確處理弘揚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采取有力措施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保護和向外宣傳。高度重視土族文化的發掘整理工作,在青海省民委、文化廳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組織相關人員對互助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史料文獻、節日慶典、婚喪習俗、飲食服飾、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音樂歌舞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挖掘和整理,撰寫出了一批介紹互助縣和土族歷史宗教、文化民俗、風物景觀的宣傳資料,如《湟北諸寺之母——佑寧寺》、《土族音樂文化實錄》、《土族民俗》、《土族古籍整理》(第一、二輯)、《合尼之歌》等等;與此同時,還對互助縣的佑寧寺、威遠鼓樓等一批文物古跡以“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維護和修理,并專門成立了土族民俗博物館,編印了《互助旅游指南》。近年來,互助縣還多次邀請了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等相關欄目攝制組,對互助縣的旅游資源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報道;為了宣傳互助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旅游資源,特邀著名歌唱家閻維文拍攝了MTV“土族敬酒歌”;編制了集16首土族歌曲和土族風情、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等為一體的VCD光盤;與青海電視臺國際部聯合攝制完成了“七彩土鄉”VCD光盤的制作。這些宣傳活動和制品展現了互助旖旎的自然風光和絢麗多彩的土族風情,拓寬了土族民間文化研究的知識領域,推動了互助土族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

  與此同時,由于國家領導人的不斷到訪,如江澤民、李鵬、朱镕基、尉健行、吳官正、費孝通等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互助(主要是小莊村、大莊村),提高了小莊村、大莊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促進了其發展。現在小莊村、大莊村土族最大的民俗旅游景點,一次性可接待游客人數1000人,吸納周邊就業100人,80%以上為土族青年,員工每月工資可達600元,此外還可以兜售自己制作的刺繡品。

  互助是青稞美酒的發祥地,也是全國最大的青稞酒生產基地。為再現青稞酒古老的釀造過程,小莊村納頓莊園專門建造了一個作坊,請來土族民間“釀酒師”哇瑪什姐,釀出的少量青稞酒只呈給游客品嘗。據哇瑪什姐介紹,她今年62歲,家在互助腦山地區,有17畝耕地,因靠天吃飯,生活并不寬余,在家時逢年過節才釀酒招待客人的。目前土族風情園每月600元的釀酒師的工資待遇讓她覺得很滿足。一些土族風情園在建設之初就請有關專家指導,嚴格按照土族住宅進行,運用雕刻藝術等充分展現了土族民風。他們還搶救了一些瀕臨消失或已消失的土族民間文化。很多今天在土族聚居地看不到的文物,在個別土族風情園都有充分的展示,如以前用的生產生活用具:木桶、木鏟、神龕、炕桌、壁柜等等。

  隨著土族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在旅游中得到提升和傳播,土族人逐漸認識到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他們為本民族擁有這樣獨特多彩的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開始以一種積極、自信的心態去認識、學習、傳播土族文化。一些原先幾乎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得到恢復,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等再次受到重視和挖掘。土族年輕人也不再羞澀于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了。姑娘們還積極地向老人們學習刺繡等傳統手工技藝,爭相把自己腰間的香包、腰袋繡出花樣和特色,這樣便為以前樣式單一的高領斜襟白短褂、布袍、白板皮襖、五彩袖斜襟等土族秋冬服裝增色不少,同時還出現了艷麗飄逸的春夏裝。色彩和衣料也由原來的紅黑色粗棉布變為黃、藍、紫等色的麻絲、毛織物、棉綸、腈綸等。為了改進傳統歌舞,小莊村還專門聘請了縣文化館的專家定期到村里來指導編舞,經改編的集體舞蹈曲目多達近十幾種,例如《土族迎親舞蹈》、《土族敬酒歌舞》、《七彩袖》、《請到土族家鄉來》等等。個別熟悉土族民間文化的文化藝人也被一些土族風情園高薪聘請,如東溝鄉大莊村四十多歲的土族民間藝人董思明受聘于一個土族風情園,教授土族歌舞、土族民俗、土族禮儀,月收入達1800元。楊海春和祁金花是兩名土族民間業余歌手,2005年楊海春曾獲全國鄉村歌手大賽三等獎,為了能擴大土族民歌的影響力,他們組建了納頓金花藝術團,現在每人月收入達到1600元。

  三 旅游對民族文化的破壞不容忽視

  然而,誠如美國著名學者弗克斯所言:“旅游業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飯,也可以燒掉你的屋。”轉引自劉紅梅:《關于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的幾點思考》,《開發研究》,2004(3)。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小莊村、大莊村一些民俗旅游點,把片面追求旅游規模、爭取游客放在第一位,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使得原有的民族文化受到沖擊,民俗風情的旅游越來越拋離其原生的文化生存環境,許多民風民俗已經逐漸商業化和儀式化,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和風貌。

  1.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逐漸消失

  以前包括互助土族在內的西部許多少數民族由于社會、政治、歷史文化、經濟等各種原因與外部世界交往少,生活相對封閉,從而較完整地保留了獨特的民族文化。但近幾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外來旅游者大量涌入,不同的民族及其文化、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生活習俗的引入,使這些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情逐漸被沖淡、同化甚至消亡。近年來,小莊村、大莊村靠旅游業富裕起來的村民漠視傳統風格,亂建亂蓋家庭客棧,以前用黃土夯起的莊廓和精雕細刻的土木平房已被磚混結構和鋼筋水泥結構的平房或樓房所代替;傳統的民族服飾、祖傳的民族圖案和手工藝品被現代裝飾圖案和現代日用品所取代;土族自然村落原有的那種傳統有形文化的獨特價值已經所剩無幾,正在漸漸失去作為土族自然村落所具有的鄉村旅游景觀魅力。這使得來這里作民俗考察旅游的部分游客感到遺憾:原質原貌的土族民居結構已呈變型、變質趨勢。此外,許多土族風情園絕大多數演員在演唱土族傳統曲目時,只會曲調單一、唱詞簡單的民族歌謠;歷史悠久、曲調復雜、文化底蘊深厚的歌謠卻無人會唱;甚至極少數歌手還對傳統唱腔、唱詞隨意篡改,使其失去了原生態歌曲的質樸特色。小莊村熟悉土族民間文化、能歌善舞的土族老人祁文斌告訴我們,小莊及其附近地區歷史上流傳的土族贊歌《興阿浪列》、《拉拉應格列》、《因西格列》、《拉也列那》、《阿生照拉列》等,土族問答歌《唐德格瑪》、《幸木斯里》、《恰熱》、《合尼》等,土族敘事詩《祁家延西》、《太平哥》以及《拉仁布與吉門索》等,隨著一些老歌手的過逝逐漸趨于瀕危;對這些土族民間藝術,村里的年輕人也無人感興趣,更不能奢望他們努力求教。

  2.民族文化日趨商品化、庸俗化

  在目前旅游市場上,民族風情旅游開發的主要手段是以現代藝術形式包裝民族文化,將其舞臺化、藝術化、程序化。雖然這在特定的時段和環境里,能起到刺激游客,使之產生旅游消費需求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點就是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日益商品化、庸俗化。我們在小莊村、大莊村調查發現,許多土族民俗旅游接待點除迎接客人時唱幾句土族傳統的敬酒歌外,在表演節目中多是其他民族的歌曲如《桑吉卓瑪》、《媽媽的羊皮襖》、《遠方的客人留下來》、《敖包相會》等等。大多數土族風情園將土族婚俗開發成旅游產品時,一般的做法是為男性旅游者提供一些漂亮的土族姑娘,讓游客們扮作新郎,然后按照傳統習俗,舉行一次假婚禮,以此體現獨具特色的土族婚俗。這本無可厚非,但根據我們調查,在實際的旅游經營中,個別土族姑娘的表現十分商業化,往往以索取小費的多少來決定婚禮內容的豐富程度,使該民族婚俗中本該體現的一些美好內容蕩然無存,民族婚俗完全淪為賺錢的手段。同時,我們在祁連、同仁等地調查發現,由于當地文管部門缺乏經費,無力收購和保存一些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品,而一些外地商人和游客則通過各種渠道大量采集、收購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刺繡品、唐卡和宗教法器等,造成當地文化資源流失嚴重。此類現象,在西部地區也很普遍。據說日本的一個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就多達幾千套,2000年仡佬族僅存的一套民族服裝被法國人買走。參見曲冠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鄭欣森談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http://www.gmw.com.cn/Ogm/2001/03/20010321/gb/03^18727^0^GMBl-211.htm;《西部大開發別忘記保護民族傳統文化》,http://ww.westdevelopment.com/xinxi/bwxc/bw0728a01.htm。

  此外,由于旅游者文化素養的參差不齊,有一些旅游者甚至對民族文化中某些落后的、不健康的東西抱有濃厚的興趣。為了吸引這部分游客,個別旅游開發商在開發民族文化時,出現了很多導致民族文化庸俗化的現象,甚至生搬硬套、標新立異,制造一些本民族地區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風情。這些所謂的民族風情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淳樸性和粗獷性,個別的還涉及某些敏感領域,傷害到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如2006年5月,小莊旅游接待點的經營者之間發生糾紛事件,雖然主要原因是經濟利益之爭,但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小莊村歷史上有禁止敲鑼打鼓的禁忌,個別土族風情園為吸引顧客組成舞鼓隊,違反了當地傳統禁忌,激起小莊村民的強烈反對。

  3.民族文化價值觀的退化與遺失

  民族文化價值觀是民族群體一致認同,經過世世代代傳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體系、民族精神內在核心,是民族文化的靈魂。雖然各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很大,但各個民族仍有共同之處,如熱情好客,忠誠樸實,吃苦耐勞,重義不重利等。隨著民族旅游的開發,一些地區的民族文化價值觀出現了明顯的退化甚至遺失。如土族保留著許多傳統的優秀倫理道德,與人交易時一貫注重坦誠無欺、公平交易,但近幾年,小莊、大莊等村的個別年輕人在游客蜂擁而入購買土族工藝品的刺激和外地商人經商方式的誘導下,開始背離本民族的道德規范,以土族特色銷售的方式將偽劣工藝品出售給游客,牟取暴利。一些演員急功近利,對優秀的土族傳統歌曲不求甚解,只學會一兩個曲調后就上臺表演,應付不熟悉土族文化的外來游客。黃南同仁地區也出現了少數唐卡藝人在繪制唐卡時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的現象,個別商販還將一些唐卡作舊高價出售給游客,損害了熱貢藝術的聲譽。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本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和價值觀念在旅游交易中不知不覺地被拋棄了。這種失去文化內蘊卻要打著文化旗幟的民俗旅游很快就會失去市場,我們暫不說它將給經濟帶來的損失,就單說這種欺騙性的行為,會給游客帶來多么大的心靈傷害!這不僅僅是一場生意的失敗,更重要的是,它使文化貶值。

  主要參考文獻:

  彭兆榮.旅游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劉暉.旅游民族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鐘敬文.民間文化保護與旅游經濟開發.民間文化,2001(2)

  馬曉京.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再認識.廣西民族研究,2002(4)

  劉暉.西部地區民族文化保護與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青海社會科學,2002(2)

  寧士敏.一個以文化旅游興鎮富民的典型--關于牡丹江市寧安渤海民俗風情園的調查與思考.民間文化,2001(2)

  馬曉京.旅游開發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主體.青海民族研究,2003(3)

  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03(2)


  作者:鄂崇榮,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畢艷君,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作者:114.238.93.*   回復:1   發表時間:2010-01-23 13:01:28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土族民俗旅游開發與民族民間文化保護


  四 從土族民俗游思考西部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

  旅游經濟是一種文化經濟,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西部民族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擁有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內容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是西部旅游產業最具潛力的優勢之一。如果民族旅游開發到哪里,哪里的傳統面貌就急劇改變,從衣著、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那么,該地對旅游者就不再有吸引力,當地旅游業也不可能持續發展。由于文化滯后于經濟的變化,等當地意識到變遷的文化對旅游可持續發展造成的影響時,再采取任何措施都已為時太晚。因此,要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對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給予足夠的重視。

  1.充分認識民族文化的保護在西部旅游開發中的重要性

  世界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旅游的靈魂和生命力。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越高,獨特性越強,多樣性越豐富,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以及廣闊的發展前景。西部蘊含著異常豐富的旅游資源,既有鹽湖、草原、山川、冰峰等瑰麗迷人的自然景觀,也有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情等人文景觀。同內地絕大多數旅游資源相比,西部許多旅游資源的一個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往往不是分離的,而是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即自然負載著人文,人文滲透于自然并經自然而得以體現,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從而營造出民族地區的特有氛圍。民族文化不但是西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基礎,而且是西部自然風光旅游開發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因為對于任何一個前往民族地區進行觀光的旅游者來說,他的需求都是雙重的,不僅要觀賞該地特有的自然風光,同時也需要了解那些獨特的自然環境所孕育的獨特文化與民風民情。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社會科學家》,2000(5)。如果缺少了獨特民族文化,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將大為遜色。西部旅游的發展,必須發揮多民族文化的優勢,充實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促進民族文化與旅游經濟的相互融合、和諧發展。

  2.處理好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

  對民族文化資源必須既開發利用又充分保護。保護不是凍結,采取封閉式、隔離式的保護,是完全忽視本民族人民渴望走向富裕、走向現代化的需求與愿望的錯誤做法,它本質上是禁止民族文化的進步,與變化前進中的社會發展主流相違背,不符合民族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勢。我們在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時,不能不尊重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只以旅游發展的需要為目的,以優勢文化的習慣整理、加工、包裝民族文化,使民族傳統文化舞臺化、藝術化、程序化,甚至庸俗化、贗品化的做法是對民族文化進行的掠奪性開發,實際上已經使民族文化成為一種假造的民族文化,這樣做既破壞了民族文化的變遷軌道,又不利于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處理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時,應該充分尊重本民族對如何繼承發展自己文化傳統的意愿,特別是充分理解各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意識,讓各民族自己決定文化保護、繼承和發展的路該怎么走。由各族人民自己做主,利用自己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一種與現代旅游或文化產業能夠銜接的產業,并建立適合當地特點的行為及管理模式。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社會科學家》,2000(5)。

  3.進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采用不同保護方式

  過去相關部門、團體和一些學者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如對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對一些瀕臨消失的民族舞蹈和音樂的搶救,對一些口頭文學的有形記載等等,但少數民族文化浩繁龐雜,豐富多彩,前人所搶救和整理的材料與整個民間文化蘊藏量相比,仍顯不足,許多民間文化至今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甚至面臨消亡。因此進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急需采用合理保護方式,建議采用如下保護方式:數據庫保護模式,針對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流失后的不可再生性,運用文字、錄音、攝像等手段搶救、保存音樂、舞蹈、儀式等,并建立文化基因庫,以備今后相關民族藝術創造需要;博物館式保護,對特色服飾、手工制品、宗教器物、生產生活用具等,應分門別類的記錄、收集于當地博物館,并由相關人員專門研究,以備今后仿制;民族民間藝人的保護,建立藝人檔案,將其納入特殊人才庫,并支持和鼓勵民間藝人帶徒授藝,參與鄉土文化教育,使他們的手藝、技能成為發展致富的有效手段;開發式保護,雖然一些風情園對民族音樂舞蹈等文化資源進行了開發,但目前來看,仍處于“粗放型開發與加工”,游藝、醫藥等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還未挖掘整理。因此,對這些文化資源先挖掘、整理,然后提升、開發,開發與保護并重,形成開發式保護模式。

  4.加強旅游地社區民眾的能力建設

  從目前的情況看,社區參與性旅游大都缺乏民眾能力建設的扶持政策和培訓措施,沒有具體的指導,因此存在盲目開發、不考慮旅游的可持續的弊病。一是未準確認識本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價值,隨意開發甚至對景區文化和自然資源破壞性開發的問題突出。目前青海省社區參與式旅游搞得最好的互助縣小莊村,其很多新建和裝修的民居并沒有突出土族人傳統民居特色,莊廓、堂屋、大門等的設計更富現代氣息;本來為很多游客所歡迎的家訪活動也沒有規范和慎重設計的內容;個別導游在講述中隨客人的喜好瞎編一通;旅游工藝品除了自己制作的刺繡品以外,許多刺繡品和其他產品都是從西寧東部批發市場批發來的,沒有開發出具有土族特色的地方產品;此外小莊村的家庭客棧大都用了一些雷同而無地方特色的名稱,據我們統計有二十多種,大都以主人或投資人的名字來命名,如“常玲風情園”、“東旦主風情園”、“正月花風情園”等等,完全喪失了民族文化特征。二是沒有意識到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重要關系,包括小莊村在內的一些地方旅游開發項目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不少地方消耗大量的柴薪用于招徠游客的篝火晚會等,導致當地村民大量燒木炭、砍樹,外來游客的大量涌入,遺留大量的垃圾,民俗旅游接待點垃圾處理(就地掩埋)方式落后,使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惡化。此外在旅游經營、管理、接待、價格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不進行相關的培訓和指導,很多社區目前的參與式旅游將難以持續發展。

  因此,必須注重高品位的文化內涵,注重當地從業人員素質的全面提高,把開發民族旅游資源與保護優秀民族文化結合起來,才能使之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并帶來長久的經濟效益。除此之外,還需借助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行政機制予以督導和宣傳,通過國家投資保護民族文化藝術(包括有形和無形文化),并把它們制成音像、書刊等資料。同時,還要在本民族中進行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文化傳統的不可再造性和獨特價值,強化其保護意識。此外,旅游規劃等部門應積極引導民俗旅游地居民按照傳統建筑風格修建民居,并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支持。

  5.檢測和控制外來文化對旅游地社會文化的影響

  獨特多元的歷史和民族文化遺產是西部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資源,為使這些珍貴資源的魅力永存,應加強保護,盡量減少外來文化對旅游地社會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以發揮旅游業對文化旅游資源保護所具有的積極推進作用。

  我們建議,在時機成熟時,旅游管理、經營部門和社區聯合制定保護旅游目的地資源的措施。針對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社會文化特點,制定發布相應的游客行為規范,通過門票或旅游目的地宣傳品使游客在進入該地之前或之后,就能很快地了解自己應該遵守的文化習俗,檢點自己在旅游地的行為。

  6.建立一批民族文化保護村

  我們認為在時機成熟時有必要建立一批民族文化保護村,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遴選:建村歷史悠久,農戶一般在150戶以上,人口600人左右,民族文化單一,特色鮮明、典型,或多元特色突出濃厚;村中有一批農民文化人及組織者,村民富有弘揚本民族文化的志向和傳統;村落整體具有民族地域特征或文化意蘊;有特殊自然景觀、地形、地物及文物古跡名勝作為依托;交通方便。

  有同一民族聚居,具有共同文化特色和內涵,由數個村落組成的小區域,可建為民族文化保護區。有計劃地保留古老的土莊廓、土房子、水磨、油坊、酩餾酒坊、嘛尼石經、本康等具有民族特點的古村落。

  7.探尋民族文化資源的市場轉化模式,以利于其保護性開發

  如何把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是民族地區旅游文化產業形成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在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上還比較分散、零碎,缺乏系統性和獨特性,甚至偽劣民族文化產品充斥市場,這對民族文化資源是一種破壞,長此下去將損害旅游地的長遠利益和當地民族形象。在民族文化資源的市場轉化模式上,是否能采取一種“民族文化研究機構+少數民族+公司+村寨”的模式,這樣可以把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通過公司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直接轉化為文化產品,通過這種市場轉化模式,使民間文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真正成為文化資源地人民和公司的共同自覺行為,從而把最具民族化、最具特色的優秀文化產品奉獻給市場,同時,也使資源地人民通過文化保護直接受益。

作者:114.238.93.*   發表時間:2010-01-23 13:02:07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